《尼克病院》暗黑里的微末之光
花了一周时间,看完美剧《尼克病院》,我又找来了原版音乐,前卫迷幻的电子乐配上一百二十年前的剧情,敢黑带感。在隔壁清洗电风扇的他,跑进来问:你这是听的什么鬼?把我都快听抑郁了! 他没看过《尼克病院》,光听配乐,就听出了跟大多数人相同的观后感:抑郁了... 暗黑色系的英美剧比比皆是,很多人说,这是最暗最黑的一部,没有之一。上来就开刀,开一个死一个,连续12败后,主刀医生朝自己的太阳穴麻溜的开了一枪,挂了。 那是1900年的美国,各色人等通过各种方法来到了自由女神像脚下的自由之都,纽约。 自由美好,声色犬马的另一面是马粪成吨的街道和肮脏不堪的卫生。 120年前,西药没有抗生素,伤寒、梅毒、肺结核样样都能要人命。外科手术没有无菌室,医生不带口罩没有手套,洗个手就准备开膛破肚。病人如果没有在手术台上挂掉,也可能死于术后感染,最后能活着走出医院的人,运气堪比中彩票。 《尼克病院》英文原名《THE KNICK》,讲述的是在零抗生素和高死亡率的医疗环境下,医护人员如何推进医学发展的故事。豆瓣里有人问,为何不翻译成:尼克医院,而是尼克病院呢? 带着这个的问题,看完了两季,突然就顿悟了,甚至想给这部片的翻译人员加鸡腿,幸好没有翻译成尼克医院。尼克病院的“病”字翻译得太熨帖。 这部剧以尼克医院为载体,明里讲的是医学的曲折发展,暗里讲的是个人命运的曲折发展。你的命到底是由你还是由天呢? 1900年的美国纽约,真有那么自由美好,可以实现美国梦吗? 不好意思,高呼“I have a dream”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29年后才出生,63年后才有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还记得去年最火的电影《绿皮书》吗?绿皮书是一本什么书?就是在马丁路德金的那个年代,专为黑人提供的出行指南,告诉他们,去种族隔离严重的美国南部,哪里能住能吃能玩..... 把时间再倒回去60几年,1900年的美国纽约,呼之欲出的并不那么自由和美好。 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黑人小伙,Dr.Edwards爱德华兹医生(以下简称小华),被尼克医院的主任外科医生Dr.Thackeray萨克雷(以下简称老雷)像嫌狗屎一样拒绝成为工作伙伴。命入膏肓的病人以及家属,宁愿干等着也不愿意让黑人小华医生接诊,更别说亲自开刀。
老雷和小华,受限于种族和肤色,还没相互了解,关系就已决裂。还好他们都崇尚医学,小黑臣服于老雷的技术,老雷也看好小黑的天赋,他们勉强抛弃偏见,开启了攻克医学难题的牵手模式。 然而,高强重压之下的他们,上班的时候精神抖擞,理智冷静,下班后却个个都像“病人”。老雷嗑药成瘾,小华打架上头。 人人以为老雷精力旺盛 。其实,老雷,白天上手术前要先要给自己来一针可卡因,消除疲劳,提高情绪。晚上做完研究再跑去唐人街的鸦片馆,抽一袋大烟麻痹神经,降低情绪。当全身静脉布满针眼就只好往脚指头里戳针。 然而,戒毒失败,肠子烂掉,曾经被自己治愈的情人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手术台上。老雷攒着最后一口气,傲娇的选择了“线下直播”利用镜面给自己做手术,不慎割破主动脉倒在了手术台上。 小华确实勤奋好学又有天赋,但是小华皮肤黑,所以天天被人黑,被黑人揶揄,被白人嫌弃。白天意难平,晚上就要找人去打架,听说谁能打就找谁单挑,打赢不是目的,被打才是追求。 好像只有当躯体遍体鳞伤的时候心灵才能得到片刻的安抚。小华, 在一次次皮肉之苦后,终于被打到无法恢复视力,彻底断送了成为更好外科医生的可能性。 大部分人觉《尼克病院》看完要抑郁,是因为剧中所有人,有善始无善终的结局,更是因为,他们像极了深处抑郁中的病人,他们习惯用极端的方法去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看得让人无法不心痛。 然而, 不用唏嘘,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老雷深知,自己回不了头了,然而,他命由他不由天。与其毒瘾发作恶臭的死掉,不如挑战医学的极限,于是他选择用最体面的方式跟大家说拜拜,光荣的牺牲在手术台上。 小华深知,黑人平权之路才刚刚开始,然而,他命由他不由天,与其天天被人黑,不如另辟蹊径,释放压力。最终,他离开了需要用手操作治疗病人的手术台,开始成为用精神分析治疗病人的“纽约佛洛依德”。 还有罗伯森小姐和埃尔金斯护士,她们深知女权之路更长更曲折,不如先保护好自己,才能从长计议。 如果看不到大团圆和大满贯就让人抑郁,那才是过早的放弃,请注意,暗黑里分明还有一束微末之光。 不要唏嘘,走出剧情,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2019即将完结,希望与失望并存,理性与感性并列; 2020即将展开,精神与物质并重,妥协与坚持并行。 仰慕可以有,但不要寄希望于他人 请记住,暗黑里的那一束光一定是自己给的。 PS:这应该是2019的最后一篇原创,接下来的几日,做做整理工作,迎接未知又有趣的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