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Vlog2:全球五亿人去他作品前“打卡”, 视频解密艺术大师首次中国大型个展(附花絮)

前阵子在北京出差,百忙之中特别抽空去中央美院美术馆看了一位世界顶级大师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
因为也很想给大家介绍下这位大师和这个展,拍个更有分量的Vlog, 我特别邀请了央美美术馆的副馆长、国际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王春辰老师来做讲解。
身为央美的教授、博导,王春辰老师也正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之一。

王老师虽有很强的学术背景,却不爱走“寻常路”,而是用非常有激情、有幽默感和略带调侃的方式来做了一番精彩讲解。

因为Vlog短视频信息量有限,所以这回还特别在视频之外又整理了一些关键性资料,供大家做补充阅读:)
yours 非非马
“ 作为艺术家,我要使我的每一件作品不止是物体,而是哲学的承载,很多作品都是我东方思想的呈现。——安尼施·卡普尔”

大师介绍
安尼施·卡普尔是国际艺术界公认的一位大师级艺术家,也是一位“明星式艺术家”。
他是英国籍印度裔,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他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基督教和犹太教两种宗教文化的洗礼。
1973年,19岁的卡普尔前往英国学习艺术,也由此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
这位全球顶级的当代艺术大师,早在1990年就代表英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还是欧洲视觉艺术最高殊荣特纳奖得主。
2009年,卡普尔成为了第一个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举办个展的在世艺术家。
为表彰卡普尔为英国视觉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2013年,他被英女王册授予骑士爵位(KBE)——这是英国级别最高的荣誉勋章等级。

卡普尔是世界上最多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作品曾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塞纳河、布鲁克林大桥公园、肯辛顿花园等展出,曾经是巴黎、纽约、伦敦、芝加哥等众多城市的亮眼景点,全球至少有五亿人前去他的作品前“打卡”。
他甚至还跨界时尚领域,受意大利尖端珠宝品牌宝格丽的邀请对宝格丽的经典戒指进行改造。
今年10月25日到明年的1月1日,卡普尔的中国首次美术馆级的个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和太庙艺术馆同时举行。

下面就请一起来看看我拍的这则艺术VLOG,听最Top的策展人为你讲解最Top的艺术家:
好吧,请谅解当天非姐前一晚只得空睡了三四个小时,还完全素颜出镜,只抹了点口红,这样的亮相也是压力蛮大的……
大师作品简介
卡普尔的作品,很爱用纯粹、鲜明、浓郁的色彩。红色,是他特别偏爱的色彩。这一次央美的展览就是以红色为主题。
置身其中,想不被冲击到都很难。
比如我留影的这个“细胞截面体”装置,几乎所有参观者必在此处打卡。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那些带着强烈色彩、造型感的objects,为观者提供的是一个思考的情境和触发点,而剩下的工作,其实是需要观众自己“补足”的。
这也是观展最大的挑战之处。
虽然我特别邀请了top专家级的王春辰老师来为大家做“导览”,然而我也不得不再说一句,对艺术的阐释(interpretation)权是平等的。
作为观者,每个人都有权、有自由去做自己的阐释和解读,并不必拘泥于听著名策展人怎么说,甚至也不必拘泥于创作者本人怎么说。
他们都分别完成展览的部分工作,剩余的如何完成,在我们每个观者自己。
当然,我们那部分的工作完成度如何,的确还是和我们的“艺术准备”有关。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准备,接下来,我们就挑选卡普尔的一些著名标签性作品做个简单介绍,文末还有他的精彩艺术语录。

《1000个名字》是卡普尔早期的作品,它与印度教之神毗湿奴的1000个名号相关,当然1000在这里只是个象征性的数字,它还代表着无限的可能。该作品正在太庙艺术馆展出。
卡普尔早期有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各色粉末作为材料,这个灵感的来源是印度集市里经常把彩色粉末堆成小山丘的样子。这一次在太庙艺术馆中也展览了不少,比如《反射红色的一个私密部分》(1981),《虚空》(1989)。


自1995年起,卡普尔开始以抛光不锈钢为材料,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像扭曲的镜子一样,反映着观众和周围的环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它2004年的大型公共作品《云门》。

这是卡普尔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坐落于芝加哥的世纪公园内,也是他在美国的成名作。
它的外形像豆荚,整个雕像有四分之三的外表面反射着天空,映照着漂浮的云和高耸的摩天大楼,而另一面则是公园的自然风光。这件镜面的艺术品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展现了卡普尔在艺术上的野心。
《时代杂志》把该塑像形容为“游客磁铁”和“非凡的艺术品”,《今日美国》则认为其堪称为“抽象派的不朽作品”。
与此创作理念类似的还有创作于2006年的作品《天之境》,这个凹面镜作品,直径长达十米,仿佛城市之眼一般,将周遭的风景尽收眼中。
卡普尔在2008年还创作了一系列以“非物体”命名的作品,卡普尔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非物体”,成为另一个层次的空间和观念的延伸。


在太庙艺术馆展出的《非物体(门)》,《非物体(两级)》。
卡普尔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红色,红蜡、红漆、红色凡士林等等材料,红色简直是卡普尔的专属颜色。他曾说:“红色具有某种含蓄和主动的特性,这让我着迷,我总是想用红色创作作品。”
Vlog视频里王春辰老师主要介绍了两件代表作《致我心爱的太阳的交响乐》以及《我的红色家乡》。其实卡普尔还有不少作品是以红蜡为材料创作的,在他的运用下都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如《斯旺那布》。

斯旺那布在梵语里是“自我生成”或“自动生成”的意思,这个作品主体是一个1.5米的巨大红色蜡块。这件作品像一截火车车厢,被安放在一个红色移动轨道上,缓缓移动。红色赋予了整个艺术品巨大的张力。
卡普尔还有过不少其他特别材质的作品,比如水,也能成为他的创作灵感。
创作于2014年的《下沉》,最早在印度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经特殊颜料处理过的黑水,不停地旋转和翻腾,伴随着咆哮声,仿佛深不见底,视觉效果极其震撼,让人想到尼采的名言:“当你凝望深渊太久时,深渊也会回望你。”
东方文化、宗教、英国学院派的专业学习......成长于复杂环境中的卡普尔也很好地将这些丰富多元的元素融会贯通,融入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去唤醒人们关于社会、关于生命的感官体验和思考。
艺术语录

我一直都认为,真正杰出艺术家,都必然同时是杰出的哲学家。卡普尔无疑也是。
最后,我们一起回味下卡普尔的精彩“艺术语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feifeima-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