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掉进这些“坑”,才能做出好决定
双11“、“双12”刚刚过去,年关将至,网上各大电商和街上各大商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促销大战,你是不是感觉有点眼花缭乱,难以招架?
看到别人卖包子跑火得很,你也跟着开起了包子店,家人劝你慎重,你愣是不听,直到包子卖不出去亏本了,你才后悔,也疑惑自己当初为什么就听不进家人的话?
为什么说很多心灵鸡汤其实是有毒的?迷信是如何产生的?
……
这些现象看似毫无关联,但在这本书中我们却都能看到,都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就是斯蒂芬•P•罗宾斯的《做出好决定》。
斯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管理学和组织学行为大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管理学荣誉教授。他在书中提出了理性决策的6个步骤,更详细分析了影响我们做出好决定的17个错误倾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条高效决策的建议。
《做出好决定》是斯蒂芬•P•罗宾斯总结千余篇决策学经典研究的成果,书中有大量案例,而后浪这本《做出好决定:案例版》则由拆书帮增补了许多日常案例,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贴近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更具操作性。
《做出好决定》中指出的17个错误倾向几乎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上面讲的三种现象就是其中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斯蒂芬•P•罗宾斯和拆书帮是如何为我们进行精彩地分析和解答的。
面对促销大战,如何才能不被忽悠?
刚刚过去的“双11”、“双12”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说不定收获满满,年货都已经提前备下了,可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被忽悠了?
据新华网报道,中消协12月8日发布了对94款“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报告,比较了它们在“双11”当天、11月18日和12月5日三个时间节点的售价,发现有32款商品仍能以不高于“双11”价格购买。也就是说,消费者忍受通宵熬夜抢货,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钱便宜也没占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商家最常用的伎俩就是把价钱抬高然后再宣布打折降价,这个伎俩实在谈不上有多高明,我家附近的商场就采用过,全场打折,进去一看,几乎全部衣服的标价都比平时高了许多。
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上当,而且是喜滋滋地上当呢?
其实,这就是17个错误倾向之一的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效应,
是指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
这最初的印象或者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店家标出的原价给了你最初的印象,接着再打出现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你强烈感受到”买到就是赚到“,无法不动心。
就是本来不想买的物品,也禁不住要”买,买,买“了。至于这个原价是不是真的,就很少有人去管了,因此,尽管”先涨再降“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仍有很多人一再上当。
即使是节前没涨价的商品,它是不是就值那个本来的价格?你怎么知道自己买得值不值?一幅佚名艺术家的画作是值50美元还是值5000美元?买珠宝和艺术品尤其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因为很多人都难以评估它们值多少钱,很容易被卖家开始说的价格牵着走。
这大概就是“双11”屡获成功的原因吧。
书中有个例子。在一次模拟的陪审团审判中,原告律师要求第一批陪审团做出1500万——5000万元美元的赔偿决定,对第二批陪审团则提出了5000万元-1.5亿美元的赔偿要求,结果,第一批陪审团做出了1500万元的赔偿决定,第二批陪审团则做出了5000万元的赔偿决定。
拆书帮有个例子,商场购物后让你抽奖,奖品是用200元钱购买价值2000元的翡翠,其实那种翡翠根本不值2000元。我自己就有过这经历,而且旁边还有个人没中奖,更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问了个懂行的网友,说那个还不值200元。
因此,要想不被忽悠,就要了解锚定效应,接受最初信息时保持警惕,尤其要审查那些特别高或特别低的最初价格,面对特别好或者特别坏的情形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注重最初的价格。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叫“慢慢买”网站,上面可以查到商品的历史价格,我就在上面查到有款商品之前价钱比“双11”是还要便宜,于是果断取消了订单。
当然不只是价格方面,其他比如识人不要过分注重第一印象。拆书帮有个案例,面试时衣着得体的人总给人做事细致的感觉,但事实却证明并非如此。
还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错误倾向,如“自己总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利性偏差,成功了就认为主要是内因也就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就归结为外因也就是自己之外的他人或者客观环境。
一个杯子里有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了半满,悲观的人则看到了半空。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这其实就是17个错误倾向之一的框定偏差,同样的事物,因为使用的框定不同,会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呈现。
拆书帮有个案例,小李原本感到工作琐碎而无价值,充满负能量,后来发现自己可能受到框定偏差的影响,于是换了个框定看问题,就发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换个角度,换个世界。
“今朝有酒今朝醉”表现了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遭到人们的普遍批评,但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惰性、拖延其实都是由这种心态造成的,这其实是17个错误倾向之一的即时满足偏差。
作为人类,我们趋向于享受即时的快乐,避免即时的代价
有人为之辩解,说是“活在当下”,这当然是个骗局,代价迟早会来,一些人减肥之所以一直难以成功,就是因为只图眼前美食的快乐。对这个问题,著名心理学畅销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中早就指出,延迟满足感可以让人获得更多。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老孙在太原看到别人卖包子很红火,就想在自己老家县城卖包子肯定也赚钱。他的爸爸和哥哥也都很赞成,他的妈妈和表姐则表示反对,认为在县城包子卖不了多少,老孙笑笑,和爸爸及哥哥一块借钱买机器,开了个包子铺,结果发现卖不出去,亏本了,这时他才后悔,没有听妈妈和表姐的意见。
老孙做出开包子店的决定时,忽略了妈妈和表姐的反对意见,只听到了爸爸和哥哥的赞成意见,因为那是他自己想听的话。这是拆书帮的一个案例,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那么为什么我们听到的都是我们想听的话呢?
因为我们受到了证实偏差的误导,证实偏差让我们只重视能支撑自己现有观点的意见,忽视不想听见的话。
我们会看重证实性证据?斯蒂芬•P•罗宾斯在书中提供了三种解释,一是让我们感觉保持了决策的一致性,二是让我们感觉证明了自己是对的,三是减少了冲突和复杂性,让我们感觉生活变得更简单。
书中还有个案例也很典型。麦克热爱运动,48岁了仍然保持较大运动量,最近几个月经常感觉身上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痛,运动医学专家仔细检查后,告诉他应该减少运动量,因为他已经不年轻了。但麦克根本听不进,他看到的书上都说锻炼对身体好,而且他已经坚持这么久了,如果减少运动量就会前功尽弃,他相信疼痛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变。
因此,我们固然要相信自己,但为了让自己的决定更正确更合理,避免受到证实性偏差的误导,有时也要对自己的决定大胆怀疑,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寻找与你的观点背道而驰的信息,并且尝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是错的。
当然,即使你克服了证实性偏差的误导,你的认知仍然可能带有偏见。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你的所有认知都存在偏见。虽然我们都希望,也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客观的,但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戴着特制的眼镜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有个案例:观看美国媒体同样的报道,支持阿拉伯世界的学生认为42%的报道偏向以色列,只有23%的报道没有这种偏向,而支持以色列的学生则认为57%的报道偏向阿拉伯世界。
偏见产生的原因很多,熟悉度偏见是最常见的,我们通常更相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这对我们有很多好处,比如巴菲特遵循投资熟悉的领域原则,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也因此错过了苹果、亚马逊、谷歌等潜力巨大的新兴公司。如今有句流行的话叫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要我们努力克服熟悉度偏见,不要被熟悉的事物蒙住了眼睛,寻找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决定。
还有易得性偏差,这个和熟悉度偏见其实差不多,不过易得性偏差强调受记忆深处事物的影响。
拆书帮有个案例,叔叔患病去世的事让小赵很伤心,记忆深刻,因此他花了大量资金购买保险,超过了年纯收入的50%,其中保障他叔叔得的那种病的保险就买了两种。
为什么说“心灵鸡汤”有毒?迷信是如何产生的?
心灵鸡汤式美文曾经风行一时,如今在自媒体领域仍占有很大份量,但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诟病,甚至有人称之为毒鸡汤,或者说鸡汤有毒。
这类美文一般都是小故事加小哲理的形式,“鸡汤”有毒的很大原因出在这故事上,有些作者为了支撑自己所谓的哲理,甚至胡编乱造故事,而即使故事可信,甚至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也有可能误导人。
《做出好决定》中有项调查发现,13-18岁的非州裔美国人中有66%认为他们可以成为职业运动员,但事实上高中运动队的队员长大后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有这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媒体上有很多和他们有相似经历的黑人青年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报道,于是他们就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
这些孩子正是受到了代表性偏差的影响。他们评估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基于这个事件与其他事件的相似程度。过分强调事物的相似性,而忽视了其它因素,习惯用大样本中的小样本去判断整个大样本,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很多心灵鸡汤文有毒也正在于此。
事实上,没有什么成功可以复制。
当然,宣传报道成功人物无可厚非,但如果由此得出简单的所谓”励志哲理“来鼓动黑人孩子,那就成毒鸡汤了。
人是地球上唯一追求意义的动物,有人认为这是人与其它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这让人的生命更有尊严和丰富多彩,但过分追求意义导致人们为随机事件也强加意义。
其实,总有些事情是在我们控制之外的,也是在意义之外的,完全是随机偶然发生的,但有人却总想找到其中的原因或意义,有些事情只是同时发生而已,就被人当成了原因,比如有运动员穿上没洗的新袜子表现出色,于是就认为运动员要穿没洗过的袜子更可能胜利。
这实在是太可笑了,把关联当成因果,甚至只是同时发生就强行进行关联,很多迷信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机事件催生的最严重的扭曲是把假想出来的模式转化成迷信
我觉得有些人宣称的所谓神秘事件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其实只是同时发生的随机事件而已,但如果放在一起就会让人感到某种神秘的联系。
实在解释不了的,就归于命运,陷入宿命论。很多算命先生就往往利用这种心理,给随机事件强加意义,把巧合当成命运。
拆书帮有个案例:考驾照那天出门踩了水,就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后面有同学接完电话说了句“我先挂了啊!”也被认为是不吉利,但说“挂了”的同学和鞋子打湿了的同学都顺利通过了考试。
17个易犯的错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避免,这是理性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出好决定》强调理性决策,开篇就介绍了理性决策的6个步骤:识别和确定问题——
确定决策标准——评估标准——制定备选方案——评估方案(给方案打分)——选择分数最高的。
但同时,《做出好决定》也强调要拥抱风险,如果不放弃一些稳定的东西,承担风险,就很难取得大的成就,还强调高效决策者要懂得适可而止,要明白不可能获得所有的信息,并且要避免选择过多。
当然,要做出好决定,还得你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摸索,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做出好决定》教你的方法,一定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