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之后,融梗是野蛮的
很难说,究竟是“融梗”因为《少年的你》而火了起来,还是《少年的你》因为融梗而火了起来。在先前的讨论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虽然至今也没有得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但也许正是这种难以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才是个好问题,它往往触及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
无论如何,尽管围绕影片和原作小说是抄袭、融梗还是“巧合”之间的争论依然在进行,但现在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再也没有百分之百明确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判定一部作品是否融梗需要量的规定,但在这个量的规定之外,人们似乎忽视了作品本身的目的。这样的问题也涉及人文学科研究,比如在文学论文中,按规定引用量不得超过全文的20%,然而满足了这项规定的文献学论文显然就不符合学科自身的要求。本雅明曾经试图写一部“完全用引语写成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岂不是全文融梗?一位毕业生对另一位毕业生壮志满怀地说道:“我这部论文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他的同学揶揄地问:“那你要怎么通过查重?”
这虽然是笑谈,仔细想想却是一切文化产品面对的事实。抛开大众艺术不说,即使在纯文学这个看似稳固的领域中,有意无意的融梗又何尝无处不在呢?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可以称具有原创性之外,其他三部都曾经有了原始的故事,甚至有民间大量粗糙的虚构文本作为参考,作者所作的不过是编辑工作,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更有说法,在每一位当代先锋作家背后,都站着无数现代主义作家的身影。试问,哪一位读者在阅读《白鹿原》的开头时,不会想起《百年孤独》呢?又有多少人在不知道给自己的文章起什么标题时,不会机智地借用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小说尚且如此,诗歌和散文中的借鉴现象更是泛滥。
在大众文化的领域中,使用已经成熟的梗或套路拼贴在一起生成某种新的效果更是数见不鲜,90%的套路加上10%的创新几乎是成功文化产品的铁律。难怪爱迪生也会说,成功就是97%的勤奋加上3%的天才。我们来分析一下就能看出,按照社会规律而言,勤奋不过是完成人们已经完成的部分,天才如果占的比例太大,自然就要引起别人的反感。创新得过了头,就会变得无法理解,比如著名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百分之百的创新等于没有创新,而适当重复却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读者感到亲切的无一例外是那些他们在阅读前早已熟悉的内容,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或者是在别处读到的人物。长篇小说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先前可能只是零星出现却令人难忘的角色、环境后来重新出现,系列作品更是如此,“漫威”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从这方面来看,近年热门的“东北文艺复兴”反映出同样的趋势:反复出现的衰败工业景观和下岗职工,与之联系的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东北口音和东北形象。倘若年轻的创作者能联合起来,便更能让这些形象产生既陌生又熟悉的审美效果。如果说严肃文学试图塑造的是典型人物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则试图塑造的是这种满足期待的人物。在文学理论中,前者往往是所谓的圆形人物,而后者则是扁形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还没登场,或者刚刚登场,读者就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一类角色的特征往往是相似的,见得多了自然会觉得重复,然而这种重复也既会在一批读者那里引起乏味,也会在另一批读者那里引起兴奋。
因此,在适当范围内的融梗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策略。当然,超过了这个适当范围就是在冒抄袭的风险。另外,围绕融梗话题的讨论显出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偏偏《少年的你》上映后口碑还不错,这就好比看人落水是令人开心的,而最开心莫过于看一个穿戴得漂漂亮亮的人落水。用陈佩斯在小品里的台词来说,“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
现在还没有谁站出来说,与原作的相似度达到多少是借鉴,达到多少就是抄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既不必苛责融梗,也不必为之洗白。说来说去,人们对融梗的批评仍是出于道德义愤,而不是法律的正义。很多时候,倒不是融梗这件事直接得罪到了谁,而是融了梗又到处得瑟的作者有些讨人厌。不过不打招呼的融梗和洗稿一样,毕竟还是损害到了原作者的权益。创作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但又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上的竞争。作品写出来首先当然是为了提供给读者,而不是抽象的文学市场。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融梗有助于作者们实现共赢,有时读到成功的融合型作品,如果了解到原作的特点,读者也会把原作找出来读一读。当然,这一系列合作的前提是,试图进行融合创作的人先争取了原作者的同意。简而言之,融梗不是坏事,但需要有更文明、更合法的途径。
类似融梗的现象一直都有,在漫长的历史中,融梗的幽灵总是在文学上空游荡。但只是到了21世纪,它才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终于迎来了可能解决的时刻。一方面,90年代以来越演越热的大众文化,尤其是影视和网络文学遇到了周期性的危机;另一方面,人们的著作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不解决这个问题,大众文化就是举步维艰的,纯文学也同样是泥菩萨过江。对于前者而言,法律上的保障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于后者而言,融合型的写作是解决书写现实危机的一种有效方案。前者需要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后者需要放下傲慢。
无论如何,《少年的你》让“融梗”成为了一种文化症候,从今往后谁再想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作品完全是原创性的肯定要好好琢磨琢磨,自己是否在一些地方融了别人的创意。故意融梗的作者和使用融梗作品的投资者也需要掂量掂量,自己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少年的你》之后,融梗是野蛮的,不融梗也是野蛮的,融梗现象挑战了文明中个人创造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没有人会承认融梗有理,同样也没有人会承认有哪位艺术家先生或女士的天才是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