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这洞,你就成了摄影师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对摄影师人群来说,这又是最漫长的一天——因为要等着照“金光穿洞”啊!

每年冬至前后,夕阳在下山之前正好斜射进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桥洞里,形成一种特殊的光影效果,称作“金光穿洞”。我认为这是在“全民摄影”的时代背景下,经由专业摄影师“点景”之后而形成的一个新景观,并且有成为冬至新民俗的趋势。
当然我认为这个"点景"还是很成功的。第一,它在地理上依托的是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这个景观本身是真实的,不是人造的。第二,时令上依托了冬至,不仅是传统节日,而且有天文学的兴味。对我一个南方人来说,"冬至吃饺子防止冻耳朵"完全是伪民俗。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冬至上颐和园看穿洞。第三,这个“点景”既日常又稀缺。来一趟颐和园很容易,但是掐这个点儿、这个时间来,不太容易。另外,时间、地点对了,只要有智能手机的,来了基本都能照上,当然照好了是不容易。如果说这个点景还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名字起得还不够文雅。既然是十七孔桥,为什么不叫做“穿孔”呢?盖因“穿孔”太难听,医学术语,“胃穿孔”、“鼓膜穿孔”,如果叫“红光穿孔”,那感觉上简直要有血光之灾。但是叫“穿洞”,也还是不雅致,姑且先这么叫着吧……

上周一北京下雪,到了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突然出太阳了,我赶紧奔颐和园,想着坐地铁最快,结果错了!从北宫门进去是耕织图景区,和十七孔桥正好是斜对角,这再转过去,太阳指定下山了…… 吃了不明地理的亏,又加上天气太冷,相机拿出来晃两下就冻没电了。这头进颐和园,穿洞就没穿成。出来照相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呀!
所以今天我两点多钟就出发了,差十分三点的时候进了东宫门,一路懒观路旁景,直奔十七孔桥。但是打从一下公交车,我就发现了,今天来穿洞的很多。事实证明,今天的天时、地利都有了,就是在“人和”上出了问题——摄影师太多了!这照相的人,比过年逛庙会的人不少,所以我预计再过一两年,这很可能成为一项新民俗。
因为到的时间还早(相对于日落而言),我先在岸边溜达了一会儿,发现只有稀稀拉拉为数不多的摄影师,其中有几个支好了三脚架在那等着。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对劲,我觉得今天人应该会比较多,但是为什么岸上的人还没有桥上的人多呢?这时旁边的大姐与大爷的对话引起了我的警觉,大姐说:“金光穿洞我照过了,我今天不想照了!”大爷说:‘你想照也照不上!你根本挤不进去,那边全是人。” 哦!敢情不是在桥头站着就行,有特定的地方!我放眼一眺,都在南湖岛岸上呢,乌泱乌泱的,全是摄影师,感觉好像连树上都有人似的……

我赶紧过了桥,已经挤不进去了,好在勉强还能看到一点。这时候可能还不到三点半,我想起《西厢记》里张生等着晚上跳花墙约会的曲文了:“读书继晷怕黄昏,不觉西沉强掩门。欲看金光穿桥洞,太阳何苦又生根?” 就是那种感觉,你倒是快点下山呢…… 但是没站多久,桥洞里开始有光了!

这时有一个大妈摆出一副很有资格的样子说:“今天这光不行!” 一边说一边潇洒地离去了。我心里话说:“你手艺不行,你赖天气,有点光就对得起你,你赶紧走吧!” 我赶紧先照了几张,光不够回去补光呗…… 又过了一会儿,这光就像温吞水似的,也不加强也没减弱。又有一个大妈说了:“这什么时候才算结束啊?”大妈也是站久了,如果不是酷爱照相,大冬天里站那么久是挺无聊的。这比钓鱼难受,钓鱼好歹还能坐着。不过旁边的大爷回答得妙,他说:“天黑了,肯定就结束了!”哈哈哈,不用全黑,颐和园冬季五点就闭园啦。

-
昂昂千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10 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