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调│小丑:真正的善和真正的恶都是秘密发生的,两者之间都是表象

一、
2008年,根据DC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改编的电影《蝙蝠侠之黑暗骑士》被搬上荧幕。导演是赫赫有名的诺兰。在很短的时间内,电影席卷全球,成为史上第一部跨入“10亿美金俱乐部”的超级英雄电影。在IMBD电影榜单中,《黑暗骑士》长期占据前十,甚至一度冲到第一。其中,希斯·莱杰尔饰演的小丑成为难以超越的荧幕经典。甚至有评论家说:希斯·莱杰尔之后无小丑。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一直到十多年后,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出现。
要说今年最爆的电影,当然是金狮奖加持,票房又过十亿美金的《小丑》。虽然小丑的灵感以及部分故事元素也出自DC漫画,但整体故事早就与当年的蝙蝠侠系列大相径庭。
但是,在看《小丑》之前,再看一遍《黑暗骑士》,会发现一些奇妙的关联。
诺兰的《黑暗骑士》是当之无愧的杰作。它以哥谭市(影射的是纽约)为背景,构造了一个由蝙蝠侠,政客,普通市民,犯罪分子,小丑构成的完整世界。虽然它有着传统好莱坞商业片的套路,直升飞机,兰博基尼,追逐爆炸一样都没少,但是,它包含的主题是深沉的,是关于善和恶的终极拷问。
《小丑》在形式上,是《黑暗骑士》的反面。它是小成本之作,虽然也以哥谭市(同样影射纽约)为背景,但他放弃了对宏大城市的描写,而将镜头对准一个人的内心。菲尼克斯在电影里面贡献了一场惊世骇俗的表演,他以小丑一个人的内心变化构建起了一个世界。而我们惊讶的发现,一个人内心的崩溃不亚于一个城市的沦陷,一个人内心的千军万马不输给一群人的战争。《小丑》整体的影调幽微压抑,无边黑暗,它与《黑暗骑士》中经常出现的带着崇高意味的白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小丑》剧照
因此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小成本的《小丑》和大制作的《黑暗骑士》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这其中没有高低,只能说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都做到了极致,给了大众一种交相辉应的艺术体验。
在形式上,《小丑》和《黑暗骑士》互相完整了对方。
两者真正的不同,是价值观探索上的不同,是善与恶所抵达的深度的不同。《小丑》是不是伟大的电影,还是被影迷们追捧太高,关键是在这里。
导演究竟如何构建善与恶的关系。
二、
在说《小丑》之前,还是先说《黑暗骑士》。故事发生哥谭市。里面涉及的人物有这些:
代表正义和超人力量的蝙蝠侠。他的真身是韦恩先生。韦恩家族是这个城市的首富,因为他从小目睹父母在街头被暴徒枪杀,因此成了一个除恶扬善的超级英雄。家族资产为他无条件提供蝙蝠侠所需要的各种装备。
代表邪恶力量的小丑。小丑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一种绝对的恶。是哥谭市的犯罪分子为了对抗蝙蝠侠,找来的制衡力量。是另外一种超人的代表。
两者之间的是这个城市形形色色的人。政客,司法人员,犯罪分子,普通市民。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电影的开头,蝙蝠侠身边危机四伏。因为一直以来,他都用一种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的超人力量治理犯罪,这是一件很高效也很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整个城市默认这种强权的存在。它很可能导致个人崇拜,也是独裁产生的原因。
很多人开始效仿蝙蝠侠,穿上和他类似的衣服和头套,走上街头,惩治犯罪分子。这看上去是一件好事,但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判断决定犯罪的边界。如果蝙蝠侠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无视司法程序进行犯罪打击,那么其它人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说,如果蝙蝠侠是那个被默认的可以拥有特权的人,且蝙蝠侠的身份又是不为人所知的,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是蝙蝠侠。长此以往,这个城市的法律制度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因此,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是在讴歌个人英雄主义,它是反英雄的。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为蝙蝠侠的韦恩萌生退意。作为富豪的韦恩决定支持检查官丹特参加竞选。丹特年轻,有正义感,深受市民信任,适合替代蝙蝠侠维持这个城市的安全。当然,还有一点,他的现任女朋友瑞秋是韦恩的前女友。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爱上,说明一个问题,要么这两个男人完全相反,要么这两个男人是相似的。
同时,哥谭市的犯罪集团因为被蝙蝠侠整治的太过狼狈。请来了小丑作为博弈和制衡的砝码。
整部电影围绕着蝙蝠侠韦恩和小丑的斗智斗勇展开。但象征善的蝙蝠侠在和象征恶的小丑在交锋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一直处于下风。
原因很简单,因为能和极恶之人对抗的只能是极善之人。至善和至恶之人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忘我”,也就是佛教里说的,破除“我执”。破除“我执”,意味着不再有人的弱点。
而在破除“我执”的道路上,小丑走的比蝙蝠侠快。
做小恶源于人性的弱点,做大恶的人恰恰早就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就像小丑在电影中嘲笑那些为了钱的犯罪分子,不屑的说“这个城市需要配的上它的犯罪”。他从一开始就洞察人性的真相,牢牢抓住恐惧和欲望这两个最普遍的弱点,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他有自己的一套信仰,认为混乱才是获取公平的前提。他没有爱欲,没有贪欲(电影中小丑将一堆钱放火烧完),他只要看着这个世界燃烧。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小丑这个角色在电影史上的光芒四射,源于这种纯粹的恶。纯粹的恶也接近神,那是黑暗之神。电影史上,另外一个纯粹恶的代表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他在作恶的过程中,配的音乐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巴赫的音乐,很多人认为是和上帝的对话。
三、
韦恩生在首富家庭,父母双亡。这样的背景使得他对亲情,名利都没有执念。他的执念是情爱,和瑞秋有关。
韦恩为丹特的竞选提供资金支持,是出于对正义的选择吗?也不尽然。因为里面包裹着自己的私心。前女友瑞秋跟他说过:如果有一天,韦恩不是蝙蝠侠了,她就回到他的身边。因为她想过正常生活。
韦恩希望丹特成为英雄,而瑞秋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这个想法成了他和小丑较量的过程中,最致命的弱点,最终迎来了致命的失败。
丹特和瑞秋被小丑绑架。小丑告诉了蝙蝠侠两人被绑架的地址。警察问蝙蝠侠:你救哪一个?蝙蝠侠丝毫没有犹豫的说:救瑞秋。
蝙蝠侠飞奔去救瑞秋。哥谭市的警察去救丹特。
结果发现,小丑耍了诈。故意把瑞秋和丹特的地址说反了。蝙蝠侠救出了丹特,警察没有救出瑞秋。
这是小丑对蝙蝠侠做的人性实验。蝙蝠侠在最重要的选择关口,没有救自己扶持的,代表哥谭市正义和未来的丹特,而是去救自己的爱人。这真是一个最残酷的人性实验。因为救丹特还是救瑞秋,这不是一个对错问题,是一个选择。那一刻的选择才可以最真实的拷问蝙蝠侠的内心。他不管怎么选,结局都是相反的。
丹特虽然被救,但因为失去瑞秋,走上了疯狂报复的道路。曾经充满正义的青年才俊,在小丑的人性实验中,终于走向了反面。
丹特是蝙蝠侠和小丑较量的另外一个战场。蝙蝠侠一心扶持丹特成为哥谭市正义的化身,小丑不断将丹特推向罪恶的深渊。
蝙蝠侠失去瑞秋,失去丹特。是真正的惨败。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黑暗骑士》其实也是一则关于蝙蝠侠成长的寓言。他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苦难。向下坠入是更容易的,这是一种本能。但是,向上飞升却更加艰难。它需要很多条件,需要去克服自身的重量。
电影的最后,丹特绑架了警察局长,沦为暴徒。蝙蝠侠杀死了丹特,但是给公众制造了一个假象:这一切的混乱都是蝙蝠侠造成的,丹特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不幸死亡。
丹特依然是那个英雄,是值得民众信任的个谭市的良心,而蝙蝠侠最终成了被唾弃的对象。
蝙蝠侠选择了向上飞升的至善,而这其中包含着自我牺牲。是佛家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也类似于圣经故事中耶稣的受难。
这是诺兰导演构建起的善恶观。他认为的极善,事实上还是和宗教有关。人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克服自身重量,避免向下坠落。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四、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蝙蝠侠为了抓住小丑,构建了一个声纳系统,监听了哥谭市所有的电话。韦恩最忠诚的技术顾问福克斯说:“这件事太疯狂了,如果这个系统存在,我将选择离开韦恩集团。”在他看来,这种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是罪恶的。
蝙蝠侠说:“所以这个系统只能由你来负责,等我抓完小丑,你就输入你的名字。”言下之意,输入名字,就可以自动毁掉这套系统。
等到配合蝙蝠侠抓完小丑,福克斯微笑着销毁了整套系统。
真正的善和真正的恶都是秘密发生的,两者之间都是表象。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这个表象的世界,就像哥谭市的人一样。在表象的世界里,善恶是纠缠在一起的。小丑对蝙蝠侠说:You complete me(你使我完整)。小丑认为,只要在合适的时机和情境下,把那些正义的人轻轻一推,他们就可能堕入邪恶的深渊。就像光明骑士丹特。又或者像电影中那些因为恐惧,欲望被收买的人一样。警察和罪犯殊途同归,没有区别。而这恰恰是后来的电影《小丑》浓墨重彩去铺陈的故事。
《黑暗骑士》中,诺兰没有停留在善恶的表象,他在讲善与恶的本质,以及善恶同权力的关系。
善与恶都是力量(权力)的来源。但导演用蝙蝠侠告诉我们:一个如何拥有力量(权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如何放弃力量(权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销毁系统的福克斯也是这样的人。这是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套价值系统。
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说的,什么是权力?就是你可以随便杀人,但你选择不杀。
这就是蝙蝠侠最终没有变成小丑的原因。善与恶的距离就在一念之间。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剧照
五、
《小丑》的导演并没有挖掘善和恶的本质那样深刻的话题,它让杰昆·菲尼克斯是用惊世骇俗的表演制造了表象界的奇观。一个善良的边缘人物亚瑟如何在社会的步步紧逼下,沦为一个暴力犯罪的小丑。把善推向恶的那一念在现实生活中是多远的距离。
《小丑》的出色,在于他的影像风格,表演方式几乎已经到了一种炫技式的迷人和煽动性。
炫技是不是艺术?做到极致当然是。
但是《小丑》是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我觉得他离我心目中的伟大还有一段距离。

《小丑》剧照
该影评同步于VX公众号【光影岚调】
公众VX号:xiaolan_xuu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