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力量
公元1018年,柳永第三次科举落榜,愤懑之余听从了旁人的建议去拜谒当朝宰辅晏殊,希望同样爱好诗词创作的晏殊能赏识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取功名。
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
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我虽然也填词,但不像你天天咿咿呀呀。眠花宿柳,压香衾卧,本来就登不得高雅之地,你却堂而皇之地写出来,哪里还有我等士人的风范?
一段简单的对话,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宋词雅派和俗派之间的鸿沟,大到无法弥合。
晏殊,江西抚州人,五岁就有“神童”之称,十四岁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三十一岁任礼部侍郎(副部长),四十一岁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五十一岁任宰相,之后遭受弹劾被贬。六十五岁去世,时任兵部尚书。
柳永,福建崇安人,年轻时屡次落榜,暮年及第,官至屯田员外郎(从六品)。一生潦倒,却才名尽显,时人称“凡饮井水处,便能歌柳词。”
作为宋词开创的两位巨擘,一个是真正的王侯将相,一个却只能是自诩的布衣卿相。
从创作上来说,同样写愁绪,
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写思念,
殊,“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人。”
三变,“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写美景,
殊,“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三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笔处,皆是传唱至今的千古佳句。就算两人的风格有所区别,一个是空灵幽婉,一个是情深动人,但作为非凡的创作者,是可以穿透辞藻望进对方的内心。而那提供灵感的心灵幽泉处,剥除所有的叠嶂,该是类似的。同样的因情所动,因景而悲。既然如此,又为何要相互不待见,急不可耐地同对方划清界限,并最终将婉约词派分成了雅派和俗派呢?
首先是政治层面的影响。晏殊主政时期的圣上是宋仁宗赵祯。仁宗算是北宋的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战乱较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仁宗本性宽厚,不事奢华,加上锐意改革,所以不太待见词藻浮华的文人,这是柳永落第的直接原因。加之柳永性情狂狷,缺乏政治嗅觉,落榜之后还写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蔑视王权的词作,能被赏识才怪。晏殊十四岁做官,算得上是官场的老油条,虽然贵为宰辅,但天子的意愿还是要多多考量的。
其次是审美层面。古往今来,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审美趣味。比如圣诞节快到了,英国老百姓和世界其他凑热闹的人说的都是“merry Christmas”,唯独英国女王说的是“Happy Christmas”; 同样在北宋朝,士人阶级的诗词创作理念是秉承孔子的“哀而不伤”,有意境但不说破。而柳三变作为平民阶级的代言人,其创作理念是接地气,用华丽的辞藻写出平凡个体的心声,加之填词精巧,可唱可咏,便于传播从而引发群体的共鸣。尽管二者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界限分明。另外审美界限的模糊将直接导致身份认同的模糊,后果就是可能引发统治危机。所以对于带着草根气息的柳永,士大夫阶层有所抗拒也不为怪。
郭德纲在相声里面经常说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话说得没有问题。但从个体的经历来说,有多少人终其一生能领略不同阶层的生活呢?即使经历可以有,内心的认同又能达到吗?如果做不到,那还谈什么雅俗共赏呢?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曹公写出了他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境况,而对于他笔下的人物,又是怀着相同的基调去写的。这种内心的认同源于对所有生命的悲悯,目之所至,皆为荒凉。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还是活在一个框架里面,纵使逃离家乡,逃离父母,逃离母校,但每一个阶段的自己都和上一个阶段有莫大的联系。我们就在这些框架之内尽情起舞,尽情奔跑,对着夕阳流泪,对着朝阳欢呼,所到之处,无论是笑声还是泪水,总得在心里留下些印记。
但人是封闭的。
人们总说要理解别人。可我理解不了,为什么会为了不认识的某个明星跟别人吵得不可开交?为什么一部明明人物塑造平平,靠着开金手指一路推进剧情的电视剧也能被吹得忘乎所以?为什么还没了解事情的真相,却急着去传播和质问?为什么不能静下来好好聊聊,非得争吵和调侃着消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当然,许多事情如果能弄清楚,结果发现可能都是误会。但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和精力去解释,可能也解释不明白。误会也挺好的,误会催生了想象力和故事,就看相信什么了。
封闭的力量在于帮助个体生命在熟悉的狭隘框架之下构筑世界,狭隘并不影响其精妙。所以晏殊成为了庙堂小令的代言人,而柳永在屠狗辈中挥洒着才华。
公元1053年,柳永去世,不知道他去世的时候有没有嘲笑一番晏殊?你虽然官当得比我大,但不论是现在还是一千年后,我作品的传唱程度都超过了你。
公元1055年,晏殊去世,如果柳永对他有嘲笑,那他的回击应该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问道,若即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然后两人再去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互相白眼,要是能相互换个身份就更好了。
公元1057年,柳永去世后四年,晏殊去世后两年,二十岁的苏轼进士及第,宋词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