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三城记2·鹿特丹
2019年12月16日至12月19日
我们在鹿特丹住了四个晚上,有两个白天在鹿特丹玩。鹿特丹是一个港口城市,二战时城市中央地带几乎被炸毁,重建时选择了现代风格,所以在市中心少有古典风格的建筑。

鹿特丹市中心对我来说像极了广州珠江新城那一片。同样的,都是宽广的水穿城而过,几座桥跨越水面,连接两岸。岸边有楼房,有步道。甚至连我们从岸边走上桥边的过程,都和在广州时一模一样。
桥上风很大,远处可以望到欧洲塔,却不及澳门塔,也不及广州塔。


来鹿特丹之前我对这个地方所谓的现代、设计感充满了期待。来了之后,我确实看到了一些新奇的房屋,它们的存在为这里添加了乐趣。

Cube House。它们并不与地平线垂直,左歪右斜,像肆意生长的黄色植物。屋子里可以住人,可惜已经提前订满了,不知道房屋里面是否也是歪斜的呢?

方块屋附近的铅笔屋,尖顶冲着天空,仿佛随时都要给头顶的画布来一笔色彩。铅笔屋左边的是图书馆,上面趴着黄色的管道。

这样的房屋没有感情,却又似在表达什么。它除了实用的功能外,更像一件艺术品,几件艺术品站在一起,就有了互动。这些大个子好像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说着人类不懂的话。
而除此之外,市区的其他建筑并不惊艳。把线条歪一歪,楼房斜一斜,在我看来,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有设计感。



我待过的两个城市里,有波浪、积木、螺旋、大方块......国内许多城市都有许多具有现代感甚至未来感的建筑,比如广州小蛮腰,比如天津滨海图书馆。因此当我看到鹿特丹的现代建筑时,并没觉得多么惊奇。不过,鹿特丹这些建筑具体的建成时间,我没有查询。外行如我,我常常觉得21世纪不是一个缺乏新设计的时代,但怎么让设计说话、与公众交流,则是个需要打磨的功夫。
我们住在鹿特丹市中心边缘的民宿,那是一个传统街区,三层平房,方方正正。有的客厅在一楼,有的客厅在二楼,我们家的在二楼,一进门要先上台阶。

民宿的屋主人是自由工作者,做室内设计。房屋以白色为主调,白色的阳台、门、窗、窗帘。窗帘的质感像纸,百叶型。餐桌是木质大圆桌,中间摆着一大束花。搭配的椅子不是成套的,有三种类型,间隔摆放,却也很和谐。
屋主人家里有好几种杯子,有把手的、没有把手的,陶瓷的、玻璃的,复杂的、简约的......浴室里放着蜡烛,卧室里挂着一串圆球小灯,冰箱上贴着屋主人和老公的拍立得照片。它们低调展示着这个家里精致而幸福的生活。

厨房墙壁上贴着白色小瓷砖,木质台面放着烛台。夜晚客厅亮着昏黄的灯,烛光则增添了一丝浪漫。我们做了热红酒,特意拿到烛光底下拍照,这样的光影就像一幅油画。
精致并非这一家。这个街区的每家每户,透过窗户都能看到装饰整齐的房间,暖黄色的灯,圣诞树、花束、摆在窗台上的陶瓷小物件……走在路上还能看到画着七星瓢虫和笑脸的地砖。

街区里有一个游乐场,还有一个小农场,里面有可爱的小羊和小马。有一只羊看到我们在外面站着,还特意跑过来左闻闻右嗅嗅,似乎想讨点吃的。但看到我们只是拿手机对着它,它就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
鹿特丹有一种出名的小煎饼,叫Poffertjes。我们听从屋主人的建议,尝到了地道的小煎饼,它圆而软,表面有点糊。小煎饼上撒满了糖霜,我还另点了枫糖、热樱桃和朗姆酒葡萄干,真真是甜上加甜。

这边的餐厅都喜欢摆蜡烛。热樱桃软而多汁,带着果香,朗姆酒葡萄干带着酒香,枫糖似蜜一样甜。把它们一起浇在小煎饼上,拿叉子插一个送进嘴里,让各种维度的甜混在一起咀嚼,心里突然就有了一个明亮的泡泡。
我本来不爱吃甜食,之前在湾湾交换的半年更是饱受甜的折磨。而现在,我竟喜欢上了甜食。是Poffertjes唤醒了我的甜味细胞。
但是这边不加盐的薯条我是真的喜欢不起来。
之所以在鹿特丹呆这么多天,是因为我们原本打算去Kinderdijk小孩堤防风车村。某个晴朗早晨我们从家里出发,拿着一日交通票做到了鹿特丹管理学院附近换乘公交,结果第二班公交的司机告诉我们交通票不适用于他们公司,我们这才反应过来。
回到家,屋主人告诉我们小孩堤防基本上是专门给游客看的,因为那儿除了风车什么也没有,而风车就是,你看到了,就是那样。
旅行充满变化,这也是它的迷人所在。于是我们听从屋主人的建议,改道拜访了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