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合法性是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谁会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堪,承认从未犯下的致命罪行?
Hanna这个傻女人就这么做了。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生死朗读[The Reader]
这部电影小堡看了三遍:从最初的惋惜到压抑,从压抑转为愤怒,再由愤怒变为困惑。这种困惑,来自于男女主角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举止,它驱使着小堡去原著寻找答案。
故事大概是:15岁的Michael与40岁的Hanna发生了一段不伦之恋,当Michael身陷其中时,Hanna突然不告而别。多年后,正在攻读法律的Michael在纳粹审判庭观众席与已成罪犯的Hanna再次相遇。Michael无法接受Hanna罪犯身份的事实,也无法忘却这段情,在Hanna被判终身监禁的过程中一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她保持联络,却终究因不敢面对抱憾终生。
1. 谈谈电影
站在观众的角度,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演员阵容、拍摄技巧还是叙事结构都足够吸睛,加之性与纳粹两大元素的加持,完全符合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一贯水准。
影片开头就奠定了浓郁的德国基调,比如独特的吃鸡蛋方式。这种吃法,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未被遗忘。

拍摄手法的细腻,主要体现在倒叙方式的前后呼应以及对原著细节的高度还原。比如影片借助窗外的火车元素让男主与年少的自己“对视”,男主关窗的动作暗示对回忆这段往事的抵触与拒绝;比如男主车载音乐单曲循环的歌,正是当年与Hanna旅行时教堂中唱诗班吟唱的歌曲。而男主帮女主提煤桶惹得一身灰不得不在女主家中沐浴的桥段,还有男主朗读时的情节展现,都与原著毫无二致。影片时长长达3小时,但节奏安排亦松亦紧,恰到好处,没有冗长乏味之感。
在故事的发展层面设置了诸多悬念,初看前半段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不伦之恋的又一个窠臼至极的悲剧爱情故事。而纳粹审判庭的出现直接将影片拔高到新境界,爱与恨的纠缠、罪与恕的徘徊、忠诚与背叛的拷问,都通过Hanna身份的转变构建起桥梁,引发观众尝试思考爱情之上的复杂人性。
些许瑕疵在于,与原著相比,Hanna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不够饱满。原著中提到的某些关键性时刻在影片中没有体现,这容易对未做过功课的观众造成困惑和挫败感。片中人物对话少而精,导演用大量篇幅呈现男主随着故事发展的心理变化,因此观看时稍显压抑。
2. 谈谈原著
站在读者的角度,原著的故事性、情节性更加完整。透过原著小堡才真正了解Hanna的所思所想以及作者的意图。



被西门子公司提拔后,因害怕坐进办公室暴露文盲的身份,她选择辞职并进入集中营成为看守。以至于,那份烧死集中营妇女儿童的调查报告,她放弃核对笔迹的翻案机会,承认报告由她一人撰写,将罪行全部揽到自己头上。

所有迹象,是Michael在审判庭上才想通的事实——Hanna一直以来都是文盲。
因为喜欢Michael,也因为Michael对文字的领悟和感知能力深深吸引着Hanna,她努力在Michael面前掩盖不识字的事实。从爱上Michael的那刻起,她一直以一种看似高傲实则卑微的心态与Michael相恋。内心对文字和知识极度渴望,在爱人面前却不想坦白自己的不堪,这种错综复杂、反复纠缠的心理交织在Hanna心中,导致她对Michael永远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情感状态。

不明真相的Michael却是情窦初开,对Hanna从最初的礼貌到后来炽热的爱,Michael在她这里找到了作为男人的自信和骄傲,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在他眼里善良、勤快、性感的女人。
可惜一语成谶,连Michael自己都没预见,Hanna对他往后生命的影响有多深。

原著对男女主角内心活动的刻画更加细致入微,许多影片中没有呈现的内容在原著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其实男主短暂地背叛过Hanna,然而这种背叛最终却使男主对女主的爱愈发热烈。所以当Hanna不告而别时,这种自责和懊恼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Michael的大脑。因此当他发现自己最爱的女人成了纳粹党的刽子手时,当年的自责加剧了这种心理不平衡,Michael无法面对这个一直深爱一名女罪犯的自己,甚至还曾因为背叛过她而感到万分烦恼。书中写道:“如果说背叛一名罪犯不会让我罪孽深重,爱上一名罪犯却使我罪责难逃。" 故事的起承转折只有在原著中才能真正弄懂缘由,男女主角最终的结局只有阅读原著后才能释然。
3. 谈谈故事本身
此刻小堡更像是故事的参与者。
影片前半段小堡几度同情Michael的处境,看完后半段却对Michael的痴情人设产生了怀疑。这缘于Michael发现Hanna是文盲后,一度想为她作证,助Hanna免于终身监禁。

他向自己的教授求助,教授所说的“我们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是对Michael的积极暗示,可他却在探视Hanna的路上突然折返。起初小堡以为他放弃挽救Hanna,只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想在法庭上、在众人面前公开自己与这位中年妇女的私情往事。

然而,这并非全部。在Michael眼中,爱上Hanna是一种犯罪;爱上并帮助她免于重刑就是在变相杀人。Michael在探望途中折返,看似是法律战胜了感情。可悲的是,爱情的合法性全然不可与法律的合法性相提并论,它无法用理性与法律条款衡量。爱情的合法性,从来不是我能不能爱你,我应不应该爱你,它应当是如此的纯粹无暇,它应当是:彼此都是真实的自己。
Michael在Hanna入狱后成了家,然而他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理智地切断与Hanna的一切联系导致的结果就是:Michael永远笼罩在Hanna的影子中。对于Hanna的感情,Michael自己都未必讲得清。理智告诉他爱上Hanna是种犯罪,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这个女人。他无法将自己从与Hanna有关的一切抽离出来,于是他们通过朗读(寄送录音带)再次建立了联系。
Hanna自杀后Michael进到她在狱中的房间,看到床头贴着“a lady with a little dog”时潸然泪下,因为正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戛然而止。在Hanna心中,这份感情就像朗读这本书一样,从未结束。

男女主角的爱情自始至终都未熄灭,遗憾的是两个人都没有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这违背了爱的合法性,违背了让爱存在的前提。Michael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地自我救赎,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就像是救赎路上的绊脚石;Hanna竭尽全力保守的秘密,最终还是一退到底,甚至输掉自己。她终其一生都不明白什么是爱,天真地以为只要学会读书写字,Michael还会像以前一样爱她。

最令人惋惜的是,Michael只有在Hanna死后才弄懂的道理,她至死都不知道,那就是:爱的合法性才是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后记]
凡人的爱情再平凡,也还是掺拌着人性的泾渭黑白,我们终究要学会面对内心的粗鄙与丑陋。
-
Pegg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2 15: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