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昨天一北京女医生遭患者家属刺杀,今天抢救无效去世

2019年12月24日6时,当晚是平安夜,北京110报警服务台接突然报警称,在民航总医院一男子持刀将一女医生扎伤!
朝阳分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将犯罪嫌疑人孙某(男,55岁)当场控制。
在已经安排相应专家对受伤医生进行积极抢救,虽经全力救治,杨医生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25日零时50分不幸去世。

逝者已逝 生者难安!
这个地方,不允许有人失误,也不允许有人死亡
医生成为目前的“危险职业”之一
凶手在想什么?
理所当然逻辑在国人脑海中扎根,仿佛从交完钱的这一刻开始,医生和护士已然成为“妙手回春”的符号象征:
思想败坏——学校的错
久病未愈——医院的错
还没发财——社会的错
......
一错再错终究酿成大错,责任像是绣球一般,从“我”手中抛出便与“我”无关,家人生病后,凶手作为亲人定当心急如焚。
但在95岁的家人送至医院开始,凶手心里的“绣球”便全数抛给了杨医生,治好了,你的本职工作;没治好,一定是你医术不精,你这个庸医!
95岁到患者究竟还剩下多少自然寿命?我们不得而知,在此也不便过多讨论生命长度的价值轻重,但可以肯定在凶手的眼中,穿上白大褂的受害者,性命成为“一文不值”的肉体。
凶手眼中,医生只是治疗的工具
凶手眼中,医院只是牟利的场所
凶手眼中,只有他自己有家人们
......

图片来源网络
医生不是神
疾病不是一件外套,脱掉就会使人焕然一新重生。
它更像是一把在体内肆虐生长的剑,医生和护士提供配合支持拔剑,但有的“剑”即使拔出,也会再次生长,有的“剑”则是根本无从下手,最佳情况也不过是趁”剑”还小,有效拔出后,也许还会留下伤疤······
可惜,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也不想懂,即使懂了,也不愿发生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便有怨气要释放。

图片来源网络
“已经疲乏至极!何来温馨就医环境”
在中国,平均每位门诊医生需要接诊60-70人每天,疾病高发季节超过百人更是常见,除去早上交接、查房、写病例等基础工作,留给每位患者等问诊时间有时不满10分钟,医生们要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患者病史和各项指标诊断。
有些地方“文山会海”等日常繁文缛节已经让基层医生们50%以上的精力,持续的大小夜班更是对人心身健康的挑战。
医生超负荷工作的同时,社会大众却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日渐高要求,有心无力成为忙碌医者们最无奈的景象。

图片来源网络
急症科成为医患矛盾重灾区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出,急症科侧重的一个“急”字,病情急、心情急、救治动作要急,也是最容易发生情绪失控的患者家属科室之一。
从婴儿时期呱呱坠地到艰苦求学之路,不论是凶手还是医者,怎么也没有想到,两人的命运,会在这一刻残忍重叠。

图片来源网络
别让灯火通明 人心惶惶
2019即将进入尾声
在社会各界弥漫着迎新送旧对欢乐气氛对同时
我已经不忍心再统计今年已经发生了多少起伤医、杀医、医生猝死的新闻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是仅仅是一则则新闻
但对医疗界而言
逝去的不仅仅是一位位优秀同行,更是对自己坚持医学信仰的一次次冲击!
“究竟我学了5+3+3这11年之后,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吗?”
“从小我就知道医生和老师是受人尊重的职业,现在医生还被社会所尊重吗?”
“35床的患者好像对我的治疗效果十分不满,今天下班我会被‘报复’吗?”
若这些这些来自正在读医学和在岗医者们的内心疑问,未来的从医路上,会有多少“张望者”默然退出而离场。
医生数量和质量是每个国家的隐形财富之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源头急需被解决。
这个新年,那些逝去的医者亲人垂泪,外面的灯火很亮,但人心也许愈来愈凉。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的呐喊也许微弱
却从不停止!
原创:大源
部分素材来源:微博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客说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
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逝者已逝,别让生者难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