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碎片
这次游园是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冬天,光线不足加之水气氤氲,有股春天来时不曾体验过的阴柔气。
一 入园

从北门进来由一棵古树开始分为左右两条路。惯性使然走了右侧一条幽深的绿道,层层跌落。头顶树荫笼罩,侧墙粉墙黛瓦,绿道尽头是明亮的开阔地。



进园的时候留意到一些细微的地面无障碍处理,于是猜测左侧的那条路应该全部是无障碍通行道,出园的时候这个猜测得到了印证。
二 方塔
方塔的呈现是直截了当式的。经过入口的夹道之后空间豁然打开,方塔完整地出现在视野左前方。冯先生文章中说,因为遮不住,索性干干脆脆。

塔园的四个界面分别是:东南侧的转折围墙;西侧的绿丘,北侧的照壁及围池。惊叹于每一个边界能做到精准又松弛。照壁侧作为塔院入口,白墙作为屏障,西边绿丘为软化这个院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 堑道
穿过堑道去和朋友汇合是雨下得正大的时候。弥漫的水雾和笼罩在头顶的优雅的国槐混在一起,仿佛有仙气。
从这里开始想的一个问题:如果庇护是本质意义,那些需要探索的灵动的变化的东西是什么呢
堑道据文章说是为了遮挡道路外面的住宅楼,这种“眼不见心静”的做法和霍尔在成都来福士的做法很像,当前更加纯粹。
堑道转了个弯才结束,看不见尽头在这里很重要。曲折惹人频频回头。这不就是桢文彦说的“奥”性吗——一种通向未知的方向感。



四 赏竹亭
赏竹亭是最喜欢的一处。雨让原本有意模糊的界限悄悄显现出来。一条长凳,一半在淋雨,一半能避雨。



空间的延展是个长久以来被关心的话题。奥空间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而且是属于东方的。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延展都能产生超脱现实的感受,有人把这个东西叫做诗意。

从操作的层面想,把一个遮蔽空间的元素拆解为三个维度,分别是遮蔽物、与身体有关的、地面。这三个维度在水平方位上是平行的关系,他们可以互相关联或者互相游离。
何陋轩也是这样的关系。
五 何陋轩
每次去都喝不上何陋轩的茶。没人的时候他们用一个幕布遮住轩的三周,阴暗且黑漆漆的,一股寒意钻进衣领。
入口是一些刷白的弧形砖墙。地面的甬道直接捅进檐下,不经意间已经在轩里了。地面有高高低低几层,统统笼罩在大屋顶之下。






最后是一只躲雨的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