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隐士
这是个约稿,类似于课堂上的命题作文。众所周知,命题作文写得好的都是好学生,而我向来都不是一个好学生。
(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千年来菊花的意义到网络时代忽然有了翻转,让人不容易搞懂,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菊花还是菊花,菊花又不再是菊花。
那么先假定,我们还生活在菊花还是一种花的那个时代。从时间的反向箭头一直向前、向前,大概一千五百多个节点前,此时的一个节点代表着新旧一年的更替。晋宋易代之际,江西九江的一户陶姓人家,有位年少的书生。据说在他祖父及父亲时期,家境还可以,母亲也是名门之秀,算得上有头有脸的出身了。只是,父死早,幼多病。家世衰落,也没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容我感叹一句,小时候奶奶辈的人一直说,人的命像油菜籽,撒到肥田才能长得好。大意是命好不好靠的是运气。放在时代中,也是如此,你投胎的大时代基本决定了你活着时可能达到的上下限。比如战争年代,一般人的下限只能不断的调低。)这个少年很无奈,不见得他想投胎到这个时代,但是他来了。
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肯定是农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又生了五个儿子,据说还有女儿(待考),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丁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总计起来,陶渊明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显然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归田后,他写了一生中最广为传颂的《饮酒》二十首。这可能不是菊花与他的初次相遇,但一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菊花与隐士的相遇。来自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
菊花,按中国人的说法,花中四君子之一,别名有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想来“陶菊”一名,自是源于陶渊明。
南通地区,每年要举行一次菊花展,各种花色、各种形状,燕燕莺莺、欢声笑语,犹如春天一般。好看是好看,倒觉得缺了一股子“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的气节。总觉得菊花难以与热闹联系在一起,还是孤清一些适合它。
想到童年时期,印象最深的菊花有两种,一种是黄菊,花朵不大,生命力极强,所到之处,汪洋恣肆,泼辣豪爽,有一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概,称得上是菊花中的猛士。还有一种叫大丽花,“丽”字果然不虚,色泽浓艳,气质独立,有一股凛冽的丰神,自是女王气派。汪曾棋爱吃,也爱写吃,他写萝卜,想到有种菊花叫“萝卜丝”,形容萝卜丝之细。这种菊花我是见过的,名字自然是土气,但花形开得极为洋气,如同美女发型的“大波浪”,风姿摇曳,难以名状。
(三)
本以为菊花枯瘦,才符合“花中隐士”之喻。看了这几年的花展,才发现菊花之丰富难以尽数。世间百态,世间芸芸,想来很多人的生活也如我想象中的隐士般单调贫乏,经历庞杂丰富者并不多见,但局于一隅,局于一事,每个人的生活仍都是酸甜苦辣,滋味百般。菊如此,隐士亦如此,非他人所能道也。
知之为知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所见过的一百个贫困女人(一)
- 中年女人 (1人喜欢)
- 摘录
- 2025年春节随心记录 (2人喜欢)
- 父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