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正确打开方式
公元674年,唐高宗崇道,把年号改为上元,寓意天官赐福。
同时借机宣布了一个大新闻,为爱妻武皇后加号“天后”,把自己称作“天皇”,从此二圣临朝。
改元更始,以彰皇恩,一般要大赦天下。
而这次的大赦却让一个人意外捡回了条命,此人便是本文的主角,王勃。
他因杀人入狱,本该秋后问斩。
消息传到虢州死牢内,王勃听闻此讯,有些恍惚。
从出身名门到少年得志,本是青云之途却转瞬成空,再求东山再起,又身陷囹吾。
只有24岁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沉浮起落。

01.出身名门神奇少年
这一切,我们还得从他的出身讲起。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一个世家望族,祖上更是传奇豪门—太原王氏。
祖父王通,隋唐大儒,门生故吏遍布大唐的开国班底。当时人称“王孔子”,从这个名号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水平。
伯祖父王度,专栏作家,一本《古镜记》开创志怪小说先河。
叔祖父王绩,田园诗人,11岁写出一首《野望》名动京师,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父亲王福畴时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掌管一州民籍财赋。(这在他们家已经算是平平无奇)
哥哥王勮,20岁就考取进士。(唐朝科举一年才选拔二三十人,比现在的省高考状元还难)
有这样的学霸基因打底,王勃自然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六岁,我们字还没认全,人家就可以写文章,并且“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随便来一首他当时的作品,品一下。
《春庄》: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九岁,公开diss大儒颜师古注释的《汉书》,还把点评撰成了10卷长文,书名《汉书指瑕》全网发布。
“如何看待小学生王勃点评院士颜师古《汉书》?”成了当年热搜,实力圈粉无数。
杨炯《王勃集序》:“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除了文科成绩优异,人家还业余选修医科。十二岁的王勃在长安拜名师学医,学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不但深入研究,还颇有建树。
《存存斋医话稿·序》:“唐 ·王勃撰《医语纂要》一巻,即医话之鼻祖也。”
如果那时候有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在疯转,主角肯定是王勃。
02.自我营销青云直上
家风殷望,才学逸群,王勃自然是要在功名之路上施展抱负。
这关乎家族誉名,更关乎自己的前途。
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仕途路径。
人才选拔关乎权力和阶层流动,唐代处于豪门世家向平民士族转折的节点,科举尚不完善,荐举也是取士的手段之一。
于是拜谒高官,自我营销成了不少高门学子的选择。
麟德元年秋(664年),十四岁的王勃向当时的刘右相发了封简历,并附上一篇申论。阐述自己的政见,抨击当时唐王朝的大肆扩张,穷兵黩武。
《上刘右相书》:“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车辚辚,马萧萧,盛世之下不乏白骨。少年不但才竣,还不愤青盲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右相读罢击节赞叹,上表举荐。
麟德二年,乾元殿刚刚落成,王勃紧抓热点,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再表入仕之意。
所以说即使是一块金子,也要学会自己发光。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中选及第,授“朝散郎”。正值高宗之子,沛王李贤“博选奇士 ”, 又被征为侍读修撰。
未冠而仕,青云直上,年仅17岁的王勃成了满朝文武中最年轻的一位。
此时意气风发的他,连为朋友作诗送别,也没有半点悲戚感伤。
我们常读的送别诗大多类似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愁情离绪跃然纸上。
而他的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旷达,格局高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能想到与之辉映的只有苏轼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个在空间相望,一个与时间相随。
然而,少年得志,必有余殃。
面对帷幕重重的宫墙宦海,少年王勃并没有准备好。
03.戏文惹祸出走长安
自从当上了沛王的秘书,除了一些修撰工作,并无太多事务。普通人大多乐得清闲,而王勃却在为无处安放的才华而烦恼。
当时上流社会斗鸡成风,沛王与弟弟英王更是其中的资深玩家。一般斗鸡赛前,各自门客也都会撰文助兴,为赛事宣传造势。

本来此类软文难成爆款,谁曾想这次执笔的,是王勃。
第二天,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刷爆了长安朋友圈,满朝文武尽相转发。
不久,也传到了两位王爷的父母,唐高宗和武皇后的眼前。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读到此处,高宗脸色一沉,眉头紧锁。
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到李承乾与李泰的同室操戈。嫡子之争就成了李唐王朝的敏感话题,更是不可言谈的政治红线。
王勃刚好触了逆鳞,被开除公职,逐出沛王府。
无量前程转瞬化作泡影,他的心中既愤懑又羞愧。
难平的是,本是游戏之作,何以如此。羞愧的是,才学满腹,不该犯如此低的政治错误。
事已至此,苟且之外还有远方。他去了蜀地,看望老友,游玩散心。
此时的诗句里,往日凌云之气不见。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满满愁绪,化作一个“寒”字。
04. 重头再来杀身之危
咸亨三年(672年),蹉跎了几年时光,治愈好了心情后,王勃回到了长安。
他本可重返官场,吏部侍郎裴行俭关注许久,爱惜其才华,欲召他入仕。
但王勃并没有走出那场阴影,回了封信,“耻以文采受召”,并未应允。
骄傲的都易碎,徘徊的是不安。
裴行俭收到信息后气得大骂。
“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
第二年,王勃托了关系,谋得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一职。可能是那个地方盛产草药,可以锻炼医术,也许是那里远离长安,没什么人记得他的笑话。
反正,逃离这一切,只为重新开始。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他,这次的人生选择让他犯了一个更大的错。
史料所记是:“因匿死罪官奴,恐事泄 ,辙杀之。”而欧阳修的《新唐书》也说:“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不管是不是锋芒太露,遭人陷害。反正人是死了,罪也定了。
名门之后,少年英才,桀骜不驯却失手杀人,上次拿到这个剧本的好像还是哪吒。
王勃做不到像哪吒那般逆天改命,但他足够侥幸。偏偏老天爷不想这个时候就带走他。
虽然朝廷大赦,王勃逃过一死。
但他的父亲却经此牵连,贬至交趾(今越南北部)。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痛批自省:“无益于国而累于家。”
《上百里昌言疏》:“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既然已经失去了所有,而剩下唯一的拥有,便是父亲。王勃决定收拾行装。
南下探父,是一份愧疚,更是一份救赎。
05. 南下探父千古绝唱

谢邀,人在南昌,刚进赣江。
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路遇洪州(今南昌),收到了阎都督的邀请函。
现在的地产营销,玩的高端点的都会办个论坛峰会,邀各界名流汇聚发声。这样既增添文化氛围,也有了话题炒作。这种玩法其实古已有之,阎都督作为地方主政领导,就深谙此道。
这次的论坛,名义上是滕王阁的重修开张,私下里都督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女婿作为文坛新秀推出来。
借势营销,大V站台,阎都督不当领导完全可以去当广告人。
只是他没想到,这次成全的不是自己人。

此时的滕王阁上,宾朋满座,名流云集,好不热闹。酒过三巡,阎都督热情号召大家为滕王阁做序。
在座各位有的心知肚明,有的才疏学浅,大家心照不宣,互相推让。轮到王勃的时候,他却提起了笔,当众挥笔而书。
众人有些错愕,觉得他未免太不懂事。
其实王勃哪管得了那么多,只不过想借机一舒胸中块垒罢了。
一场筹划妥当的安排被意外打乱,而这场意外却成了最好的结果。
大家共同见证了一篇千古绝文的诞生。王勃也迎来了自己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已经被语文老师们讲得很透彻了,我只想谈谈个人理解。
文章大多借景抒怀,这篇也不例外。
只是前半部分对风景的描写过于瑰丽,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锦绣。让人忽略了后半部分的思想。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开始,笔锋一转。
王勃跳脱出眼前的景色,把自己置于天地之间,把人生与宇宙洪荒相比。
眼前的一切,自身的悲喜,何其渺小,何其短暂。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的时候应该也有共鸣。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世的苏子泛舟赤壁,也该是同样的感悟。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回望自己种种际遇,造化弄人,一声叹息。
所谓成功,不仅要靠个人努力,还要考虑历史进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尽管沉沦,尽管逃离,但王勃并没有向命运彻底妥协。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只要没有放弃,一切都还来得及。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终军,宗悫。
一个弱冠请缨,出使南越,担当险任。
一个少年拜将,从小便立下乘风破浪的志向。
王勃用这两个人举例,说明心中那个少年还未远去。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失志而不怨叹,落魄而不胆寒。他还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
但世界没有给他机会。
写完《滕王阁序》的王勃,又悄然乘舟而去。只是这趟行程只有去程,没有归途。
第二年的春天,王勃返途南海,溺水而终。
我们不知道父子相见到底谈了什么?
也不知道他对未来还有什么规划?
如果他没死,是不是也能谱下半个盛唐?
或是活成王维那般看空世事如浮云?
还是像杜甫一样在艰难苦恨中度过晚年?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可能,
时光只定格在那张骄傲而清瘦的脸庞,
至死是少年。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人生有尽,时间无涯。
多少人唏嘘感叹,
不甘,又无奈。
参考文献
刘昫《旧唐书 》
欧阳修《新唐书》
王勃 《王子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