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求职记 | 笨人笨方法,糗事一箩筐

微信公众号:我就是程又青
找工作,从美国到中国,我可能算不上一个成功的求职者,但是在付出全部努力的路上,发生过挺多趣事儿、糗事儿,现在一切尘埃落定,闲时想着还是记录下来,以后回头看,还能图个乐。
● 美国求职篇●
Merry Christmas
很多去美国留学的同学,都是抱着在美国毕业有一份实习或是找一份工作的期望,在申请学校过程中逛各种论坛,也时不时能刷到在美求职的前辈们,提到的关于美国cold call,coffee chat,networking等技巧,包括他们无一不提到自己海投500份简历的经历。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看到这些,觉得,500份简历,简直不可思议!却万万没想到,自己在美国找工作时,海投的简历,加在一起,恐怕也是到了这个数目了。所以说啊,人生处处是伏笔。
也有说法,想要在美国找到工作,一入学就要开始规划networking以及投简历。这种说法印在了我的潜意识里,于是我在上学期间,对找工作这件事也多出了几分心。
我们一年有四个学期,学校有专门的设置的Career规划课程,老师是一个满头小波浪卷的金发女老师,说话声音和态度,是典型的美国甜妞儿。课程包括,简历修改、如何回答Behavior Questions(即情景问题),日常鼓励我们积极找工作,可见商学院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率多么在意。大家去上她的课,也都当做一乐,有些启发性的辅助,但是找工作这件事情,更多还是看自己的主动性。
还是第一个学期刚开学不久,就遇上了学校举办的一次Career Fair,类似国内高校的招聘双选会。很多家企业前来参展。我们作为新生也被鼓励去参与。参与一遭下来,发现效果甚微。针对商科专业的小部分展台,保险、银行、知名投行,更倾向于美国身份的本科毕业生和实习生,当场闲聊几句,介绍自己,也算是初次磨炼胆量和求职表述的经历。
之后,就是陆续学校邮件发送商学院即将开展的各种Networking活动。所谓Networking即某项活动或讲座后,开展的类似小型酒会的活动,不差钱的商学院通常会备有各类饼干、蛋糕、培根、蘑菇等西餐小食,以及提供红酒啤酒的酒水吧台。


活动上,参与者有学校定期邀请的杰出校友和在职人士,学生们端着小食或酒杯,上前聊天。其核心目的是,套个近乎、混个脸熟、顺便交换一个联系方式,后续联系,求内推工作。Networking,据说是美国求职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相当大比例的工作都是通过这样的互动推荐促成的。而对我来说,Networking没有直接使我找到工作,更大的作用是锻炼了我的胆量和表达交流能力,聊得多了,能让我自信的跟那些在职人士交谈、学习观点。为之后的英文面试打下了些基础。
记得第一次学校的networking活动,那是个关于创业创新大赛演讲之后的活动,那时我还不太好意思主动找人尬聊,我一个人站在小桌子前吃零食。接着有个美国大爷端着零食和酒杯,问我能不能共用一张桌子。我说当然可以。于是我们开始聊天,我聊我的情况,他聊他的公司(当然,当时只听懂了八成=.=),在那样的尬聊下,聊天全靠演技和勇气,哪里听不懂,也要真诚的看着对方,频频点头。
其中还包括好些蠢蠢的对话,譬如大爷在谈一种关于Flour(面粉)的新科技工艺,我听成了Flower(花),怎么听怎么搞不懂,还懵圈的问,如果把昆虫吸引过去怎么办?!大爷看着我天真又疑惑的脸庞,我看得出来他竟然真的在考虑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天啊,扶额,等我反应过来后直接想遁地逃亡!
接着,有人看到我们在聊天,也一个个靠近,走向我们的桌子,一起加入群聊。我开始慢慢认识到,其实害怕找人主动尬聊的不止我一个,大家在参与一个活动,决定是否要主动靠近陌生人交流时,都天然的有一种局促感,但一旦发现有一小撮族群已经开始了对话,之后便会起到连锁效应,会一个一个的往上簇拥,交流圈会越发扩大,而这时候你也可以自发的认识更多的人。达到这样的Networking连锁效应,需要我做的,仅仅是鼓起勇气,找到一个人,开始对话而已。
在这之后,不管有没有用,只要有Networking活动我都会去参加。一直以来,我都是个使用笨方法,靠坚持做某件事和不停尝试不同方法的人,很少相信所谓的“无用论”,我通常会认为,有机会就上,有机会就去参加,积极抓住每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就算是无用,也要尝试之后才知道。虽说可能不会一次就看见效益惊人的收获,但也算是能积累些什么。而在不停尝试的过程中,也时常,一个不经心,就会遇见其他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这算是“笨人”做“笨方法”过程中的一些小bonus。
我和Uncle Ming就相识于这样的一场漫不经心中。
- 初次校外Networking -
在学校的Networking其实还是处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然而,终于有一次,打破了舒适圈。Portfolio课的教授Todd Richey给全班发了邮件,说某日在南加州最大的投资公司PIMCO有一场CFA金融协会举办的讲座和Networking活动,并且这次活动完全免费!要知道平时CFA协会举办的活动入场费都要几十美金。这个Todd教授本身就在金融行业工作了数年,后返校当大学讲师,因此也时常鼓励我们参与相关的职业活动。
于是那天,我穿上了职业装,开着我的小白丰田普锐斯到达位于南加州富人区Newport Beach的PIMCO总部大楼。进门领了门牌,上楼进入活动宴会厅,映入眼帘的是西装革履,穿着得体的职业男士女士们,一眼望去,全是白人,吃着他们爱吃的小食,摇晃着他们的酒杯,相互手舞足蹈,侃侃而谈。后来知道,他们大多来自JP Morgan银行各部门的从业人员。相比于学校里的Networking活动,这里全都是在职人士,一张稚嫩又熟悉的学生面孔都见不着。
我下意识第一反应就是扭头就走。
走在短短的走廊上,我想,不然我直接离开算了,我来凑什么热闹,我这个不同年轻人、学生、亚洲人,怎么开启话题,谁会理我。一路挣扎,走到走廊尽头,发现是个女卫生间,我进去隔间,坐在马桶盖上,开始思考并怀疑人生……
躲在厕所约三分钟,我不断给自己做心里建设,加油打气,深呼吸,告诉自己,脸皮厚则无敌!反正谁也不认识我。于是,出门左转,回到大厅,拿小食,找一个面善的大叔聊天,他叫Chris。连锁反应再次重现。我们的交谈,吸引来好几位banker,聊了些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对我的工作建议。这一次不同的是,我在聊天结尾,主动要了他们的名片。回到家中,又给收集到所有名片上的邮箱一一发了感谢邮件。

有趣的是,在我参加的第二次Networking活动中,这位Chris大叔依然在场,他还记得我,我们又轻易的开启了聊天话题,那时我已经找到了投行实习,向他Update了我的现况,他也表示祝贺。更巧的是,半年后的某天,那时我已经搬到了北加州,在海投的众多工作里,拿到了一家南加州公司的电话面试机会,而我面试前才惊讶的发现,这家公司,居然就是这个Chris大叔的公司。他是这家公司的CFO。我在面试中与HR提到了与他相识,HR也觉得缘分很神奇,然后那一场面试聊了不少,也很愉快。虽然后续因为专业不十分契合和公司不sponsor身份我最终也没有去。
到了第四个学期,找工作的压力感也突然迎面而来。为了有更多机会Networking,找人聊天,了解工作和行业,我除了关注CFA协会的活动,也会去Meetup网站上找金融职业相关的线下讲座或交流活动。Meetup,是美国一个类似豆瓣同城的网站,想要举办不同线下兴趣小组和活动的人在论坛上发帖,感兴趣的参与者上网注册报名,然后线下以活动和讲座的形式开展。
大约是2018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注册了一个位于New Port海边公司的讲座。那是一家私人的小型证券投资公司,创始人叫Wade,出过一两本投资类书籍,后自己开公司。公司就坐落在南加州最有名的沙滩边,传说科比就住在这个区。
我开着普锐斯一路从公路驶向海边,车窗外呼啸而过的温热海风开始变得略微清凉,连空气也逐渐泛起海草的潮腥味儿。目光从车前挡风玻璃看出去,路两旁是停满了出海小轮船的港口,马路被平静如镜的海水包裹环绕着,海水的颜色不深不浅,蓝得教人看得格外舒服。

这个分享会,有点像国内券商开展的投资者教育大会,参与者都是各个年龄段的个人投资者,俗称‘小散户’。Wade分享一些价值投资的分析方法,使用不同估值方法有什么区别和弊端,以及对当时风头正旺的科技公司创业公司的一些看法。我是抱着Networking的目的来的,想着能不能给这个老板Wade加深点印象,收我当个实习生。在回答问题环节,我就积极回答问题。结尾的提问环节,我也举手问了一个问题。
没想到的是,我的表现没给这个Wade老板留下多深印象,倒是起了些其他意想不到的作用。
活动结束后,我跑去Wade面前,希望有机会单独聊一聊,没想到他一副疲惫不愿多说话的样子,我也就没有继续把话题进行下去。我悻悻的走到地下停车场,东张西望找自己的车,走到车门口,一个中国大爷路过我身边,我认出他是坐在后排的听众。我之所以对他有印象,是因为他当场问了一个很犀利的问题,在Wade侃侃而谈高上大的估值方法时,他问:“你说的那些估值方法,对我们这种个人投资者而言都没什么实操性,能不能谈一些我们能用到的技巧?”,全场哄然。很显然说出了大家都深谙却没人挑明问出来的话。
我跟大爷点头笑了笑,大爷也笑笑,又停下来,对我说,“我记得你,你那个问题问的不错” (对不起我已经忘记我问了什么了)。我们站在原地闲聊几句,告诉他,我还是学生,想找实习,所以多来参加点活动。大爷听完,一拍大腿,说,“你怎么不早说,来,我给你介绍实习!”,说着就掏出笔记本要互留邮箱地址,以便后续联系。他叫Ming Ko,他让我叫他Uncle Ming。
告别之后,我开车行驶在路上,心里觉得十分惊奇。总觉得自己一路上遇见过不少帮助我的贵人,但这样的遇见方式,简直是种奇遇。
我至今还记得那晚回去的路上,紫色和红色的晚霞交相辉映在天际,我驾车行驶在沿海马路上,那时已经傍晚六七点,天色渐暗,而我还没有开车灯,等红灯时,旁边的美国大爷摇下车窗,手势表示要开车灯了,我点头表示感谢提醒。
那天我觉得,嘿,尔湾的小老头儿们还都挺善良可爱的。
- Mentor—Uncle Ming -
与Uncle Ming取得联系以后,他开始约我周日上午准时去市图书馆碰面,他要跟我详细聊我的在美求职计划。他把我当成了他的学生。
他已经有60多岁,早年台湾大学毕业。我对台大的印象还停留在,那是江直树原本要去上的名校。毕业后拿奖学金来美国念书,结婚,在美国找工作,他说,他年轻找工作时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个面试,都要好好准备,每一个面试机会都必须要得到offer。
无论是什么年代,华人在美国得到一份好工作,都不容易。一开始他去小公司打杂,做的工作与专业毫无关联,积累了经验又往更好的公司跳,而他始终用最初的那套“每一个面试都要拿到Offer”的要求,要求自己。最后,他在那个年代,进入了IBM总部,去念了MBA,念了PHD,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印着,IBM scientist。他的华人老婆,从公司里的小会计,考完CPA,最后做到CFO。他的儿子,成为了一名牙科医生,学术职业均有建树,年薪30万美金,住在New Port Beach,就是我前文提到的,科比居住的区域。
现在他退休了,已经完全财务自由,却还是每天穿着最普通的条纹T恤,开着比我的普锐斯还老还旧的上一代普锐斯。退休的他,专心研究股票市场,每天不得闲,带着笔记本,跑各大投资机构的月度、季度、年度投资大会讲座,借此认识各大基金经理,从这些更专业更有见解的人身上,听个只言片语,工整抄录在笔记本上。他对我说,记笔记有多重要,当有时候这些基金经理一语带过的话,可能是一种价值判断方法,也可能是下一个各大机构投资的风口,重要但不易察觉,别人听过就忘记,他随身带着纸笔,当场就能给记下来。
Uncle Ming,使我重新思考,“阶级跨越”这个词。多少人都曾背负着实现阶级跨越,超越父辈祖辈,靠着一己之力,拉拽着家族走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愿景。然而,当我们考虑谈论实现阶级跨越的时候,当当今社会动辄张口闭口‘财务自由’的时候,我们在空谈什么?我们该谈论这些吗?
Uncle Ming不投机,没有追赶所谓的时代红利,没做生意,靠着自己的勤奋,走最正统笔直的道路,靠知识、靠教育通达,并且用心教育好下一代,晚年实现财务自由,并且快乐生活。这一路,他充满对生活的斗志和决心,是一个又一个动扎实有力的动作步伐,促使到了晚年这般的结果,而并非是靠着年轻时对‘阶级跨越’,对‘财务自由’的空想与侃侃而谈。
而真正靠着双手财务自由了的人,是怎样的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依旧是努力的人,勤奋的人,勤俭的人,对消费极度理智的人,对日常规划规律,持续学习,总能找到事儿做的人。才不是,今天躺在古巴海滩抽雪茄,明天泡在新加坡金沙泳池里咪香槟。对于消费这件事,一个美国Uber司机大叔对我提到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顶:People don’t make money spend money easily.
Uncle Ming对我其实非常严厉和严格。一开始我实在不适应,还有些生气,好几次都想,算了直接不联系逃走就好了。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样的严格,强行纠正了我时不时的惰性和懒散。
有天上午,提前两三天邮件约定好10点图书馆见,而我不知怎地脑海里就一直有着10点半见的印象。当我若无其事的10点半到的时候,我还十分淡定自若悠闲的走进图书馆大厅。
这时我刚好在门口碰见Uncle Ming,他对我说,“我已经决定要走了,你已经迟到30分钟,没有机会再跟我交流了”。我站在原地,一阵窘迫,哪里收到过这样直面的苛责。
他看了看我,又说,“哎,算了,看你还是学生,没有经验,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如果还有下一次,我就会直接离开”。
我面色通红,倍感愧疚,嘴上还在借口说我记错了时间。这是他教我的第一课。任何有关于时间的会议或约会,都要对具体时间Double Check,反复确认,错误不得。
认识Uncle Ming不久,我就接到了硅谷精品投行实习的面试,我跟Uncle Ming有一次邮件里约了时间。他教我如何写商业邮件,在想Schedule一个会议或者约会的时候,应该在邮件分点列出可行时间供对方选择。对方选择后,要再一次邮件过去,以“期待在某一日期地点见面”这一形式,再次确认。那天下午,我跟Uncle Ming约在图书馆见,可无奈图书馆提前闭馆,Uncle Ming一挥手,说,走我们换地方。我懵懵懂懂的跟他进了车,去了他家。现在想起来,当时也是全凭胆量,才能跟去陌生人家。在他家,他切了几片西瓜给我解渴,接着让我拿出纸笔,开始模拟面试官最常问的行为问题,叫我回答,我回答完再帮我改进。
例如,“当你跟队友有冲突怎么办?”,他建议我的回答是:“我认为任何人都有意见不同意的时候,我会邀请我的队友一起吃午饭,午饭期间开些小玩笑,在公司楼下走走放松放松,之后回来我们再好好讨论”。因为所有人都期待有一个平易近人,令人轻松的工作伙伴。
又比如,最常被问的:“你的缺点是什么”,不要再回答那种老生常谈的“我是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这种鬼话了,你可以挑那些普罗大众都多多少少有的问题说,这样面试官对你的同理心就会更强,也就不会认为那是真正的缺陷了。比如面试官知道你是国际生,你就可以说“我觉得我的英语还有些进步空间,我日后在工作和闲暇中会继续学习”,还可以说“我是毕业生,在实践经历方面有些欠缺,但是我相信我很快可以通过实习学习补回来”
另外,准备一个“你最近在看什么书?”的优秀回答,也会容易使你的面试出彩。
我的第一轮面试主要是专业问题,我的直系小老板Kevin负责面试我,第一个问题让我口述完整的现金流估值方法,第二个问题问我这个模型里涉及到的细节,接着问我LBO模型的方法,我真的当时不记得具体步骤,于是就说:“我说我知道是什么,但我无法详细口述出来,这个我后面要再次巩固复习”。
不久,我就接收到了二面通知。跟Uncle Ming约在傍晚图书馆,帮我做最后一次面试辅导。那天我刚从学校开完会,赶过去时已经迟了十几分钟。我胆战心惊走进门,觉得又要被训斥迟到了。谁知道他只是说:“没事不急,我看你没来一直在担心要是路上开车出点事,就划不来了”。
接着又从地上拿出一块大纸板,他自己在家从废旧纸箱上裁剪下来一整块纸板,又找来铁片钉在纸板背面底部,使其能够稳定站立。他说,他年轻时远程视频面试都是这样,把所有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钉在面前的纸板上,被问到什么不确定或者记不清的问题,就抬头看一眼,当做提示。所以他今天又给我手工做了一块。
见完面,我们在停车场告别,他问我,“你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找我说,我能帮到你,尤其是财务经济方面有困难你就跟我说”。Uncle Ming对于大陆留学生的认知思维显然还停留在大家质朴的需要海外华人互帮互助的年代。
我摇摇头说,没关系,这些暂时还不需要。但是,心却被温暖感动,觉得这个大叔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试图照亮着某些人。
‘不吝啬对他人的帮助’,也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另一重要的一课。
除了指导我面试,Uncle Ming在此后参加的活动都会叫上我带我去。他是美国某大型投资公司的大客户,受邀参与的百万级别客户的投资者大会,又或者是小型季度汇报大会,都会把我带上,去听目前机构的分析,带我认识基金经理、客户经理,回去后再帮我修改邮件,争取实习机会。
到了我的第二轮面试,三个经理轮番上阵,一共面试了约一个半小时。第一个经理面试时,我还没找到状态,表现的其实并不那么令人满意,可有一个问题问到“分享一个最近你关注的市场动态”,我回答了跟Uncle Ming一起听的讲座中,听来的分析师对市场分析的汇报。后面两个经理的问题,我都强迫自己多说话,知道的全都说,最后分享了我全部知道的知识和经历,表现的不错,两天后拿到了这份投行实习offer。
所以说,一路上做过的事儿,谁能说得好有用,还是无用呢?只能够说,今天你所做的一切,或多或少,会是对未来做的某种准备。有用or无用,不是一个应该过于纠结思考的问题,Cuz You Never Know……
● 中国求职篇●
Merry Christmas
有了这份实习经历,再去投简历找正式工作,其实很明显的觉得前路明朗很多。首先,简历筛选到收到面试的机率大幅度提升,其中也不乏好些优秀公司,比如旧金山的Fintech公司,精品投行,甚至Facebook……。比较幸运的是,在我实习结束,紧接着就找到了另一家做公司治理咨询的工作。在这过程中,有些公司第一轮会给我发布作业题,Uncle Ming也一直通过邮件远程指导我,帮我润色我的文书回答等。
经历过这么多,我发现,“信念感”在我身上起到的巨大神奇作用。意念这件事,是容易疲软的,而通常做一件事前,必须端正意念,要有“一定要达到做到”的信念感,结果才更容易达成,过程也会更尽心尽力。
而就像我跟朋友Sunny聊过的一样,对于‘留在美国’这件事,我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感,这可能也是最终还是决定回国找工作的原由之一。另外,在这一时间点回国,虽然不再是应届生,但是毕业一年半内,有些校招公司还是会对海归毕业时间通融,若是再延迟回国时间,找工作会更加不易。
刚回国赶上了一波春招的尾部,面试了两家公司,走到终面惨遭滑铁卢,不过现在看来,那两家企业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从看似毫无问题的终面表现中,我还是总结出来一点:回国找工作时,你的面试风格表现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呈高度正相关。譬如,其中一家公司是保守的国企,我在终面里把我在美国面试的那一套aggressive和自信拿到面试来,是非常不合适的,在这里,体制内工作多年的面试官只会反感或怀疑,觉得你过度自信,不朴实,会怀疑你是否是一个踏实接地气的人。因此,面试前查清楚公司的企业风格和文化,调整自己的面试策略十分重要。
大约到了2019年8月,我就开始陆续准备参加校招事宜。首先报名了一家稳定的事业单位,准备其理论笔试。等到9月份,开始常驻家门口的大学,参加宣讲会。之所以参加宣讲会,是因为多数宣讲会提供当场投递简历的环节,提高了收到面试的概率。长达两三个月的校园奔波,多轮群面,和做网上测评题(这一Part我真的觉得非常棘手和麻烦!),最后收到了四五份Offer,最终选择去我的Dream Company——P&G。
国内校招,其实有时候套路满满。从网申讲起,公司筛选简历是通过勾选条件,筛选名额,不符合条件的,直接被筛掉,HR是看不到的。因此在填写网申页面时,要格外注意,看清公司的所有要求,不能填违背公司要求的,否则你的简历将被永远埋葬。再说面试,现在最流行的就是群面,经我总结,群面其实筛人比例非常少,但是你的表现可能会有评分,最终结合终面成绩综合考虑。但只要你发表了观点,发言有逻辑、有自信,没有碰见严重拖后腿,要跟队伍同归于尽的猪队友,基本都不会再群面失败。
但如何群面表现优异,我的小tips是:做最先发言的人。最先发言,第一,说明你有主动性,间接表明你有领导力,而避免了生硬的说‘今天我当Leader’的尴尬。第二,最先发言,你要为整个团队提供一个整体讨论框架,反映了你思维的逻辑性,整体性。第三,最先发言帮助奠定了你在后期把控大家发言方向的优先权。在讨论过程中,再积极参与其中,当队友围绕某一问题纠结没有进展的时候,你提供一个突破口,可以是重新强调讨论的重点,把讨论重心拉回来,也可以是提出另外一个考虑的角度,这会更加使面试官印象深刻。
面试完P&G后,我等了整整两周,才等到录取电话。本以为希望渺茫了,但是绝望之际,我还是想到,我在美国学习到的最重要的精神——Be Proactive!给HR发了一封真诚的长信。我不知道最终的录取,有没有这封信的助力,但任何可能不可能的事情,都要尝试争取那么一次。

接到电话时,我还在图书馆里坐着。前一秒还在给自己做心理安慰,后一秒电话铃就响了起来,看到是广州来的电话,我心里一咯噔,边接听,边向门外走去,听到对方是面试我的经理,我捂住扑通扑通跳的心脏,让自己呼吸顺畅,应答自然。后来,经理问我,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我说,当然,我等你们的电话等到觉得自己像是失恋了。挂了电话,想到一切,没出息的哭了一哭。
我发邮件给Uncle Ming,告诉他我回国找工作的所有情况。他正在环游南美的游轮上,沿着太平洋海岸,刚到达智利。
他回复我说,恭喜,这是The Best Blue Chip Company in The World。
社畜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一切难题或是收获都将会继续。这篇文章,是一个普通小白的求职经历的一些总结,希望我不要忘记这段人生节点的旅程。
在回国求职过程中,我逛‘应届生’论坛,一篇海归写的心路历程,在网上引起了诸多共鸣。就业市场,越发竞争激烈,研究生学历已经逐渐成为入门职场的基础门槛,海归的竞争力也不再。
平台大,赚钱多,企业文化好,等等要求不可兼得。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好的工作。停止空想,开始干的工作,才是你走向真实人生,走向现实,考验、磨练自己的开始。
欢迎来到社会,接下来,将可能开启别样的努力模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