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日记152:那位无比陌生的《爱尔兰人》,满身神秘有待严查
笔者注:此文首发于淘票票。

他可能实在太老了,如同大多数步入暮年的长者留给外界的不灭印象,除了恭维似的去形容为睿智、慈祥之外,背地里会否有人也在悄悄议论起其某些时候的固执、僵化、胡涂和老小孩等种种行为。这不,好莱坞某些后辈们在谈及他对漫威(Marvel Comics)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批评时,语气里所流露出的并未经过太多语法修饰或掩饰的不满,多少让我这位看热闹的外人察觉到有那么几分“不敬”,这可能与我早已习惯了大陆媒体对待“老艺术家”们的态度有关吧。按照一种泛滥的说法——德艺双馨——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的年纪以及等身作品定会配得上这份东方特有的荣衔,只是他的那些更为年轻的漫威同行们还是不免依旧耿耿于怀。
惊涛拍岸,倒是卷起了不少雪白口沫。一番宏论,让他不情愿地穿上了代表陈腐古旧思想的紧身外套,这毕竟是在漫威打破全球票房神话纪录的当口,一时间口诛笔伐的快感宣泄和肆意反驳似乎让人忘记了他曾经的种种过往传奇。虽然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也在为老马丁的立场助拳,不过这样看上去更像是他们的友情从银幕走向现实中的某种延伸,而且也隐约掺杂了一些无可厚非的利益成分。但不可否认,不论是观点相左者,还是铁杆影迷和各方拥趸,都已被这番高谈阔论调动起了神经的活跃度,既然被老艺术家抨击为“漫威电影不能称之为电影”,人们不约而同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只闻楼梯响”的《爱尔兰人》。
影院的围墙倒下了
一帮迟暮的老将,在流媒体的小屏幕里,如何让那些同行们心悦诚服?
好在还是到了走下楼的那一天,《爱尔兰人》上线。问题已摆在了面前,不论是通过何种屏幕介质和座椅材质,都不会是在影院里的那种熟悉感觉了。年初,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还在为院线抱打不平,认为“我希望在电影院的观影体验能在我们的文化中保持永久性”,但如今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罗马》(Roma)对于奖项的强势横扫开始,网飞(Netflix)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们阅读电影的习惯。纵使国内无法引进,但看看铺天盖地的资源和各类影评就知道人们无不通过各种门道早已先睹为快。之所以用的是阅读这个略显突兀的字眼,是与我自身的观影体验有关。而老马丁携一众“老家伙”用一种反常规的电影拍摄手法和模式,尤其是在金主近乎甩手掌柜似的艺术宽容度和资金宽裕度的纵容下,带来了这部看名字颇有点文艺气质的末世黑帮片。因为时长的缘故,这部流媒体影片是分为几个时间单元才得以看完,甚至在过程中还不止一次感到了疲劳,其中一部分费力和烧脑应该是来自这全然陌生的故事背景。但这也不无好处,在影院如果倦意来袭想要找一床薄毯和一双拖鞋并不现实,还有最重要的卫生间。可是现在看累的话关掉网页即是,或是转去其他娱乐方式,比如找一部国产恐怖片找回久违的开怀大笑。而且对于这种大块头的电影而言,浩如烟海的典故乃至形象迥异的众多人物,都无比适合不停地按下暂停键,临阵磨枪地去求助于搜索引擎的同时,并美其名曰为求知若渴。这种方式如同临睡前的阅读,漫无目的地翻书过程中,在零碎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个个好梦或噩梦的捷径入口。
看三国掉泪
有时候电影也像是微博、instagram已然碎片化了,特别是在看《爱尔兰人》的时候体会更为明显。毕竟对于一个安分守己的中国守法公民而言,故事里的那些年代和掌故、事件都与我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即使我已经准备了相应的功课预习,但这依然像是一位历史初学者在接触古希腊先贤事迹时的先天疏离感,光是那些名字就让人目眩和重复错误。同理,若无对影片里的那番背景经历长期的浸淫和大量地研习,仅凭一时的填鸭恶补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只是在看到阿尔·帕西诺(Al Pacino)的角色出场时,记忆里的某个久不光顾的房间还是于吱吱呀呀声中被推开了掉漆的房门。猛地想起早年的探索频道(Discovery)出品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里曾经有一期就是介绍这位工会大佬,只不过亮相方式并不光鲜,既无掌声、鲜花和闪光灯簇拥,也无红毯和手捧花环的女童男童们雀跃状迎宾。那期节目是寻找他的葬身之处。在经典的美国都市传说中,吉米·霍法失踪案流传颇广,其中一个说法是他被黑道杀害后藏尸于纽约巨人球场,而地点也是五花八门,从票价不菲的贵宾席到决定比赛胜负走向的罚球区,似乎每一块砖石每一寸草皮都在合力掩埋一个惊天秘密,一派风光大葬的仪式感。
但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些什么呢?片名的来历、政治人物的渊源、帮派人物间的恩怨情仇、数字减龄的技术、复古胶片的色调,凡此种种,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至于消化几成,只能说这不是一部只看一遍就将丢在一旁的影片。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日子,这部电影将会伴随我一些时日了,毕竟这极有可能将是他们这帮老匠最后的聚首之作,理应要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即使我看得很是吃力,但并不影响观影的持续热情。想起了1938年沃克·埃文斯的《美国影像》(Walker Evans : American Photographs)一书出版时,林肯·柯尔斯坦(Lincoln Kirstein)在那篇随书论文中所说的“它们不属于一望便知的东西,拒绝漫不经心的观看”, 虽然个人认为这番话讲得很有些说教意味,但却不得不承认用在《爱尔兰人》身上倒很是贴切,或因“ 你面前摆着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
即使这个国家的历史风貌,在3小时29分的篇幅中,与我好像并无任何关系,除了屁股。至少我不会为了片中的希兰和女儿的糟糕关系而蹙眉,也不会为了他亲手击毙霍法而扼腕,更不会无病呻吟地为片中各人的聚散离合而喟然长叹。可是这终究是一部极费心力的鸿篇巨制,创作者有倾注心力,观影者亦然。如果只是为了磨练臀部或坐功还有其他更为科学的方式。至于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则极大可能会见仁见智,即使我看过了老马丁的那些风格类似的作品,即使还看过不少其他导演的类型片,但《爱尔兰人》都以其博大和恢宏,注定要成为考察中国大部分影迷有关美国黑帮历史知识的一部“史诗”。之所以要加上引号,只是我个人的单方面行为,我要承认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完全看懂,也更谈不上多么喜爱了,这与最初观看《教父》《赌城风云》和《美国往事》时的观感截然不同,所以不得不在内心自我存疑。
这是知识与知道的区分,不求甚解对于这部电影怕是也无不可。也许,并不需要过分纠结于影片的背景文化,反倒会增添一些观影的别样乐趣。毕竟三个多小时还可以干其他不少有价值的事情。
技术的一体两面
《双子杀手》让李安再次因技术铩羽?也许吧,好像人们都在说虽然等来了技术,但观众却等不急早没了兴致。
倒是没有想到老马丁也会赶时髦,老来俏似的拥抱了相对前沿的数字减龄技术(如果刨除创作周期和其他滞后因素)。但我还是很明显地看出了德尼罗、帕西诺和乔·佩西(Joe Pesci)那并不自然的面容和眼神,也许是先入为主吧,早就被各种技术贴洗脑的缘故。但当看到德尼罗身着军装枪杀纳粹士兵时的一幕,尴尬还是替他出现了,那张更像是将军年龄和气质的面孔怎么也无法掩盖演员老去的事实,再对比来看看那两个德军小卒的容颜和倒毙的潇洒身姿吧。当另一幕里德尼罗的角色为女儿出头暴揍商店老板时,那略显臃肿和迟缓的身形与动作只能更为醒目了。滑稽的是,扮演老板的演员反倒看上去更年轻和矫健,大概只能用“敬业”来解释他为何会在地上翻来滚去哀声求饶了。
技术固然很关键,这在《星球大战》《魔戒》《阿凡达》《地心引力》以及漫威系影片里已一次次证明,并早已成为工业标准之一。但对于一部依赖剧情和演技的复古黑帮片来说,技术含量是不是过于拥挤了?以致于看电影时不可躲闪地容易跟着走神,总在想这个时期的德尼罗、佩西在现实中应该又是怎样的形象或眼神,这糟糕的感觉在其后的不同时间段内随着人物年龄的变化被一遍遍放大、单列,进而去关注剧情以外。如影随形的不良体验。
隆重告别
虽然很希望这几位老兵的最后一战能够一如既往般出彩,且影片大部分时候的确也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无法忽视,那不复存在的韶华和一去不复返的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画面,怎么依然顽固地在脑海中澎湃翻涌?可那分明是不属于《爱尔兰人》的一个个形象,那是“面条”,那是的士司机,那是康维,那是喜欢穿艳丽西装的萨姆*,那是……总之,那些角色都一窝蜂地挤在我的面前,和阿尔·帕西诺、乔·佩西曾经那些个鲜明角色一同七嘴八舌地鼓噪着,喧嚷着,干扰着我维持耐心地看下去。
不禁想起了那位时常以情怀挂在嘴角的手机从业者。很多时候,荣光和既往可能更适合在独处时顾影自怜吧?
也许,已是说再见的最佳时刻,在《复仇者联盟》创下新的票房纪录的这一年,在传统英雄和枭雄们结伴远去的时代背景下,在演技已经甚至不需要五官来操控的当下。
不过,同样由德尼罗主演的一部影片恐怕却给出了另一种思考或曰告别的方式。《教父2》,正是年轻的教父饰演者的横空出世,才让人发觉好演员不仅仅只有一位,而好电影也还会继续产生。(GS)
*“那是……萨姆”,此处均为罗伯特·德尼罗曾经饰演的经典银幕角色,依顺序分别来自《美国往事》、《出租车司机》、《好家伙》和《赌城风云》。
参考文献:
《罗伯特德尼罗吐槽漫威减龄特效像卡通》
《唐尼回应马丁斯科塞斯评价漫威言论:很欣赏他的观点 乐意成为"麻烦"中的一员》
《斯皮尔伯格与“网飞”大战落败,硬核奥斯卡坚守原规则 》
《沃克·埃文斯:美国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