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平衡的自我——The hand of Emmagene 爱马格尼的手
Peter Taylor 彼得泰勒,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以《老林故事》《浪子的礼物》和《朋友的监护人》等为人们所熟知。
今天娜娜让看他的 "The hand of Emmagene ”(译作《爱马格尼的手》)。他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革新的写作形式柔和在一起,很好地揭示了美国南方清教传统和等级观念对人精神的摧残。Cleanth Brooks和Warren,R.P在《理解小说》中将其归为“新小说”一类。
以心理学角度看来,可以从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及异常心理分析的方法入手分析小说主人公Emmagene自断其手而自杀的悲剧成因。
一、Emmagene 爱马格尼 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id)是指人的各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追求欲望的实现。Emmagene是一个从Hortonsburg镇来田纳西首府纳什维尔投奔亲戚的20岁左右的年轻姑娘,是文中的“我”的妻子Nancy的表妹。在Emmagene的“本我”意识中,她向往好的东西和好的生活。她喜欢居住在“我”的家中,喜欢“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喜欢Nancy的一切好东西。她带着一种几乎专注的羡慕眼神抚摸着Nancy的玻璃和瓷器摆设。虽然她装作不想理会George和来自Hortonsburg的其他男孩,认为他们是trash(垃圾)。但她仍然每次主动接听他们打来的电话,即使说不上两个字;每次当他们在屋外按喇叭时,她虽然装作不在意,但还是会分神。有一次当她听到喇叭声时,甚至因为分神而摔坏了Nancy的一个粉红色的新瓷瓶。由此可见,她渴望爱情,在内心里也愿意被人爱慕。
“超我”(superego)是受道德规范统制的心理行为。我们也许会说“本我”使人犯罪,但“超我”能使我们的行为像天使。Emmagene是一个来自信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即严格的清教教旨的家庭。宗教热情、道德感及理想主义等正是“超我”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加尔文教义对清教有重大影响。该教义认为,由于受“原罪”的诅咒,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信徒们并不能因此而放纵自己的行为,“选民”应要求自己正确的生活,节制自己的行为。清教信仰要求人过一种勤俭节约、清心寡欲的生活。任何娱乐和纵欲都是有罪的,只有辛勤地工作才能赎罪。同时,Emmagene来自乡下小镇,而“我”和Nancy在纳什维尔有自己的大房子,好工作,还可以经常接济老家来的亲戚,是有钱人。
弗洛伊德同时认为,“本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抑制,就形成了自我检测的机制。这部分得到抑制的“本我”便成为“自我”(ego),这是心理行为的理性部分。“自我”限制和驾驭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使“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正是受到“超我”的道德规范约束,Emmagene尽管很向往我和Nancy的生活,喜欢Nancy的一切好东西,但她从一开始就分清了地位的尊卑。为了能获取长期居住的权利,主动像个仆人似的承担起“我”家中的家务活,把劳动当做自己唯一的爱好。她每天比“我”家中的仆人和厨子起得更早,抢在他们之前把餐点和卫生准备好,主动给地板打蜡、做针线活,穿着和仆人差不多的服饰,从来也不化妆。在这里,她的潜意识中“自我”的那部分意识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本我”向现实退让。但“自我”并不是每次都通过压抑“本我”来达到“超我”的苛刻要求。Emmagene虽然每次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被“我”和Nancy问到有关总是打来的莫名电话的事,但当Nancy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谁打的电话时,她终于忍不住发作了。那样子好像她一直在等这个问题似的,她用非常明显的讽刺语气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当“我”提议可以邀请那些男孩子中的一两个来家中做客时,Emmagene非常生气地告诉我们“They are not a good sort,they are a bad lot”,认为“我”绝不会让他们踏入门口一步。她用这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来抗议“我”作为有钱人的看法和发泄由于在“我”家中内心不平衡而所受的痛苦。
二、对Emmagene的日常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在其《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集中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发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受到潜意识的干扰。这证明了潜意识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首先,“习惯性的象征性行为与正常人生活的最内在重要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Emmagene得知“我们”想在家中生火取暖时,为博得“我们”的欢欣,她马上将壁炉清理干净,并在后院里准备劈柴生火。文中,“我”不止一次注意到Emmagene在月光下劈柴时,将斧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非常精确地将木柴劈开。Emmagene作为一个年轻姑娘,能这么干净利索地用斧子把木柴劈开,特别是考虑到她住在“我”家时那种由于内心矛盾和不平衡而产生的煎熬时,在她当时的潜意识中,很有可能已经有了一种把物体放在斧子下,狠狠劈开时的快感。她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的这个劈柴习惯,成为她最后看似难以解释,其实已“埋下伏笔”的自杀方式。
另外一个例子:Emmagene在得到“我”似乎肯定的暗示后,开始同George交往。每次在出门约会前,她总要先禀告“我们”,并用眼神“征求”我们的同意,在得到首肯后才出门。Emmagene在同George交往前就认为他并不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但她内心里还是愿意接受她的。现在既然得到了表姐一家的肯定,她还是愿意和他光明正大地出去约会的。这时候,Emmagene既满足了“自我”对“本我”的要求,又服从了“超我”的安排,她获得了心理上暂时的平衡。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犯各种错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错误的呈现往往指出这个人的心智受到某种力量的干扰,正陷于激烈的心理斗争中……问题是,它们(错误)常常不透露侵扰成分的性质,而只是按着‘相似’与‘方便’的规则,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倾向”。当Emmagene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而分神,因此摔坏了Nancy的新粉红色瓷瓶时,眼中虽然没有所谓的悔恨的泪水,但脸上那种后悔和罪恶的表情是Nancy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她说的几句话更是让人奇怪——"I despise my hand for doing that."she waikd,"I wish,I do wish I could punish it in sonle way.I ought to see it don't do anything useful for a week."Emmagene因为头脑里保守的清教思想,不想接受George的一再邀约;但同时又不是真正的要拒绝他的追求。但却因自己内心的欲望挣扎而失手摔坏了东西。Emmagene的罪恶感和道德观已在潜意识里发生了作用,而那一刻她已经有了要用某种方式来“惩罚”自己的手的念头。在Emmagene和George看似愉快地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她突然变得笨手笨脚起来,不时地弄坏一些东西;有一次她甚至将Nancy的一支新勺子扔到了垃圾桶里;每次在就餐时紧张不安。所有人都发现了她的异常举动,在Emmagene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从小说的最后不难得出答案:在交往了一段时间后,Emmagene和George很可能发生了关系。作为一个南方规矩的年轻未婚姑娘,Emmagene当时也许受到了强迫。但从她重又恢复和George的关系来看,就有些半推半就的意思在里面了。事后,她懊悔不已。不贞和淫荡的罪恶感使得她举止大变,不时地犯各种小错误,弄坏家中的东西。当Nancy问起她George是否对她做任何错事时,她却否认了。此时,Emmagene潜意识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我”和Nancy似乎还不清楚在Emmagene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再一次无意中偷听到她和George谈论穿着后,Nancy给她买了一件无袖露背的晚礼服,以为女孩终于“开窍”,要打扮自己了。结果正是这一举动加速了Emmagene自杀的决心。就在第二天晚上,女孩穿上了这件晚礼服,在经过厨房出门前,用那把劈柴的斧子砍断了自己的一只手,并把断手扔在了垃圾桶里,就像当初把Nancy的新勺子扔在垃圾桶里一样。Emmagene在断手后飞快地来到George的车上,还把自己的断手“展示”给他看。她在George驱车赶到医院时死去了。“我”和Nancy的一番好意加速了Emmagene内心激烈的斗争和自杀的决心。
三、Ending
“从道德的观点来说,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是力求道德的;超我能成为道德的,然后变得很残酷一如本我才有的残酷。”Emmagene内心是渴望爱情的,但由于受清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上George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象,她心理上的罪恶感迫使她为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为了获得表姐一家人的好感,她像仆人一样地做家务活;她也希望结识有身份地位的男子,但苦于没有机会。贫与富的差距,宗教思想的影响,使得Emmagene潜意识中的“自我”无法在“本我”和“超我”中得到平衡。“超我”或“本我”的力量都过于强大,“自我”失去了有效调节功能。并且“超我”用残忍的暴力激烈地反对“自我”。双手是她最初引以为豪的体现自己勤劳的象征,同时也是被George看中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使得她最后选择砍断自己的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用这种激烈的方式来表现内心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看完这篇小说想了很多。突然想到娜娜说这小说有点惊悚,我smilence……
最近一段时间严重痴迷看各种心理小说及心理片。虽然看的不多,但是从心理学和人性的角度给予的启发不少。
从Identity(深深鄙视下翻译过来的名字——《致命ID》)的关于人格分裂,到1408(又译为《凶间1408》)的关于人内心的弱点及强大,再到Shining(译为《闪灵》,类似于中国的“通灵”之类的stuff)的关于精神分裂及人性的丑陋面……这一切,虽是荧幕上的戏码,但也足够引起对心理的重视了吧。
说实话,心理片确比单纯的恐怖片、惊悚片、鬼片更值得玩味。它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看似荒诞不合理,而是更深层次的,发自人内心最深处的、乃至触及人性面的思考。有谁敢说自己的心理就是百分之百纯净健康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心理扭曲到所谓的真正邪恶的程度。你、我,大部分的人们都是中间群体,穷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在最初的层面上做看似痛苦的挣扎。被放大了无限倍的纠结痛苦悲伤却还是还原到了关于在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中寻求最平衡点的斗争。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无法避免。
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内心坚强并且强大,就得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心理、有效地调节各个方面,尽量减少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这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人性决定了太多太多。
理论终究是理论。但在看心理片或是心理小说时若是能多几分反思,与自身来说也是有益无害。同理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小事。
每次看完理解小说都要脑子里胡思乱想一大堆,娜娜推荐这本书难道是为了锻炼我思考而不是英语阅读能力的?!
好了,唠叨完了,睡觉。
今天娜娜让看他的 "The hand of Emmagene ”(译作《爱马格尼的手》)。他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革新的写作形式柔和在一起,很好地揭示了美国南方清教传统和等级观念对人精神的摧残。Cleanth Brooks和Warren,R.P在《理解小说》中将其归为“新小说”一类。
以心理学角度看来,可以从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及异常心理分析的方法入手分析小说主人公Emmagene自断其手而自杀的悲剧成因。
一、Emmagene 爱马格尼 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id)是指人的各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追求欲望的实现。Emmagene是一个从Hortonsburg镇来田纳西首府纳什维尔投奔亲戚的20岁左右的年轻姑娘,是文中的“我”的妻子Nancy的表妹。在Emmagene的“本我”意识中,她向往好的东西和好的生活。她喜欢居住在“我”的家中,喜欢“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喜欢Nancy的一切好东西。她带着一种几乎专注的羡慕眼神抚摸着Nancy的玻璃和瓷器摆设。虽然她装作不想理会George和来自Hortonsburg的其他男孩,认为他们是trash(垃圾)。但她仍然每次主动接听他们打来的电话,即使说不上两个字;每次当他们在屋外按喇叭时,她虽然装作不在意,但还是会分神。有一次当她听到喇叭声时,甚至因为分神而摔坏了Nancy的一个粉红色的新瓷瓶。由此可见,她渴望爱情,在内心里也愿意被人爱慕。
“超我”(superego)是受道德规范统制的心理行为。我们也许会说“本我”使人犯罪,但“超我”能使我们的行为像天使。Emmagene是一个来自信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即严格的清教教旨的家庭。宗教热情、道德感及理想主义等正是“超我”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加尔文教义对清教有重大影响。该教义认为,由于受“原罪”的诅咒,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信徒们并不能因此而放纵自己的行为,“选民”应要求自己正确的生活,节制自己的行为。清教信仰要求人过一种勤俭节约、清心寡欲的生活。任何娱乐和纵欲都是有罪的,只有辛勤地工作才能赎罪。同时,Emmagene来自乡下小镇,而“我”和Nancy在纳什维尔有自己的大房子,好工作,还可以经常接济老家来的亲戚,是有钱人。
弗洛伊德同时认为,“本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抑制,就形成了自我检测的机制。这部分得到抑制的“本我”便成为“自我”(ego),这是心理行为的理性部分。“自我”限制和驾驭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使“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正是受到“超我”的道德规范约束,Emmagene尽管很向往我和Nancy的生活,喜欢Nancy的一切好东西,但她从一开始就分清了地位的尊卑。为了能获取长期居住的权利,主动像个仆人似的承担起“我”家中的家务活,把劳动当做自己唯一的爱好。她每天比“我”家中的仆人和厨子起得更早,抢在他们之前把餐点和卫生准备好,主动给地板打蜡、做针线活,穿着和仆人差不多的服饰,从来也不化妆。在这里,她的潜意识中“自我”的那部分意识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本我”向现实退让。但“自我”并不是每次都通过压抑“本我”来达到“超我”的苛刻要求。Emmagene虽然每次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被“我”和Nancy问到有关总是打来的莫名电话的事,但当Nancy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谁打的电话时,她终于忍不住发作了。那样子好像她一直在等这个问题似的,她用非常明显的讽刺语气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当“我”提议可以邀请那些男孩子中的一两个来家中做客时,Emmagene非常生气地告诉我们“They are not a good sort,they are a bad lot”,认为“我”绝不会让他们踏入门口一步。她用这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来抗议“我”作为有钱人的看法和发泄由于在“我”家中内心不平衡而所受的痛苦。
二、对Emmagene的日常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在其《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集中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发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受到潜意识的干扰。这证明了潜意识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首先,“习惯性的象征性行为与正常人生活的最内在重要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Emmagene得知“我们”想在家中生火取暖时,为博得“我们”的欢欣,她马上将壁炉清理干净,并在后院里准备劈柴生火。文中,“我”不止一次注意到Emmagene在月光下劈柴时,将斧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非常精确地将木柴劈开。Emmagene作为一个年轻姑娘,能这么干净利索地用斧子把木柴劈开,特别是考虑到她住在“我”家时那种由于内心矛盾和不平衡而产生的煎熬时,在她当时的潜意识中,很有可能已经有了一种把物体放在斧子下,狠狠劈开时的快感。她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的这个劈柴习惯,成为她最后看似难以解释,其实已“埋下伏笔”的自杀方式。
另外一个例子:Emmagene在得到“我”似乎肯定的暗示后,开始同George交往。每次在出门约会前,她总要先禀告“我们”,并用眼神“征求”我们的同意,在得到首肯后才出门。Emmagene在同George交往前就认为他并不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但她内心里还是愿意接受她的。现在既然得到了表姐一家的肯定,她还是愿意和他光明正大地出去约会的。这时候,Emmagene既满足了“自我”对“本我”的要求,又服从了“超我”的安排,她获得了心理上暂时的平衡。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犯各种错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错误的呈现往往指出这个人的心智受到某种力量的干扰,正陷于激烈的心理斗争中……问题是,它们(错误)常常不透露侵扰成分的性质,而只是按着‘相似’与‘方便’的规则,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倾向”。当Emmagene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而分神,因此摔坏了Nancy的新粉红色瓷瓶时,眼中虽然没有所谓的悔恨的泪水,但脸上那种后悔和罪恶的表情是Nancy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她说的几句话更是让人奇怪——"I despise my hand for doing that."she waikd,"I wish,I do wish I could punish it in sonle way.I ought to see it don't do anything useful for a week."Emmagene因为头脑里保守的清教思想,不想接受George的一再邀约;但同时又不是真正的要拒绝他的追求。但却因自己内心的欲望挣扎而失手摔坏了东西。Emmagene的罪恶感和道德观已在潜意识里发生了作用,而那一刻她已经有了要用某种方式来“惩罚”自己的手的念头。在Emmagene和George看似愉快地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她突然变得笨手笨脚起来,不时地弄坏一些东西;有一次她甚至将Nancy的一支新勺子扔到了垃圾桶里;每次在就餐时紧张不安。所有人都发现了她的异常举动,在Emmagene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从小说的最后不难得出答案:在交往了一段时间后,Emmagene和George很可能发生了关系。作为一个南方规矩的年轻未婚姑娘,Emmagene当时也许受到了强迫。但从她重又恢复和George的关系来看,就有些半推半就的意思在里面了。事后,她懊悔不已。不贞和淫荡的罪恶感使得她举止大变,不时地犯各种小错误,弄坏家中的东西。当Nancy问起她George是否对她做任何错事时,她却否认了。此时,Emmagene潜意识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我”和Nancy似乎还不清楚在Emmagene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再一次无意中偷听到她和George谈论穿着后,Nancy给她买了一件无袖露背的晚礼服,以为女孩终于“开窍”,要打扮自己了。结果正是这一举动加速了Emmagene自杀的决心。就在第二天晚上,女孩穿上了这件晚礼服,在经过厨房出门前,用那把劈柴的斧子砍断了自己的一只手,并把断手扔在了垃圾桶里,就像当初把Nancy的新勺子扔在垃圾桶里一样。Emmagene在断手后飞快地来到George的车上,还把自己的断手“展示”给他看。她在George驱车赶到医院时死去了。“我”和Nancy的一番好意加速了Emmagene内心激烈的斗争和自杀的决心。
三、Ending
“从道德的观点来说,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是力求道德的;超我能成为道德的,然后变得很残酷一如本我才有的残酷。”Emmagene内心是渴望爱情的,但由于受清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上George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象,她心理上的罪恶感迫使她为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为了获得表姐一家人的好感,她像仆人一样地做家务活;她也希望结识有身份地位的男子,但苦于没有机会。贫与富的差距,宗教思想的影响,使得Emmagene潜意识中的“自我”无法在“本我”和“超我”中得到平衡。“超我”或“本我”的力量都过于强大,“自我”失去了有效调节功能。并且“超我”用残忍的暴力激烈地反对“自我”。双手是她最初引以为豪的体现自己勤劳的象征,同时也是被George看中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使得她最后选择砍断自己的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用这种激烈的方式来表现内心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看完这篇小说想了很多。突然想到娜娜说这小说有点惊悚,我smilence……
最近一段时间严重痴迷看各种心理小说及心理片。虽然看的不多,但是从心理学和人性的角度给予的启发不少。
从Identity(深深鄙视下翻译过来的名字——《致命ID》)的关于人格分裂,到1408(又译为《凶间1408》)的关于人内心的弱点及强大,再到Shining(译为《闪灵》,类似于中国的“通灵”之类的stuff)的关于精神分裂及人性的丑陋面……这一切,虽是荧幕上的戏码,但也足够引起对心理的重视了吧。
说实话,心理片确比单纯的恐怖片、惊悚片、鬼片更值得玩味。它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看似荒诞不合理,而是更深层次的,发自人内心最深处的、乃至触及人性面的思考。有谁敢说自己的心理就是百分之百纯净健康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心理扭曲到所谓的真正邪恶的程度。你、我,大部分的人们都是中间群体,穷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在最初的层面上做看似痛苦的挣扎。被放大了无限倍的纠结痛苦悲伤却还是还原到了关于在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中寻求最平衡点的斗争。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无法避免。
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内心坚强并且强大,就得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心理、有效地调节各个方面,尽量减少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这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人性决定了太多太多。
理论终究是理论。但在看心理片或是心理小说时若是能多几分反思,与自身来说也是有益无害。同理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小事。
每次看完理解小说都要脑子里胡思乱想一大堆,娜娜推荐这本书难道是为了锻炼我思考而不是英语阅读能力的?!
好了,唠叨完了,睡觉。
-
夕 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7-08 09:16:00
-
Saxopho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9 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