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书评
我没写过多少书评,但看得还算不少。来源主要有三:
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二者都以文本为基本材料展开。如果可以用“文论”这个词宽泛地同时指代这两类,那么优秀的文论通常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正是我们读《阿克瑟尔的城堡》《语言与沉默》或者《破格》时自然生发的感受。 二、注疏、诠释、发微等,有些专业的微信公众号也发此类长文。这些作品通常被归入某某学者、某某名著研究论著的范畴,但它们也能够符合定义书评这个概念所需要的任何要求。 三、网络上无处不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书评。
不难设想,书评主要包含两条路径,一是故事的,二是解析的。
在展开两种路径之前,还有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笔记不是书评。书评、读书报告、读后感和阅读心得感想等一系列说法十分相似又好像略有不同,详尽地辨别其间差异其实并无必要,因为在这些含混的事物中通常存在着三个基本结构。第一,对特定文本内容的引用、复述、概括、归纳或者解释说明。第二,对个人感情好恶的陈述。第三,外在于特定文本的批判、引申、想象以及其它讨论。书评便是有意识地组织这三个部分进行写作,其本质是基于特定文本展开的二次创作。根据具体要求和目的,这些部分或多或少,有时甚至省略。笔记并不涉及重新组织和二次创作。笔记是现场的,而书评总是“事后”的。
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显然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写于阅读之前的书评不仅完全可以想象,而且不如干脆说是多不胜数——为了赶作业而根据序言、其他人的评论等等“创作”出来的迷幻读书报告;坦诚“根本没看懂”、“读了和没读一样”的诸多文字,通常意味着痛苦而吃力地读了十页然后极速翻完全书;“封面/装帧/纸质感觉真好”以及“慕名而来,尽管没看但此人的书肯定推荐”等等。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麻烦,不妨把书评作为广义评论的一部分来理解。如果说书评是阅读书籍之后对应的表达行动,那么评论就是接收某种信息之后对应的表达行动,这些信息当然可以是装帧、纸张的色彩、质感,也可以是书籍的外部衍生物比如其他人的评论。基于此,对这一小部分不那么有价值(尽管不是绝对无价值)的信息的讨论便可以就此从本文中剔除了。得出“书评写于阅读书籍之后”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它至少暗示了如下前提:一本书实质上提供的东西是作者写下的文字,可能还包含相应的图片表格音频之类,总之,是作者以固定的形式所给出的信息。本文假定这一前提是可以接受的。了解书名和作者、看版权页、凝视抚摸封面之类的行为同样不在我们惯常默认的阅读行为之内。
最后,写作书评的必要何在?如果我们认同“阅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类的观念,那么就应该注意到,书评既是这场对话的终结,又是一场新对话的开始。不仅是与作者,与那个在写作中与文本时而对抗、时而携手的主体进行对话;而且也是与“同读一本书”的隐形共同体对话。如果放弃写作书评、放弃对话,无疑是退回了中小学教育的单向接受模式。
故事的书评并不是没有逻辑,而解析的书评完全可以不讲故事。这部分地是由于逻辑这个词的意义在日常语言中过于模糊,另一部分则是由于逻辑是基础的。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回到语言中去。使用特定的声音表达特定的意义,在动物中并不罕见。人类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具体事物,而且触及抽象的层面。这使得人类语言几乎成了思维的另一个名称,只有少数思维过程(例如空间想象)可以不借助语言而实现。反过来看,人类语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理性特征和集体痕迹。用语言来表述思维、想法也是简单而直接的,要表达体验、感情却十分困难。
体验、感情既不理性,又极度个体化,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反复激发人们表达的欲望。人类面临万千现象,纷繁复杂,不能面面俱到。通过聚焦、忽略、追踪、遗忘、想象等一系列信息处理手段,才得以勉强形成可接受的印象。其中,视觉和听觉印象最容易浮现和回忆,味觉、嗅觉、触觉不仅难以表述,而且往往需要下一次碰上同样的事物才会凸显。所以,使用类比、比喻、图像化的手段成为主流。必须理解文字的意义,才有可能重现作者所设想的那个图景,进而获得那些体验、感情。而这种理解首先依赖于宽泛的集体语言和思维过程,没有这些,交流就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我们用同样宽泛的逻辑这个说法来指代这种可理解性。尽管理解总是有其个体化、多样化的一面,但共同的思维过程才是其根本。一千个人当然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任意二者之间的差异都比任意一个哈姆雷特和哈克·贝恩的差异要小得多。对作品理解的余地,(至少目前还)总是在文本的限制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解析的书评是基本的(尽管不一定是必要的),是取得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组织起来的说明与解释,从而展现文本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论证方法等等。这样做的意义不必再多说了。其操作方法一定会重视笔记的作用,可能是这样的: 1.理解目录,掌握模式。某一章想要做什么,和其他章节的关系是什么,对实现写作意图可能有什么作用。 2.看序言、译序、后记等各类正文之外的部分,可能已经帮你梳理全书结构,也可能提及写作的背景和渊源。 3.阅读正文,结合页码或自己的编码方式做笔记,笔记不是摘抄,而是包含少部分省略性的摘抄,只记关键词或一二关键句子。材料细节是次要的,所谓的百科知识也是次要的,真正的知识是作者思考的方式以及如何使这种思考与现实建立联系。因此,笔记的重点在于提供对章节内部的结构、逻辑的理解。先说A,再说B,可能意味着A是B成立的前提。所以需要注意总结句(段)、转折句(段)。 4.整理笔记,把散布各处的重点逐级联系起来看,得出完整的结构和思路,发现可能的缺陷和优点。勾连其他书籍,把单本书放在更大的知识、思想背景中来讨论。 5.选择感兴趣的方面写书评,建立自己的讨论观点和结构,根据页码+省略摘抄找到可用的材料填充进去。 6.在写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理解,这也是写书评的益处。及时调整、补充。 例如: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28700/或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39329/
故事的书评则不完全涉及笔记,而更有可能需要一种直接的整体性。其操作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1.翻开书发现没有目录。 2.有序言啥的但没啥好看的。 3.进入故事极速前进,一种获知后续事件的欲望催动着阅读直到结束,获得一个整体观感。 4.一段时间后回顾,某些细节似乎从没有注意的黑暗深渊中飞出来。有选择的重读,跳读、定位关键点,知道选择何时做出、为何作出。同时标记页码+省略摘抄。 5.写书评,我习惯于给出一个文本没有明确说出的故事(例如: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380011/)。可以写出一个明明可以不如此,而是得到了其他可能的故事。某种意义上,用自己的方式复述故事,也算一种二次创作。
应当说明的是,尽管阅读中理解是基础的,但写故事的书评并不必然要求先完成一个解析的书评或者至少是笔记。同一个人解析的书评写得好并不意味着他写故事的书评一定也好,反之亦然;同样,小说当然可以写出解析的书评,根据学术专著也能写出故事的书评。在文学阅读体验的过程中,理性的、逻辑的、解析的过程必定参与,但这种参与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不去反思这一部分,直接从体验到体验、从感受到感受,也并不是不可以。当然,文学总是一种可能的世界,这仍然需要我们不停追问,为何如此行事、如此思想?是否非如此不可?否则,就难免把文学读成一种必定的、别无他话可说的独裁世界了。这亦是哲学要从神话中诞生的缘由。
声明1:本文只针对“无用”的读书,任何持有学习实用技能、通过读书获取职场或情场成功、利用写作赚钱以及其它此类目的的人,都请千万不要相信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和技巧。
声明2:本人书评写作水平低劣,例子仅仅是说明书评可能的结构,是“案例”而不是“范例”,请勿照章学习,最好学习模仿专业的、高水平的书评。其中比较简单易得的如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mSci, The Atlantic等。
声明3:人格分裂的部分见https://www.douban.com/note/746682207/
维参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一季度读书小结】鸳谱新成,负笈旧阙 (20人喜欢)
- 【我的2024年读书报告】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