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9 苏氨酸喜欢的书都是一种套路
写读书报告之前,看了一眼自己2017年和2018年的读书报告,发现,哎……原来我看书的套路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嘛。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就是:沉迷数理化和心理学科普读物;试图看一些历史地理政治,但一直都是历史地理政治盲;小说除了科幻推理就是喜欢毛姆style。不信可以出门右转去看看:
除此之外,在11月的最后一天,我惊恐地发现要到12月了 ,又要写读书报告了!于是立下了一个flag,说要记录一下那些自己“总是想看但看了后悔”的书(不是因为书不好,真的是因为太难看不懂、太动物世界了不感兴趣、太飘渺看不懂等):
我再也不想看彭罗斯的书了虽然很装逼但其实根本看不懂……不要看道金斯的书了虽然他很帅我很喜欢他但都是写各种奇怪的动物……千万不要看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比如马尔克斯和胡安鲁尔福因为真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啊……
这三本让我从入门到放弃的书是:彭罗斯的《宇宙的轮回》,道金斯的《基因之河》,马尔克斯的《世上最美的溺水者》。
不过道金斯的《魔鬼的牧师》不错,参考副标题“关于希望、谎言、科学和爱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些短文集,有很多颇具启发性 。或者比如知道了他和亚当斯·道格拉斯是好朋友,因为两个都是我喜欢的作家,觉得果然天才都喜欢一起玩!
(救命……我是不是变啰嗦了?)
进入正题,以下是值得推荐的那些书(附加我个人喜欢的精美引文,虽然精美,但可以跳过):
首先,科学洗脑不能停
以下书目(个人感觉)由易到难,请根据个人能力食用(嗯,比如彭罗斯的我可不会推荐,毕竟超出了我的个人能力)。
最厉害的科普作者,是能把复杂的科学写得简单、有趣。这本适合所有忙碌的(和不忙碌的)天文爱好者。
但是,会不会宇宙是永恒的存在,只是它的状态我们尚未认识到呢——比如,它是一个不断诞生宇宙的多重宇宙?或者,如果宇宙仅仅是从一无所有中冒出来的呢?或者,如果我们所知道和热爱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具有超级智慧的外星物种为了好玩而做的计算机模拟游戏呢? 这些哲学上有趣的想法通常满足不了任何人。然而,它们总能提醒我们:“不知道”才是科学家的自然心态。那些相信自己无所不知的人,既没有寻找更没有看过宇宙中已知和未知的界限。
喜欢加来道雄的文风,有一种把前沿科学写得像科幻小说的feel。
这本书集结了神经科学很多前沿的研究和应用,有很多好玩的小段子(比如某位著名医生未经家人同意私藏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切成240片放在蛋黄酱罐子里,嗯)。同时,书中提到的各种新的技术还自动关联科幻小说和电影配合食用,可以说是十分良心了。
随着机器人使用单词和操控感觉的能力超过我们,有一天机器人是否“懂得”或“感到”单词和感觉都将不重要。 数学家约輸・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说:“在数学中,你不是理解事物。你只是习惯它们。” 有人曾经问伟大的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怎样理解量子理论中的深刻的悖论。他的回答是,答案在于你怎样界定“理解”一词。
加来道雄的“未来三部曲”(我自己定义的)都不错,另外两本是《人类的未来》和《物理学的未来》,其中《人类的未来》包含物理和心灵未来的很多内容,所以如果只能读一本,也可以选择它。
很棒,《七堂极简物理课》的作者(这位教授,应该是德谟克利特的粉丝)。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全部保留了下来,西方思想据此重新建立,而非来自徳谟克利特。也许,如果德谟克利特所有的作品都能够流传下来,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全都失传了,我们文明的思想史可能会更好。
另外,这位作者自己是研究圈量子引力的(明明方程很复杂),他非要列在书中:

这本数学科普,一直没有读,因为看评价很多人说“简单”,读了之后发现:说简单的人应该是数学专业或者只读了前一半。从拓扑学和四维时空开始,就变得烧脑了——比如,如何把虫蛀的双苹果变成甜甜圈?
所有人类每个细胞颇为自豪地携带着“46”条染色体。这似乎从纯算术的角度证明了人类比苍蝇高级六倍,然而小龙虾的细胞有“200”条染色体,这岂不是证明小龙虾比人类高级四倍!所以并不能这样计算。
这本书(当然很棒)也有些人看不下去,因为除了神经科学科普,更像加扎尼加本人的自传。所以看不下去或者评价不高的朋友,大概是不喜欢读自传式的写法。
但作者的研究很有趣——切除了胼胝体的裂脑人。最有趣的发现是左脑存在解释器——左脑会说话而右脑不会,普通人的左右脑相连,所以不存在矛盾,而裂脑人的左脑就会“强行解释”右脑的行为。
裂脑人的启示和其他一些神经科学病例在这篇书评里汇总了一下:
尽管左半球对一切摸不着头脑,但它并不满足于自己无知的现状。它会去猜,去撒谎,去编造借口,去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过,它总能想出一套能够解释当下状况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是裂脑研究得出的最令人震惊的结果。
这本主要讲“意识从何而来”,读起来挺困难的,因为涉及很多神经科学概念,比如视觉皮层、各种神经官能症等,但耐心读完,还是会有收获~~~意识依然是个谜,但书中也提出一些猜想(比如其中一个:我们的大脑要维持躯体生命而产生神经活动,而我们的意识只是副产品,是一种幻觉)。
思维,即对概念、感觉数据或抽象模式的运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意识不到的。对于思维,我们能意识得到的只有与感觉的中层表达相关的图像、声音、内心独白,以及较次要的其他体感。但不论是思维的处理过程,抑或是思维本身,都是意识不到的。我们并不能直接意识到我们的内心世界,虽然你老是有一种错觉以为你意识到了! 一个懂两种语言的人可以用任意一种语言来表达思维。但是不论用什么语言,词句背后的思维却始终是深藏不露的。正如那句谚语说的:“要是不说出来,我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
B. 格林的书真的太!好看!了!之前就被《宇宙的琴弦》折服……
这本也很棒。这本书可以回答很多科幻问题:宇宙是全息图吗?怎么没有未来的人旅行回来?时空旅行为什么不会产生悖论?弦理论号称有十几个维度怎么我们看不到?(感兴趣可以阅读本书或者查看一些书评、笔记)
我的笔记:https://book.douban.com/people/lookingforsj/annotation/30171307/
许多年前,当我翻到《西西弗斯的神话》的最后一页时,我就对文中所体现出的无上的乐观情绪感到惊奇。一个人被诅咒,当他把一块大石头推上山时,这块石头将会滚下来,于是他又不得不再次将石头推上山,这毕竟是那种注定不会有幸福结局的故事。西西弗斯放弃除即时体验外的一切,不去寻找任何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或更深刻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加缪认为,西西弗斯胜利了。但是作为一个少年,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无法同意加缪的观点——对宇宙的更深刻的理解将不会使生活更有意义。
西西弗斯是加缪心目中的英雄,而我心中的英雄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和理查德·费恩曼。我推崇费恩曼的描述:在所有可能的层面上体验生活、感知宇宙,而不仅仅停留在那些恰好符合人类感知能力的层面上。寻求对宇宙的深层次理解已经成为我活力的源泉。
同时还有纪录片,也非常值得一看:
(⬆这是纪录片不是书,但我一定要放在这里⬆)

(救命……我是不是变啰嗦了?)
其次,思考人生不能停
看完发现我真的是stoicism(斯多葛派)——我的豆瓣签名:坚忍克己 坦然淡定。
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原来社会真的是个监狱啊,救命,不过不要慌,生而为人,我们还是有能力做出选择的。
人们常常把“我自愿”说成“我必须”,这是一种自欺。
倘若动物能够反思自己的本能,它一定会说,“我别无选择”;同样,在解释自己为何服从制度的要求时,人们也会说,“我别无选择”。唯一的区别是,动物说的是实情,人却是在欺骗自己。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实际上人能够对社会说“不”,而且他们常常就是这样说的。 然而,倘若他们采取这样的行动,他们可能就会遭遇令人不快的后果。人们甚至想都不去想把“不”付诸行动,因为他们把服从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在制度里生存的性质也许是他们唯一敢于想象的身份,其他的选择似乎是发疯。这并不改变一个事实:“我必须”几乎在每一个社会情景里都是欺骗自己的谎言。
看这本的时候刚好爆出“北野武离婚了”,近期又爆出“北野武离婚后没钱后悔了”……哈哈哈喜欢北野武!

这本里面有很多他的思考,可以说有些“离经叛道”,比如“选择炙热的人生”、“笨孩子就是笨孩子,父母应该让孩子有自知之明”、“学校里追求友爱公平是‘令人作呕’的”……等等,简直zhengzhi不正确到了极致……读完之后太喜欢了于是读了《菊次郎与佐纪》,也很不错。
“你有难的时候,我一定会去帮你。我有难的时候,你也一定要来帮我。因为我们是朋友啊。” 这样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友谊。 这就跟黑社会里喝酒拜把子一样,其目的只是为了取得相互间的保证。保证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所以黑社会分子都一门心思热衷于拜把子。 “如果你有难,我会随时随地来帮你。但是,如果我有难,我就绝对不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样说才对呢。只有一开始双方都这样想,友谊才会成立。
最后,沙雕的自娱自乐不能停
(救命……我是不是变啰嗦了?)这部分从简,毕竟我不是那么沙雕(吧)……主要是小说和有趣的非虚构。
想成为一名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你一定得达到堪称“广知博闻”的地步。说白了,就是得知道每一条街,每一家医院,每一家饭店,每一个警察局,每一座板球场,每一座公墓,以及这个大得惊人、乱得惊人的城市里每一处有名的地标。 要修炼到这个境界得花上好多年,也难怪“的哥”们对自己的成就洋洋得意。如果要他们承认,伦敦市中心居然有一家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的饭店,那真的会要了他们的命!
有些车,比如新款道奇捷龙(Dodge Caravan)杯托数量高达十七个,而最大的捷龙能载七名乘客。你不是核物理学家,甚至就算还没睡醒,也算得出来平均每个乘客拥有2.43个杯托。你忍不住动脑筋想了,为什么每个乘客需要2.43个杯托呢?问得真好。
这两本,似乎评分不高,但是,作者真的是太搞笑太沙雕了哈哈哈哈哈……他的《万物简史》也不错。2020年我还要继续看《全民发呆的澳洲》。
科幻两本:
罗摩人不论干什么,都要好事成三。
这本厉害的点在于——幻想二战同盟国战败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还有“易经“元素)。
这里面的病例都太有趣了,比如认不出玫瑰花、把妻子当帽子的人。
他接过花的样子,不像是一般人从别人手中接过一朵鲜花,倒像是从植物学家或形态学家手中拿到一份标本。 “大概六英寸长,”他如此评断,“有红色的螺旋形状,贴有一条绿色的线状物。” 我以鼓励的口吻说:“不错,那你认为它是什么东西呢,皮博士?” “不好说,”他似乎有点为难,“它缺乏柏拉图多面体单纯的对称性,虽然它可能具有更高层次的对称形态…我想这东西应该是朵花。”
读这本书是被《意识探秘》安利,赫胥黎自己服用类似《美丽新世界》里的“唆麻”后的体验……对服用致幻剂后感知的描写非常厉害。后续分析也很棒,比如:苦行僧禁食和鞭笞自己而产生宗教体验其实是大脑缺氧缺葡萄糖的生物化学作用……
对不起,毛姆又来了……二刷,关于爱情、出轨、婚姻和自我救赎……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奇怪!孩子年幼时是父母掌心里的宝贝,任何小病小恙都会让他们忧心如焚。这时孩子们对父母也是崇敬热爱,依赖有加。几年之后,孩子们长大了,跟他们毫无血脉关系的人取代了父母,成了带给他们幸福的人。冷漠代替了过去盲目而本能的爱,连彼此见面也成了烦躁与恼怒的来源。一度曾经十天半月不见便会朝思暮想,如今即便是成年累月不见他们也乐得享受清闲。
那些没有挤进提名但是也很不错的
(救命……我是不是变啰嗦了?打字容易typo,有错别字请务必告诉我。)
苏氨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英食记6:鸡丝凉面、卤肉饭和玛莎特产 (1人喜欢)
- 是谁住了旺旺酒店又吃了莱莱小笼 (5人喜欢)
- 突然入坑盘串儿并逛了两次书院门儿 (6人喜欢)
- 一名全勤成员的2024斜教年终拷问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