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镇(转载自深山老林)
第一,广西武宣县东乡镇河背村刘氏家庙.
刘氏祠堂是刘氏家庙的前身。刘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座落在广西武宣县东乡镇河背村中的小山旁,座东向西,来宾市百里文明和谐长廊象州至河马三级公路从村旁经过。祠堂前有高达河,后有青松翠竹,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九世祖刘季三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春从军,在军中十年,战功卓著,清朝廷赐其直勇“巴图鲁”勇号,授赏花翎。官至直隶通永镇总兵、记名提督,总统水陆诸军,1861年11月战殁在沙场,诰封三季“振威将军”、从一品官衔,嘉其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咸丰帝按例赐祭葬,并赐白银三千两,由当时的广西巡抚主持安葬,将季三墓葬在河马圩背牛角塘南面(今河马粮库旁),面向东北,立有墓碑,《刘氏祠堂》改为《刘氏家庙》,(按清例民间崇祖、祭祖之地,只能称祠尝,不可称“家庙”),当时用香樟木刻制了一块《刘氏家庙》牌匾,挂在家庙的前大门头上,现仍完好挂在原处。
附:后人有谒“家庙”和缅季三、炳宇诗三首如下:
谒《刘氏家庙》
刘家祠庙不寻常,八位将军出此堂。①
御笔亲批行赐葬,钦差奉命抚忠良。
前人尚武儿孙旺,后代崇文事业昌。
天下太平长响往,人间忠孝永流芳!
谒季三、炳宇二墓
雄山秀水虎威呈, 骁将同堂钦册封。
椁就冈丘埋铁骨, 灵从释典步仙程。②
忠名久历垂千古, 孝誉长存化万氓。
史海钩针怀胜迹, 莹前亮烛仹瑜声。
缅季三
振威盛号迩遐闻, 善战奇谋屡建勋。
跃马横枪坚隘破, 调兵谴将捷传频。
强攻戮力围追剿, 镇守联防阻截分。
不惑英年罹叵测③,首身异地寄忠魂。
注①、八位将军分别是:刘有麟、刘日耀、刘宗楷、刘孟三、刘季三、刘德汉、刘志仁、刘炳宇、其事迹《武宣县志》有载。
②释典、即佛经。
③不惑英年;季三卒年39岁。
武宣人士来宾市文坛人物 杜天生
武宣刘氏家庙联谊会 2009年5月4日
图
第二,鹿寨中渡古镇.
第三,富川福溪古村落.
有一天偶然听到一个词:潇贺古道; 而后偶然看到一幅画:一片黄灿灿的菜花地后静卧着一座沧桑的风雨桥。就是这样偶然一瞥,有了之后无数次的点击,我开始认识贺州,认识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凤溪和秀水村,青龙和回澜风雨桥……
据查,潇贺古道是秦始皇时为了统一控制岭南地区而修筑的一条通道。古道中的“潇”指的是湘江支流潇水,“贺”指的是贺州的贺江。在古时,来自中原的船只经过潇水入贺江即可进贺州。但潇水和贺江支流到了源头附近,因于浅不能行船,只好舍船步行能通达接驳的河流。为此,古代人民修筑了一条连接潇水和贺江的陆路道路。经这一通道北出接长江,经长江支流汉水可达到中原腹地,南下沿贺江乘船经西江可达粤东番禺。这样一来,中原与岭南的交流较之以往畅通无阻。
桂林到贺州的高速全线贯通,使我们到富川的路程轻松了很多。节省下来的时间正好可以去逛一下富川古明城。虽然前面的大路车水马龙,威严厚实的古城门豪不动容地矗立着。只是门洞里的石板被磨得又黑又亮,模糊了棱角,显示出一点岁月的痕迹。
穿过黑森森的门洞,新年里的古城别有一番热闹。青石板的路面铺着厚厚一层红泥,可以想象大年夜窄窄的街道如何硝烟弥漫;家家贴着大红的门联门神,窗户上也粘满了红纸条;小孩子们在迷宫般的巷子里乱窜,冷不丁甩出一个小炮后马上躲到屋角露出半个狡黠的小脸;楼上的腊肉,或是灶头蒸蒸的水汽,都让人垂涎。很遗憾不能捱到初十,因为从初十到十五是这里的上灯节,“上灯炸龙最热闹了”,小孩子们对我讲得眉飞色舞。热闹,我想我早就被感染了——久违的、浓浓的年味,那种孩提时才有的对过年的企盼,一种别样的深深的渴望。
这是中国南方的一片神奇土地。这里有无尽的山谷和溪流,这里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山腰山麓每一处小小平原上散居着各族人民,用各自的方式耕田种地,繁衍生息,过着平淡满足与世无争的日子。这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我所要遇见的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古因山川险要、林间瘴气而让皇帝们头疼不已的蛮夷之地——“溪谷之间,篁竹之中”的南岭呵护下的一群人——百越族人。
百越不是一个民族,它是多民族历经千年的融合。
都庞岭下,富水河畔的富川就是典型。在这里南下的汉人和原著的瑶人比邻而居,从敌视到和平,经过岁月的磨砺,渐渐不分彼此,连文化也得以水乳交融,形成这里独特的风俗、建筑。
去朝东的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跟司机还价的时候遇到一位朝东镇小干部(人是老的,官是小的,但别拿村官不当干部)这位瑶族干部热心、负责地帮我们押车,当免费导游。
去福溪村的水泥路是今年刚修好的,不宽但平整,两边是片片田野,远处起伏的山峦,而湛蓝的天是最纯净的背景。
车停村口,古戏台上晒太阳纳鞋底的老太太齐齐抬头向我们行个注目礼。小干部带我们直奔百柱庙,但循着菜香我们却半路拐进了“聚于斯”。这里要办喜事,大锅的菜,大碗的肉,几十桌上摆好了热腾腾的暖锅。门口的大婶喜在眉梢:“中午一起来吃饭吧!”
转出来不久就到了百柱庙,学名“濂溪庙”“灵溪庙”。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不负盛名的。76根主木柱和 它是极有特色的一座庙宇,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混血儿。它既有中原宫殿建筑重脊歇山,石檐飞瓦的雄伟,又透气防潮,有着当地干栏建筑的朴实无华。小干部抚着木柱感慨:“多好的木头,这么多年了一点没损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立在瑶寨中的庙里供奉的是一位汉人马殷。碑文记载:五代时期楚国的建立者马殷,他“尊礼中原王朝,休兵息民,因而国泰民安使湖南楚国,成为富庶殷实之地,使谢沐、冯乘、富川三县同属贺州。”他平息匪乱,安抚一方百姓,维护富川的和平繁荣,所以被敬为神灵。
在小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走街串巷,穿门楼过风雨桥,跟着老牛踏同一条石板路,或为去年雪灾冻死的古树唏嘘不已,总之从村的那一头出来,不觉近两个小时了。
青龙回澜风雨桥在另一条岔路上,属油沐乡,路程不远。本以为只有侗族有风雨桥,没想到网上一查,这两座瑶族的风雨桥竟然比程阳风雨桥还早了三百年。《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对其评论:“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我所感动的是豪山才子和瑶女盘兰之的悲欢离合。蓝天下单孔的青龙和三孔的回澜遥遥相望,双双静卧在已经干涸的河床上,固守着千百年的沧桑。
午饭是回朝东镇和小干部家人围着火塘一起吃的。芋头扣肉、韭菜炒腊肉、红米饭、油豆腐酿和着点米酒,我们给了他50元钱,他推了好久,一直追到车上,我们说大过年的,就当给他读大学的女儿压岁钱吧,最后在司机的劝说下才红着脸收了。酒足饭饱,十分钟到达了秀水村口的“过江龙”。和司机结了帐一门心思要在这个潇贺古道上的老村住上一晚。
第四,
富川福溪古村落.
有一天偶然听到一个词:潇贺古道; 而后偶然看到一幅画:一片黄灿灿的菜花地后静卧着一座沧桑的风雨桥。就是这样偶然一瞥,有了之后无数次的点击,我开始认识贺州,认识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凤溪和秀水村,青龙和回澜风雨桥……
据查,潇贺古道是秦始皇时为了统一控制岭南地区而修筑的一条通道。古道中的“潇”指的是湘江支流潇水,“贺”指的是贺州的贺江。在古时,来自中原的船只经过潇水入贺江即可进贺州。但潇水和贺江支流到了源头附近,因于浅不能行船,只好舍船步行能通达接驳的河流。为此,古代人民修筑了一条连接潇水和贺江的陆路道路。经这一通道北出接长江,经长江支流汉水可达到中原腹地,南下沿贺江乘船经西江可达粤东番禺。这样一来,中原与岭南的交流较之以往畅通无阻。
桂林到贺州的高速全线贯通,使我们到富川的路程轻松了很多。节省下来的时间正好可以去逛一下富川古明城。虽然前面的大路车水马龙,威严厚实的古城门豪不动容地矗立着。只是门洞里的石板被磨得又黑又亮,模糊了棱角,显示出一点岁月的痕迹。
穿过黑森森的门洞,新年里的古城别有一番热闹。青石板的路面铺着厚厚一层红泥,可以想象大年夜窄窄的街道如何硝烟弥漫;家家贴着大红的门联门神,窗户上也粘满了红纸条;小孩子们在迷宫般的巷子里乱窜,冷不丁甩出一个小炮后马上躲到屋角露出半个狡黠的小脸;楼上的腊肉,或是灶头蒸蒸的水汽,都让人垂涎。很遗憾不能捱到初十,因为从初十到十五是这里的上灯节,“上灯炸龙最热闹了”,小孩子们对我讲得眉飞色舞。热闹,我想我早就被感染了——久违的、浓浓的年味,那种孩提时才有的对过年的企盼,一种别样的深深的渴望。
这是中国南方的一片神奇土地。这里有无尽的山谷和溪流,这里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山腰山麓每一处小小平原上散居着各族人民,用各自的方式耕田种地,繁衍生息,过着平淡满足与世无争的日子。这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我所要遇见的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古因山川险要、林间瘴气而让皇帝们头疼不已的蛮夷之地——“溪谷之间,篁竹之中”的南岭呵护下的一群人——百越族人。
百越不是一个民族,它是多民族历经千年的融合。
都庞岭下,富水河畔的富川就是典型。在这里南下的汉人和原著的瑶人比邻而居,从敌视到和平,经过岁月的磨砺,渐渐不分彼此,连文化也得以水乳交融,形成这里独特的风俗、建筑。
去朝东的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跟司机还价的时候遇到一位朝东镇小干部(人是老的,官是小的,但别拿村官不当干部)这位瑶族干部热心、负责地帮我们押车,当免费导游。
去福溪村的水泥路是今年刚修好的,不宽但平整,两边是片片田野,远处起伏的山峦,而湛蓝的天是最纯净的背景。
车停村口,古戏台上晒太阳纳鞋底的老太太齐齐抬头向我们行个注目礼。小干部带我们直奔百柱庙,但循着菜香我们却半路拐进了“聚于斯”。这里要办喜事,大锅的菜,大碗的肉,几十桌上摆好了热腾腾的暖锅。门口的大婶喜在眉梢:“中午一起来吃饭吧!”
转出来不久就到了百柱庙,学名“濂溪庙”“灵溪庙”。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不负盛名的。76根主木柱和 它是极有特色的一座庙宇,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混血儿。它既有中原宫殿建筑重脊歇山,石檐飞瓦的雄伟,又透气防潮,有着当地干栏建筑的朴实无华。小干部抚着木柱感慨:“多好的木头,这么多年了一点没损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立在瑶寨中的庙里供奉的是一位汉人马殷。碑文记载:五代时期楚国的建立者马殷,他“尊礼中原王朝,休兵息民,因而国泰民安使湖南楚国,成为富庶殷实之地,使谢沐、冯乘、富川三县同属贺州。”他平息匪乱,安抚一方百姓,维护富川的和平繁荣,所以被敬为神灵。
在小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走街串巷,穿门楼过风雨桥,跟着老牛踏同一条石板路,或为去年雪灾冻死的古树唏嘘不已,总之从村的那一头出来,不觉近两个小时了。
青龙回澜风雨桥在另一条岔路上,属油沐乡,路程不远。本以为只有侗族有风雨桥,没想到网上一查,这两座瑶族的风雨桥竟然比程阳风雨桥还早了三百年。《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对其评论:“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我所感动的是豪山才子和瑶女盘兰之的悲欢离合。蓝天下单孔的青龙和三孔的回澜遥遥相望,双双静卧在已经干涸的河床上,固守着千百年的沧桑。
午饭是回朝东镇和小干部家人围着火塘一起吃的。芋头扣肉、韭菜炒腊肉、红米饭、油豆腐酿和着点米酒,我们给了他50元钱,他推了好久,一直追到车上,我们说大过年的,就当给他读大学的女儿压岁钱吧,最后在司机的劝说下才红着脸收了。酒足饭饱,十分钟到达了秀水村口的“过江龙”。和司机结了帐一门心思要在这个潇贺古道上的老村住上一晚。
第四,贺州市龙井古村.
广西贺州发现一处古建筑群.
考古人员不久前在位于桂粤湘三省交界的广西贺州市沙田镇龙井村发现一处迷宫似的古建筑群。专家称这一发现对研究古代本地土人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处古建筑群是一个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村落。整个村落巷道布局如迷宫;排污道沿巷子弯曲而行;户与户之间呈“之”字形排列,每隔一至两栋在东西方向设有南北向出口,与村外相通;每户民居都没有正门,只有侧门;祠堂外找不到一根柱子;每个巷口设门楼一座,门楼与门楼之间有防护墙相连,防护墙上设有枪眼。
据了解,这个村的居民全部是贺州本地人。而目前,贺州本地人只占这个地区人口的37%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最近几百年来从外地迁入的客家人等。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古代本地土人的建筑文化。
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说:“这个村落建得象迷宫,并修建了带枪眼的防护墙,是因为清朝末期社会较为动荡,本地人出于安全考虑才这么修建的。而每户都不建正门,只建侧门,是当时本地人对‘发横财’的寄托。”
据了解,贺州本地人的祖先是先秦时期最早在这里居住的瓯越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人口的迁移、融合,壮、汉、苗、瑶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积淀。专家将通过对这处古代建筑的研究,揭示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刘氏祠堂是刘氏家庙的前身。刘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座落在广西武宣县东乡镇河背村中的小山旁,座东向西,来宾市百里文明和谐长廊象州至河马三级公路从村旁经过。祠堂前有高达河,后有青松翠竹,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九世祖刘季三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春从军,在军中十年,战功卓著,清朝廷赐其直勇“巴图鲁”勇号,授赏花翎。官至直隶通永镇总兵、记名提督,总统水陆诸军,1861年11月战殁在沙场,诰封三季“振威将军”、从一品官衔,嘉其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咸丰帝按例赐祭葬,并赐白银三千两,由当时的广西巡抚主持安葬,将季三墓葬在河马圩背牛角塘南面(今河马粮库旁),面向东北,立有墓碑,《刘氏祠堂》改为《刘氏家庙》,(按清例民间崇祖、祭祖之地,只能称祠尝,不可称“家庙”),当时用香樟木刻制了一块《刘氏家庙》牌匾,挂在家庙的前大门头上,现仍完好挂在原处。
附:后人有谒“家庙”和缅季三、炳宇诗三首如下:
谒《刘氏家庙》
刘家祠庙不寻常,八位将军出此堂。①
御笔亲批行赐葬,钦差奉命抚忠良。
前人尚武儿孙旺,后代崇文事业昌。
天下太平长响往,人间忠孝永流芳!
谒季三、炳宇二墓
雄山秀水虎威呈, 骁将同堂钦册封。
椁就冈丘埋铁骨, 灵从释典步仙程。②
忠名久历垂千古, 孝誉长存化万氓。
史海钩针怀胜迹, 莹前亮烛仹瑜声。
缅季三
振威盛号迩遐闻, 善战奇谋屡建勋。
跃马横枪坚隘破, 调兵谴将捷传频。
强攻戮力围追剿, 镇守联防阻截分。
不惑英年罹叵测③,首身异地寄忠魂。
注①、八位将军分别是:刘有麟、刘日耀、刘宗楷、刘孟三、刘季三、刘德汉、刘志仁、刘炳宇、其事迹《武宣县志》有载。
②释典、即佛经。
③不惑英年;季三卒年39岁。
武宣人士来宾市文坛人物 杜天生
武宣刘氏家庙联谊会 2009年5月4日
图
第二,鹿寨中渡古镇.
第三,富川福溪古村落.
有一天偶然听到一个词:潇贺古道; 而后偶然看到一幅画:一片黄灿灿的菜花地后静卧着一座沧桑的风雨桥。就是这样偶然一瞥,有了之后无数次的点击,我开始认识贺州,认识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凤溪和秀水村,青龙和回澜风雨桥……
据查,潇贺古道是秦始皇时为了统一控制岭南地区而修筑的一条通道。古道中的“潇”指的是湘江支流潇水,“贺”指的是贺州的贺江。在古时,来自中原的船只经过潇水入贺江即可进贺州。但潇水和贺江支流到了源头附近,因于浅不能行船,只好舍船步行能通达接驳的河流。为此,古代人民修筑了一条连接潇水和贺江的陆路道路。经这一通道北出接长江,经长江支流汉水可达到中原腹地,南下沿贺江乘船经西江可达粤东番禺。这样一来,中原与岭南的交流较之以往畅通无阻。
桂林到贺州的高速全线贯通,使我们到富川的路程轻松了很多。节省下来的时间正好可以去逛一下富川古明城。虽然前面的大路车水马龙,威严厚实的古城门豪不动容地矗立着。只是门洞里的石板被磨得又黑又亮,模糊了棱角,显示出一点岁月的痕迹。
穿过黑森森的门洞,新年里的古城别有一番热闹。青石板的路面铺着厚厚一层红泥,可以想象大年夜窄窄的街道如何硝烟弥漫;家家贴着大红的门联门神,窗户上也粘满了红纸条;小孩子们在迷宫般的巷子里乱窜,冷不丁甩出一个小炮后马上躲到屋角露出半个狡黠的小脸;楼上的腊肉,或是灶头蒸蒸的水汽,都让人垂涎。很遗憾不能捱到初十,因为从初十到十五是这里的上灯节,“上灯炸龙最热闹了”,小孩子们对我讲得眉飞色舞。热闹,我想我早就被感染了——久违的、浓浓的年味,那种孩提时才有的对过年的企盼,一种别样的深深的渴望。
这是中国南方的一片神奇土地。这里有无尽的山谷和溪流,这里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山腰山麓每一处小小平原上散居着各族人民,用各自的方式耕田种地,繁衍生息,过着平淡满足与世无争的日子。这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我所要遇见的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古因山川险要、林间瘴气而让皇帝们头疼不已的蛮夷之地——“溪谷之间,篁竹之中”的南岭呵护下的一群人——百越族人。
百越不是一个民族,它是多民族历经千年的融合。
都庞岭下,富水河畔的富川就是典型。在这里南下的汉人和原著的瑶人比邻而居,从敌视到和平,经过岁月的磨砺,渐渐不分彼此,连文化也得以水乳交融,形成这里独特的风俗、建筑。
去朝东的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跟司机还价的时候遇到一位朝东镇小干部(人是老的,官是小的,但别拿村官不当干部)这位瑶族干部热心、负责地帮我们押车,当免费导游。
去福溪村的水泥路是今年刚修好的,不宽但平整,两边是片片田野,远处起伏的山峦,而湛蓝的天是最纯净的背景。
车停村口,古戏台上晒太阳纳鞋底的老太太齐齐抬头向我们行个注目礼。小干部带我们直奔百柱庙,但循着菜香我们却半路拐进了“聚于斯”。这里要办喜事,大锅的菜,大碗的肉,几十桌上摆好了热腾腾的暖锅。门口的大婶喜在眉梢:“中午一起来吃饭吧!”
转出来不久就到了百柱庙,学名“濂溪庙”“灵溪庙”。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不负盛名的。76根主木柱和 它是极有特色的一座庙宇,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混血儿。它既有中原宫殿建筑重脊歇山,石檐飞瓦的雄伟,又透气防潮,有着当地干栏建筑的朴实无华。小干部抚着木柱感慨:“多好的木头,这么多年了一点没损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立在瑶寨中的庙里供奉的是一位汉人马殷。碑文记载:五代时期楚国的建立者马殷,他“尊礼中原王朝,休兵息民,因而国泰民安使湖南楚国,成为富庶殷实之地,使谢沐、冯乘、富川三县同属贺州。”他平息匪乱,安抚一方百姓,维护富川的和平繁荣,所以被敬为神灵。
在小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走街串巷,穿门楼过风雨桥,跟着老牛踏同一条石板路,或为去年雪灾冻死的古树唏嘘不已,总之从村的那一头出来,不觉近两个小时了。
青龙回澜风雨桥在另一条岔路上,属油沐乡,路程不远。本以为只有侗族有风雨桥,没想到网上一查,这两座瑶族的风雨桥竟然比程阳风雨桥还早了三百年。《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对其评论:“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我所感动的是豪山才子和瑶女盘兰之的悲欢离合。蓝天下单孔的青龙和三孔的回澜遥遥相望,双双静卧在已经干涸的河床上,固守着千百年的沧桑。
午饭是回朝东镇和小干部家人围着火塘一起吃的。芋头扣肉、韭菜炒腊肉、红米饭、油豆腐酿和着点米酒,我们给了他50元钱,他推了好久,一直追到车上,我们说大过年的,就当给他读大学的女儿压岁钱吧,最后在司机的劝说下才红着脸收了。酒足饭饱,十分钟到达了秀水村口的“过江龙”。和司机结了帐一门心思要在这个潇贺古道上的老村住上一晚。
第四,
富川福溪古村落.
有一天偶然听到一个词:潇贺古道; 而后偶然看到一幅画:一片黄灿灿的菜花地后静卧着一座沧桑的风雨桥。就是这样偶然一瞥,有了之后无数次的点击,我开始认识贺州,认识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凤溪和秀水村,青龙和回澜风雨桥……
据查,潇贺古道是秦始皇时为了统一控制岭南地区而修筑的一条通道。古道中的“潇”指的是湘江支流潇水,“贺”指的是贺州的贺江。在古时,来自中原的船只经过潇水入贺江即可进贺州。但潇水和贺江支流到了源头附近,因于浅不能行船,只好舍船步行能通达接驳的河流。为此,古代人民修筑了一条连接潇水和贺江的陆路道路。经这一通道北出接长江,经长江支流汉水可达到中原腹地,南下沿贺江乘船经西江可达粤东番禺。这样一来,中原与岭南的交流较之以往畅通无阻。
桂林到贺州的高速全线贯通,使我们到富川的路程轻松了很多。节省下来的时间正好可以去逛一下富川古明城。虽然前面的大路车水马龙,威严厚实的古城门豪不动容地矗立着。只是门洞里的石板被磨得又黑又亮,模糊了棱角,显示出一点岁月的痕迹。
穿过黑森森的门洞,新年里的古城别有一番热闹。青石板的路面铺着厚厚一层红泥,可以想象大年夜窄窄的街道如何硝烟弥漫;家家贴着大红的门联门神,窗户上也粘满了红纸条;小孩子们在迷宫般的巷子里乱窜,冷不丁甩出一个小炮后马上躲到屋角露出半个狡黠的小脸;楼上的腊肉,或是灶头蒸蒸的水汽,都让人垂涎。很遗憾不能捱到初十,因为从初十到十五是这里的上灯节,“上灯炸龙最热闹了”,小孩子们对我讲得眉飞色舞。热闹,我想我早就被感染了——久违的、浓浓的年味,那种孩提时才有的对过年的企盼,一种别样的深深的渴望。
这是中国南方的一片神奇土地。这里有无尽的山谷和溪流,这里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山腰山麓每一处小小平原上散居着各族人民,用各自的方式耕田种地,繁衍生息,过着平淡满足与世无争的日子。这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我所要遇见的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古因山川险要、林间瘴气而让皇帝们头疼不已的蛮夷之地——“溪谷之间,篁竹之中”的南岭呵护下的一群人——百越族人。
百越不是一个民族,它是多民族历经千年的融合。
都庞岭下,富水河畔的富川就是典型。在这里南下的汉人和原著的瑶人比邻而居,从敌视到和平,经过岁月的磨砺,渐渐不分彼此,连文化也得以水乳交融,形成这里独特的风俗、建筑。
去朝东的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跟司机还价的时候遇到一位朝东镇小干部(人是老的,官是小的,但别拿村官不当干部)这位瑶族干部热心、负责地帮我们押车,当免费导游。
去福溪村的水泥路是今年刚修好的,不宽但平整,两边是片片田野,远处起伏的山峦,而湛蓝的天是最纯净的背景。
车停村口,古戏台上晒太阳纳鞋底的老太太齐齐抬头向我们行个注目礼。小干部带我们直奔百柱庙,但循着菜香我们却半路拐进了“聚于斯”。这里要办喜事,大锅的菜,大碗的肉,几十桌上摆好了热腾腾的暖锅。门口的大婶喜在眉梢:“中午一起来吃饭吧!”
转出来不久就到了百柱庙,学名“濂溪庙”“灵溪庙”。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不负盛名的。76根主木柱和 它是极有特色的一座庙宇,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混血儿。它既有中原宫殿建筑重脊歇山,石檐飞瓦的雄伟,又透气防潮,有着当地干栏建筑的朴实无华。小干部抚着木柱感慨:“多好的木头,这么多年了一点没损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立在瑶寨中的庙里供奉的是一位汉人马殷。碑文记载:五代时期楚国的建立者马殷,他“尊礼中原王朝,休兵息民,因而国泰民安使湖南楚国,成为富庶殷实之地,使谢沐、冯乘、富川三县同属贺州。”他平息匪乱,安抚一方百姓,维护富川的和平繁荣,所以被敬为神灵。
在小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走街串巷,穿门楼过风雨桥,跟着老牛踏同一条石板路,或为去年雪灾冻死的古树唏嘘不已,总之从村的那一头出来,不觉近两个小时了。
青龙回澜风雨桥在另一条岔路上,属油沐乡,路程不远。本以为只有侗族有风雨桥,没想到网上一查,这两座瑶族的风雨桥竟然比程阳风雨桥还早了三百年。《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对其评论:“广西富川油沐乡下花园中的回澜、青龙两座廊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于独特的。”
我所感动的是豪山才子和瑶女盘兰之的悲欢离合。蓝天下单孔的青龙和三孔的回澜遥遥相望,双双静卧在已经干涸的河床上,固守着千百年的沧桑。
午饭是回朝东镇和小干部家人围着火塘一起吃的。芋头扣肉、韭菜炒腊肉、红米饭、油豆腐酿和着点米酒,我们给了他50元钱,他推了好久,一直追到车上,我们说大过年的,就当给他读大学的女儿压岁钱吧,最后在司机的劝说下才红着脸收了。酒足饭饱,十分钟到达了秀水村口的“过江龙”。和司机结了帐一门心思要在这个潇贺古道上的老村住上一晚。
第四,贺州市龙井古村.
广西贺州发现一处古建筑群.
考古人员不久前在位于桂粤湘三省交界的广西贺州市沙田镇龙井村发现一处迷宫似的古建筑群。专家称这一发现对研究古代本地土人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处古建筑群是一个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村落。整个村落巷道布局如迷宫;排污道沿巷子弯曲而行;户与户之间呈“之”字形排列,每隔一至两栋在东西方向设有南北向出口,与村外相通;每户民居都没有正门,只有侧门;祠堂外找不到一根柱子;每个巷口设门楼一座,门楼与门楼之间有防护墙相连,防护墙上设有枪眼。
据了解,这个村的居民全部是贺州本地人。而目前,贺州本地人只占这个地区人口的37%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最近几百年来从外地迁入的客家人等。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古代本地土人的建筑文化。
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说:“这个村落建得象迷宫,并修建了带枪眼的防护墙,是因为清朝末期社会较为动荡,本地人出于安全考虑才这么修建的。而每户都不建正门,只建侧门,是当时本地人对‘发横财’的寄托。”
据了解,贺州本地人的祖先是先秦时期最早在这里居住的瓯越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人口的迁移、融合,壮、汉、苗、瑶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积淀。专家将通过对这处古代建筑的研究,揭示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