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读书杂记(五)
58、《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德)赫伯特·比德曼著,台海出版社,38万字,四星
作者为德国国防军132师步兵,反坦克炮炮手,后拔为少尉军官,参与克里米亚战役、围困列宁格勒、库尔兰战役,小战斗不下数百,战败后在苏联战俘营滞留数年,历尽磨难。记事详尽,颇富文采,战斗细节尤传神。同炮组参战先后十余人,仅三人幸存回国,两人终身残疾,九死一生而已。作此书初衷为战友情怀,故无意探讨德军组织成败,观作者所历,二战德军老兵斗志、业务皆臻一流,其败在物质,非人力可挽也。
59、《巨浪上的舰队:1944—1945》(美)詹姆斯·D·霍恩费舍尔著,广东人民出版社,55万字,四星
约翰·托兰有太平洋战争全景式名著《日本帝国的衰亡》,此书可谓专业升级版,时间截取为1944年塞班岛战役至日本投降。塞班岛战役叙述最详,菲律宾、硫磺岛、冲绳皆一带而过,人物以斯普鲁恩斯为中心,不乏战争细节描述。写战争史最难上下兼顾,惟上,读而枯燥,重下,则失之全局,此书材料取舍得当,故有价值。
60、《顾维钧回忆录》(第一、二册),中华书局,一册31万字,二册53万字,四星半
第一册内容为作者出生(1888年)至1931年李顿调查团来华。此阶段作者无日记可参考,惟凭记忆,故叙事简畅,时有人物点评及个人家庭情况,颇可读。第二册叙述“九一八”后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顾氏出使法国,资料丰富,乃至繁琐,大量外交活动内容,虽史料价值极高,然读之甚枯燥。顾氏浸染西学,精通国际法,辩术无双,实乃近世第一流国士。惜国弱民靡,内困外忧,纵有徙薪曲突智谋,纵横绝世之才,无济于世,更难逆山河变色,晚年不得归故土,惜哉!
61、《国防军第一部:1942年德军战役》(美)罗伯特·齐蒂诺著,台海出版社,42万字,四星半
作者为美国研究德国国防军之泰斗。此书大意为1942年二战德国国防军盛极而衰,实乃秉承三百年普鲁士进攻思想,重技巧而轻物质,凭意志而疏策略,然现代战争,非恃国力不足以胜也。战役叙述不重细节。此书最具价值之处为每章节后所附参考书籍,二战研究著作庶几网罗具备,观其所列,国内引进翻译尚远远不足矣。
62、《帝国:俄罗斯五十年》(波)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著,三联书店,26万字,四星
作者为波兰著名作家,此书作于苏联解体后两年,风格介于游记与采访之间,文笔细腻,笔端带感情。记录两次造访俄国之经历,首次为1960年代,再至则为1990年解体前夕,高加索与西伯利亚着墨最多,前者民族问题复杂,后者为政治迫害流放地,波兰人皆心有戚戚也。而在苏联解体时,民族仇杀、社会混乱之相,可镜鉴后人。吾国虽以汉族为主体,然藏、维、回不乏宿怨,切不可步苏之后尘,此说虽“迂”,实乃切实之见,不可轻视。波兰屡遭瓜分,民族受尽洗劫,然斯文不坠,善文者层出不穷,可谓难得也。
63、《苏联军队的瓦解》(美)威廉·奥多姆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4万字,四星
作者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局长,业务精熟,成书于1990年代。引证丰富,议论深刻,惟行文失于枯燥,读毕不易。书中所言,苏军长期以争霸世界为目标,是以国家经济以战时体制运行,故难以为继,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改弦更张。而军队改革,涉及政权体制,非开放社会不足以钳制保守之军人,然开放如双刃剑,三军腐败,上下欺凌,人浮于事,外强中干,皆积重难返,故士气瓦解,信仰崩溃,直至国家分崩离析,军队万劫不复。此书能在国内出版,殊为不易。
64、《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五、六卷) ,军事科学院编写组,军事科学出版社,一册约25万字,三星
此书编成于2011年,全书约百二十万字,分六卷,战争与建国后内容各半。此官方修史,观点老生常谈,不值一哂,然贵在资料,皆经官方编者反复考证比较,故相对准确,建国后军队资料尤可观。
第五卷内容为朝鲜战争后至文革前。由此卷可知,现代国防体制实仰仗俄人而助,影响至今弥深。
第六卷为最后一卷,内容由文革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65、《大奥日本》(日)茂吕美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万字,三星半
大奥即德川幕府将军私邸,数千佳丽,主妇独尊,惟将军一人能出入。文笔轻快,叙述明白,大奥体制生活,后宫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亦能涉及幕府轶事、大奥兴衰。此通俗之作,消遣而读,不可以严肃学术研究而论。然观日本幕府生活史,与中国宫廷异曲同工,而日人未以此斥之“吃人”,此革命与改良流于后世之别也。
66、《一士类稿续集》徐一士著,中华书局,33万字,四星半
徐凌霄、徐一士乃民国笔记掌故大家,昔日尝读其《随笔》上百万言。徐一士独自成文者有《一士类稿》,今岁中华书局新出版此册,实为其后人爬梳旧日报刊,裒辑而成,竟为余所未见,如获至宝。徐氏兄弟虽共撰随笔,然文风略异,凌霄报人出身,行文清爽流畅,好议论,名士气更足;一士则质胜于文,重考据而近史学。而二人彼此互补,珠联璧合,其著作不同于消遣野史。民国掌故大家,不过黄秋岳、瞿兑之、徐氏兄弟数人而已,皆出身数代书香,科名累世,故耳濡目染,广交多闻,出经入史,下笔如神,虽世道丕变,惟此辈可衔接新旧,调和中西。夫吾国文化,实毛附于此世家之中,不意国变家破,皮之不存,此学则绝矣。
67、《古城返照记》(上卷)徐凌霄著,同心出版社,约40万字,四星
此书被誉为“第一部京味长篇小说”,作者作于1920年代,以报刊连载,竟80万字,然全书直至21世纪才出版。立意宏大,欲以小说形式道尽北京自清末以降风土人情、名流轶事、政坛秘闻、梨园典故,惜求全而失措,以致文体非驴非马,半为漫谈,半为掌故,已非小说之相也。作者生前并未结集出版,抑或自不满焉。然掌故精熟,腹笥赡富,身为海内名记者,议论肯綮,故以掌故笔记视此书不为无用,尤精于科举掌故。其论科举之公正,实有抑制贵族垄断之意,一为特设官卷别与庶民,三品以上官员子女单录取,明为中式概率提高,实为防止士庶之名额尽被其染指;二为考八股而不考策论,是为寒士藏书、购书不及富人,而策论事关读书多寡,不如八股精研“四书五经”即可,抑贵扬寒之用意亦在焉。后世八股”之说,余未尝闻此见地也。下册多为梨园轶事,未读。
68、《凌霄汉阁谈荟、曾胡谈荟》 徐凌霄、徐一士著,中华书局,31万字,三星半
《汉阁谭荟》为徐凌霄先生报刊杂文合集,多为白话文,内容涉及议论时事、科举、梨园之类,不如纯粹掌故可读。《曾胡谭荟》为徐氏兄弟合著,谈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以补《凌霄一士随笔》之漏。
69、《中国学文薮》(日)狩野直喜著,中华书局,30万字,四星半
作者为近代日本汉学通儒,京都学派开创者之一。此书前半谈经,后半论清代科举,学识深湛,文史兼具,举重若轻,无愧声名。
70、《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瞿宣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53万字,四星半
瞿宣颖即瞿兑之、蜕园先生。此书实为读书笔记,将古代风俗资料分类摘抄,略加按语,如服饰、建筑、交通等等。作者自云历十余年而结集,观其读书之广,治学之勤,无愧一代通儒。今日此类资料可用互联网检索,毋庸费此周折,而老辈学者循序渐进,集腋成裘,治学辛勤又非今人所及。故今人治学虽凭检索以广博,却少朴学之内功,得失相间,利弊相参,更不可凌时代而轻谩古人也。
71、《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美)裴宜理著,商务印书馆,约20万字,三星半
解析近代淮北地区民乱之由,尤其详论捻军、红枪会,是为黄河改道泛滥引起地方贫困,故民不得安而揭竿。此书若在30年前而读,观点尚新,今日则卑之无甚高论。而当年能破阶级斗争之窠臼,有辟路之功。
72、《《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新京备乘》(民国)陈迺勋、杜福堃著,南京出版社,19万字,三星半
此书凡三卷,著者为清末民初之人,长居南京,国民党至,建都于兹,故取裁当地典故,仿《日下旧闻考》体裁,作此地方小志,惟上迄明清之交,下至1930年,可谓断代城市小志。然不居南京,不谙当地地理,读此书稍有隔膜。
73、《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俄)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著,重庆出版社,46万字,三星半
国内二战苏军将领回忆录引进颇多,以士兵角度之叙述却寥寥无几,此书可补阙漏。作者1942年秋明步兵学校毕业,参加苏军,历任少尉排长、步兵团团支书、步兵师政治部副处长,最终军衔为大尉。参与勒热夫战役、白俄罗斯围歼德国中央集团军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因其在勒热夫战役中调离前线任政治军官,故得生还。书中多谈个人感受与人事纠葛,于战争描述不多,然文笔优美,读之似小说,惜史料不足矣。勒热夫战役素为战史所轻,苏军损失达150万人,凭此书虽远不能窥全豹,亦叹士兵九死一生的惨历也。
74、《民国文献丛刊:求己斋回忆录》徐永昌著,中华书局,23万字,四星
此书为徐永昌晚年在台湾口述,同乡赵正楷笔录,近代史方家沈云龙整理,连载于《传记文学》上,今大陆引进,略有篡删。内容为徐氏从军之始至中原大战结束(1900—1931年),徐氏有记日记习惯,故回忆颇确,不失为民国史料,唯笔录文白羼杂,且人物多用字号,不冠大名,沈氏注释亦吝,故不熟民国北洋史者,读之必苦。徐氏知遇于孙岳,投契于阎锡山,倚重于蒋介石,官至一级上将,可谓壮矣!其长不在冲锋陷阵,而在运筹帷幄,思虑缜密,经猷宏远,民国将领无出其右,实为近代中国第一流之军事战略家。其少失怙恃,孤苦伶仃,偶为长者垂怜,入清军,充杂役,不意数年后能考入军校,竟夺民国最高级军校——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生之魁首,洵属天才。人之成材,天赋与环境或各半,徐氏宜纯发乎天赋也。而《徐永昌日记》上千万字,为民国军事史重要文献,尚未整理,仅在台有影印版本,诚为憾事。
75、《铁棺材:二战德军U型潜艇艇长的回忆》(德)赫伯特·A·维尔纳著,重庆出版社,37万字,四星半
精彩绝伦!若非作者之回忆有若干失实之处,且翻译者对军事、地理略外行,可称五星好书!作者1941年入德国海军,1944年成为潜艇艇长,其时战局不利,毫无克敌决心,唯保命而已,有负德海军盛名。然数年转战,出生入死,竟能苟活至战后,可谓幸矣。二战德国海军人物回忆录,国内仅引进雷德尔、邓尼茨等高级将领,此书益为难得。
76、《巴巴罗萨脱轨:斯摩棱斯克交战(第一、二卷)》,(美)戴维·M·格兰茨著,台海出版社,凡140万字,四星
作者为西方研究二战苏军权威。此书叙述苏德战争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在斯摩棱斯克的战事。第一阶段德国围歼并攻克斯摩棱斯克,第二阶段苏军西方面军与预备方面军反攻,第三阶段德军古德里安部南下基辅,击退布良斯克方面军之阻拦。此两月间,苏军仅在斯摩棱斯克地区损失77万,德军损失11万,换任何一国,已无再战必要,而苏联之国力与民众韧性绝无仅有。此书引用资料详繁,尤重苏方资料,罗列大量作战命令,故非专业者读之枯燥。然作者结论不可忽视:1941年9月希特勒命古德里安南下合围基辅苏军,以致德中央集团军群攻打莫斯科时间滞后,最终功败垂成,此战后诸家研究者之定论。而作者经过大量研究,以斯摩棱斯克作战为例,言德军若不解决南翼之患而直扑莫斯科,战线拉长,苏军必击其侧翼,德军恐陷入1812年拿破仑之困境,故希特勒确保侧翼安全再直捣黄龙之策并无大谬。读毕此书,余深以作者为然。1941年希特勒并无失策,战略眼光高于德军参谋部,而莫斯科之败,实乃巴尔干战事使德军晚发动对苏战争近一个月所致,而后希特勒怨墨索里尼之轻率,盖有因焉。
77、《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美)罗伯特·M·奇诺蒂著,台海出版社,35万字,四星
此书选取现代战争之战例——二战德军在法国的胜利、在1942年的失败、诺曼底登陆后的溃败、朝鲜战争、阿以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美军“沙漠风暴”行动,以论述以坦克为主的“运动战”对后世战争之影响。其始自德军,为美军所继承。作者为西方二战德军研究翘楚,观此书,知其非守德军之一脔,胸中自有丘壑,学识皆佳。书中对印军击败东巴基斯坦一战评价颇高,印军非吴下阿蒙,中国不可轻视也。纵观书中所析战争,自“闪电战”出世,各国皆效仿,然而南橘北枳,弄巧成拙,洵属常见。故作者云:“每支军队必须根据其民族价值观、传统和文化制订自己的学说”,德军力求一战制敌,美军国力决定稳扎稳打,苏军视伤亡若等闲。至于两伊之流,术非不学,器非不精,然军队“撒谎的倾向根深蒂固”,是以社会文化亦能决定战力,可谓良鉴也!
78、《宫崎市定人物论》(日)宫崎市定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8万字,三星半
此书前半论帝王名臣,通俗普及之作,甚无可采,然后半《贾似道:末年的宰相》、《晋阳李氏:五代史的军阀资本家》、《张溥:遥控朝廷的乡绅》始见功力。书中言五代军阀亦是资本家,若获封藩镇,须行贿于中央要路者,军队与资本紧密结合,资本自地方流向中央,与军队渐渐分离,中央以财力为资本,慢慢制约地方,故地方军队开始瓦解,自行拥立甚无必要,中央所任命者权威益重,以致军阀自觉与其倚重部曲,不如依赖中央财力更加安全。极有见地!若无时代背景,“杯酒释兵权”如同儿戏。民国蒋介石统一策略亦不过如此。再有,书中言《论语》与《史记》中孔子形象不同,史载其秉权严厉,诛少正卯、倡优以立威,然《论语》有“子为政,焉用杀”,而史载未必是真,而孔子在日本,少为统治者所利用,故形象立于《论语》,反比近世中国更受尊重。至于贾似道、张溥,颇有翻案之意,前者为能吏,后者负虚名,或旁观者清也。
79、《汉学书评》杨联陞著,商务印书馆,四星半,约35万字
此书不能全部读懂,盖因作者一代汉学大师,素以渊博著称,“书评”亦为其所推重,其自言“书评之要,在于须了解一门学问之现状、行情,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而书中涉及学问门类过多,读者不能及也。然观作者治学根基,实在训诂,故常纠西方学者汉文不精之错。作者自诩“汉学看门狗”,但吐嘱文雅,尚留余地,非一味苛责,不失君子之道也。
药居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藏行杂记:从林芝到到朗县(三) (1人喜欢)
- 藏行杂记:从林芝到到朗县(二) (1人喜欢)
- 藏行杂记:从林芝到到朗县(一) (3人喜欢)
- 2024年读书杂记 (1人喜欢)
- “画饼的反攻”——《蒋中正日记》(1948-1954)读后(五)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