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喜欢过的一些书(虚构类)
1.《第欧根尼变奏曲》
挺惊喜的一本短篇集,绝大部分是推理,有几个故事有科幻或是恶搞元素,首尾两篇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蓝》是个跟“窥伺”有关的故事,带有一些网络犯罪元素,稍微有点让人想到《网内人》(我是不太喜欢《网》的,人设脱离现实了点,利用的“当代”元素又没什么新意),不过《蓝》的视角和反转要更有趣。最后一篇是日常推理类,发生在一个半小时内的“课堂作业”,“大家一起玩逻辑游戏”的故事。日常类执行得不好会显得刻意,这篇还挺自然。基本上每个故事结尾都带有点反转,有的还挺调皮,跟之前看过的长篇的画风比较不一样(例如“魔鬼党”大本营里发生的“马铃薯怪”被杀事件——马铃薯怪被斩首,而且头部成了香喷喷的土豆泥……而且这篇也一样有反转)。每个短篇都配了个交响乐章的名字,后记里作者还逐一解释了一下选取乐章的理由。总之,很好玩。
2.《渺小一生》
一个带着点“众生皆苦”意味的当代故事,四个人的20岁到50岁。“不知怎的,屈服于你看似注定的命运不再是有尊严的事情,而只显得你很懦弱。有些时候,要得到幸福的压力简直是沉重的,仿佛幸福是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获得的,任何中途的妥协都是你的错。”与裘德相比,其他三人的过去显得如此一目了然,然而一目了然跟活得容易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说这是个痛苦的故事,虽然很多难以想象的痛苦发生了,我们得以“见证另一个人在人生中缓慢滴流的悲伤,以及种种漫长的无聊,加上偶尔的成功。”A little life有着神奇的对比效果,让人惊异于渺小人类个体无限延展的忍耐力。“生命本身就是空集合公理。从零开始,以零结束。我们知道这两种状态存在,但两种经验我们都没有办法得知:即使我们无法体验,但这两者都是人生必需的一部分。”
3.《黑暗中飘香的谎言》
视角(鉴于“我”是个盲人,“视角”听上去有点不准确)挺有意思的一本。人到中年失明了的“我”为了给外孙女寻找肾源(顺便修复与女儿的关系),回乡探望母亲与正为了“日本遗孤”问题与政府打官司的哥哥。几封来信让“我”对哥哥的身份产生了怀疑。盲人探案,而且还是非常业余的“侦探”这个切入点让故事经常有种类似希区柯克的紧张感——有人不做声地在角落里看着你的一举一动呢。没有视觉确认的情况下,一切听到的信息似乎都得画个问号,由此带来的恐慌感描写得挺到位。小伏笔埋了不少,有的略明显了。
4.《呼吸》
熟悉的特德姜的天马行空题材的中短篇们——浓度关系,短篇们显得比那个中篇精彩。虽然角度不同,《呼吸》让我想到阿瑟克拉克那篇《星》,大概是那种宏大感和宿命感兼备的感觉。“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没人知道为什么,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我很高兴宇宙以这样的形式诞生,因为我的存在也要归因于此。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这个宇宙缓缓呼出的气流。在这漫长的呼气结束之前,我的思维将一直存在。”“我所思考的每一个想法,都加速了世界末日的到来。”说到宗教,《脐》倒真是个关于信仰危机的故事。科幻小说的趣味之一大概在于,我们一面在故事里投身星辰大海、把科技说成未来的语言,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回到人性问题上。
5. 《克莱因壶》
今天来看这个二三十年前的故事,其实很多转折是非常可预期的——多重梦境/多重现实的电影已经能让我们轻易分辨出那些小小的暗示将会指向什么样的后续情节了。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这本书的“抓人”程度(导言也是篇关于作者二人组的优秀科普文)。在主人公疑似迷失在“壶内还是壶外”的世界里之后,一篇口吻更加写实的第一人称“说明书”出现在“正文”之后,由主人公亲自进行“剧透”,给那个“壶外”的“现实”又再加了一层“现实”,有点打破第三面墙的感觉,主人公这个“纸片人”像被吹了口仙气,聊斋故事一样走进了这个“终极”的真实世界。(不过谁知道这个真实世界有多真呢,我选蓝的那颗。)
6.《奥斯特利茨》
“……我们在过去,在已逝去和大部分已经灰飞烟灭的事物中也有约定,我们必须在那里,在遥远的时间的另一头,去搜寻与我们有关联的一些人和地……”突然某天被赋予奥斯特利茨这一既新又旧的名字的一名男子,从威尔士到捷克再到法国的某种带有朝圣感的、略带神经质的寻根之旅——不仅是他像旧照片般记忆模糊掉了的父母,还有群像里的那些犹太人。虽然并非都是全程转述型的写法,这本有点让我想起《烛烬》,大概是那种克制感的关系(我好像很容易被这种风格吸引)。因为不分章节,所以文字格外有流淌感,像奥斯特利茨不停的行走。途中有夜间动物园里凝神审视的动物目光、雪片似的夜蛾,和重拾的记忆。寻找未必有结果,有些思考大概会永远继续下去,真相大概总在别处,远离所有一切,“尚未被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