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通史写作的若干思考
一、对于“中国”概念的反思
民族国家:“中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文明国家: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普世的文明追求
天下国家:国家是明确的政治实体,天下是无边界的开放体系
二、晚清民国以来的“国史”写作
古代的通史写作:以《史记》为例
中国通史:从教科书到修国史
章太炎:六经皆史 孔子为一良史 以史书建构民族国家认同
梁启超:新史学
钱穆:
考古学:近代考古学的目标就是修国史(苏秉琦)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及其质疑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及其苏俄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中国通史的写作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原始社会质疑:母系社会基于西方的形质论传统
奴隶社会质疑:中国古代不存在西方式的奴隶社会
封建质疑:封建概念的歧义及其反思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四、中国历史之分期问题
分期标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转变 中国文化自身的内在发展
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是否适用于中国:用具与礼器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说
上古、中古、近世、近代等概念辨析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史研究及其问题
生产资料:土地
劳动力:依附人口
生产关系:租佃关系
秦晖的反思
六、从政治经济学到政治文化史
政治经济学:政治作为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政治文化史:士大夫精英史观与文化认同 陈寅恪、钱穆、余英时、陈苏镇
政治集团概念的使用及其反思
七、社会概念及其反思
什么是社会,中国是否曾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不是历史本身?
从阶级斗争说到社会阶层观
秦晖:中国历史上的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
八、文化史与文明史
文化与社会机体的关系
文化、学术、思想、宗教和艺术如何书写?
文化的视角:士大夫与民间、精英与乡土、雅与俗、精英与普遍、唯物与唯心、先进与落后
九、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疆域问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谭其骧:以清代全盛时期的疆域为标准
对中原王朝中心论和统一帝国中心论的质疑
夷夏东西说与上古民族关系 古史神话传说与上古族群
渗透王朝与征服王朝
内亚史传统
帝国史传统:中原帝国对周边的扩张和经营
后唐帝国时代的多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大理西辽黑汗)
蒙古的统一与世界扩张
明代与蒙古的对峙
清代统一帝国的建立、经营、成功与崩溃
明清帝国的内亚性:
普世性的君权: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
多语种文献的“合璧”
宗教政策与民族关系
十、中国历史的地理空间
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地理研究对于历史写作:交通线、政治势力、战争
十一、史料与图像
如何徵引史料:大段原文摘录,务必保留文献原貌
如何介绍研究成果:头等重要的经典著作摘录提要,次等注意摘引原文
如何利用图像
如何利用文物考古成果
2019年12月29日草成
-
国际土豆公司CE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08 2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