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其人。

我对郁达夫可谓一读倾心。
虽然他与鲁迅矛盾郭沫若齐名,但风评却差于这几位。若论才情,郁达夫并不逊于后两人,论风流,几人也是旗鼓相当,为何独独郁饱受诟病呢?思来想去,无非就是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家代表,对自我彰显更为淋漓尽致。再就是大多人并未细读其作品,就被坊间流传的诸如露阴成癖作品中有大量直白的性描写等带节奏(其实沉沦、迷羊、茫茫夜、秋柳里虽多有心理描写,但都发乎情止乎礼,极其隐忍克制。)
剖析他的文章,也多以《沉沦》为主,以流连欢场酗酒纵情为噱头,明明就是虚构人物,却总是强行带入郁达夫本人。就连拍他的传记,也以此大作文章。加之现实生活中性格复杂,情路坎坷,一面放不下发妻孙荃一面又疯狂追求王映霞,更夸大了自身的某种戏剧性。
试过多次,倘若和人提及郁达夫,对方总是有一种“此人不好说”的闪烁其词感。
作为一枚悉数阅尽郁达夫所有作品的半吊子书迷,可能会因其才华而戴上数层滤镜,甚至刻意抹杀掉某些人性之弱,更多则是因其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自卑、焦灼、窘迫、苦闷等情绪,会想当然的觉得自己和文豪也曾如此相似,恍惚间便拉近了彼此距离。更欣赏他敢说敢言的真性情,一直活的特别真实,坦坦荡荡直面内心那个小人,对自己身上自卑懦弱等性格,亦毫不避讳的在文中多次剖析,在我们这个奉曲不奉直的文化里,大多名士都是既粉饰自己,也粉饰太平,郁达夫却有把自己剥光了示众的勇气,实难可贵。
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留日归来看到国内政治腐败黑暗,早期郁达夫有一句自创的英语名言:I'm a writer, not a fighter!(我是作家不是战士),自嘲自己在中国的地位和佐藤春夫在日本的地位差不多,日本人能了解佐藤的清洁高傲,中国人却不能了解他,才在《零余者》里发出这种感叹:“并非病酒,不是悲秋,我的瘦,是杜甫之瘦,儒冠之害呀”。
《沉沦》男主角自杀前言之凿凿的质问: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北国的微音》里感概:“人类社会都是庸人自扰,什么国富兵强,什么和平共荣,都是一班野兽,于饱食之余,在暖梦里织出来的回文锦字。”他也给向他求助的文学少年写信(这位少年便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沈从文),初读言辞极尽尖酸讽刺之能事:“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既使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年六年,难道你拿到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么?现在不要说中国全国,就是在北京的一区里头,你且去站在十字街头,看见穿长袍黑马褂或哔叽旧洋服的人,你且试对他们行一个礼,问他们一个人要一个名片来看看,我恐怕你不上半天,就可以积起一大堆的什么学士,什么博士来,你若再行一个礼,问一问他们职业,我恐怕他们都要红红脸说,兄弟是在这里找事情的。他们是什么?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然后劝沈从文弃文从贼,说一旦入狱,反而免于饿殍,实乃话丑理凿。
谈及对杭州人的印象,他毫不客气:“杭州人外强中干,喜撑场面,小事机警,大事糊涂。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只解欢愉,不知振作。”一点不顾及自己作为一个杭州女婿的身份。
说起不懂自然之美的假学者,更是极尽鄙夷:“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你若约他上中央公园去喝一碗茶,或上西山去行半日乐,他就说这是浪漫的行径,不是学者所应有的态度。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
称周勤豪的上海艺术大学为野鸡大学 ,说起故宫竟言之观了半日假古董。不让王映霞与同侪夫人来往,说对方太粗糙。
除敢说敢言外,也是一位实诚向善有趣之人:在他经济窘迫之际,走投无路的文学青年向他求助,他让对方前来盗取他心爱的几本书去换钱,害怕自己到时反抗,睡前先饮醉。因为欢场小姐送别时真真切切为他哭了一场,便挤出烟钱接济对方。为节约不忍坐黄包车,遇一顺路的师傅免收车钱,便付出平常数倍谢之。 在富阳江边小餐馆,一位妇人嘱托他多食少哭,当场洒下热泪,取钱感谢妇人。
每篇日记末都会写上“明日当更努力”,开篇都是“打麻将又输了”,都在感概没钱发誓要戒烟戒酒戒买书,然后照样去买德文书,喝茶,吃饭,打牌,追王女士。
未遇王映霞之前,看他至友人信里说起孙荃和孩子,如此剖析自己“我爱她的心情和爱你们的心情一样,究竟算不算作恋爱姑且不提。总之我想念她们的情绪,只有同明月之夜在白雪晶莹的地上,当一只孤雁飞过时落下的影子那么浓厚。”
遇见王映霞,他成了一个狂热的王氏信徒,如果把郁达夫日常小说和写给王映霞的文字做比对,一件是素坯,一件是上釉的烧成品,立在那里,前者呆呆的美着,后者则疯狂的燃烧着。
于是就有了这些文字:“遇见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筌君来信,嘱我谨慎为人,殊不知我又在为王女士颠倒。”
“这一种等她来的心思,大约只有热心的宗教狂者,盼望基督再临的那一种热望,可以略比得上。"
“我一想起明天的密会,心里就发起抖来。”
“王映霞女士为我斟酒敬茶,我今晚真是快乐极了!”
“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而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我的爱你,总算是切而且挚了。我几次对你说,我从没有这样的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可以牺牲一切的,是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已身不可的。 ”
“今日抱着映霞,亲了许多的嘴…”“
“今日又亲了一个长长的嘴…”
“相思已苦,更愁予,身世萧条。却喜君心坚洁,情深处,够我魂销。”
但这场爱恋却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两人渐生罅隙。在各色人物戴笠和许绍棣纷纷搅入后,两人恋情以协议离婚而终止。
再看郁达夫历时10年写给王映霞的书信,称谓从王女士到映霞君到映霞到亲爱的霞到王铁儒先生。从炙热粘腻的数千字到“无事可告一切均安”,从一日三封信到每日一封到“以后当不天天写信”。从信誓旦旦的“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到“此身已分炎荒老,远道多愁驿递迟。万死干君唯一语,为侬清白抚诸儿。”徒留一声嗟叹。
除真性情外,郁达夫的才情也是有口皆碑,高中四年便读了1000多本中外名史,精通英、德、法、日多国语言,诗歌比之散文和小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郭沫若曾在《再论郁达夫》一文里把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牡”称为新文坛三绝。
较之才情,民族气节也是郁达夫身上突出的品质:日本侵华时,他立场坚定,说,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时值和王映霞婚姻破裂之际,他说国难当前,个人小事只有暂且搁起。曾在日记中立志:一身尽瘁,为国而已,倘为国死,予之愿也。抗战期间在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时,他赴台儿庄及东战场采访,出入战火中,毫无惧色。虽嗜酒成性,但在苏门答腊时,他怕贪杯误事,曾长期戒酒,严于律己。
“郁达夫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品质”。大概是对达夫先生最好的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