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真的是″篡唐″吗?》一一陈再明一一2019、12、30
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她有没有″篡唐″?她曾改国号为″周″而称帝,应该说是明明白白的“篡唐″。但是,最终她又把皇位让给李姓的儿子,使唐朝能够绵延下去。所以,从严格上来说,武则天沒有使唐朝变天,唐朝还是回到李家手里。武则天这样做又是为什么?
武则天(624一705),本名武照,贞观十一年(637),她13岁时入宫为才人,改名为武媚。她在宫內努力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历代各朝的历史,并且练得一手好字、又会作诗。当时她有一首诗《如意娘》,最能代表她的生活写照: 看朱成碧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此来常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武媚和太子李治邂逅,这件事改变了武媚的人生,也燃起她对未耒的希望。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武媚等宫女被遣送感业寺当尼姑。后来唐高宗李治把她带进宫来,入宫为宸妃。永徽六年(665),武媚被立为皇后。她为高宗生下四男一女。最小的女儿太平公主出生后,武则天便走上大肆干政的路。
高宗皇帝泰山封禅回来后,就让武媚发号施令。她喑地里培养了一批″北门学士″,使朝庭大臣反而成了有名无权的角色。她为了收搅人心,颁布了12项政治改革,其中有一条"言者无罪″,确实做到″百家争呜″。当高宗和她姊姊韩国夫人,以及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起异心时,武则天便毒死了她的姊姊和她的外甥女,表现了女人心毒的一面。 太子-李弘不满母亲的作为,母子间闹得很不愉快,终于李弘又被她毒死了。李弘的弟弟李贤便被立为太子,但不久武则天又将李贤以叛乱的罪名治罪,李贤的弟弟李显遂被立为太子。武则夭把女儿太平公主下嫁给薛绍后,高宗旧病复发,一命呜呼。李显登基,就是中宗。 李显做皇帝后,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遭到北门学士裴炎的反对。武则天就把他换掉,由李显的弟弚李旦继任。李显被废后称为庐陵王,流放到房州、均州。
这一年,南方传耒叛乱的消息,带头的是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勣本姓徐),标举选立庐陵王的口号。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揭发武媚的罪状和野心。裴炎劝说武则天还政给皇帝,却被斩首示众。四个月后,乱事平定,徐敬业被抓回京师接受死刑。从这时起,武则天认为惟有用特务、告密和酷吏才能压制所有的反抗。于是安置"意见箱"供人随意提供意见,成为名副其实的″告密箱″。这种告密制度,自然会产生像周兴、索元礼、来俊臣等这样的酷吏,被武则天利用了十多年。 武则天随着威权的与日俱增,一方面培植武姓后辈转移李姓政权,一方面决定斩草除根杀尽李姓宗室。垂拱四年(688),高祖的儿子李元嘉和李冲计划起兵,但终归被密告,统统伏尸在酷吏周兴手上,被牵连到的太平公主驸马薛绍,也因而丧命。此外,李姓宗室也都遭到池鱼之殃。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在天命所归、众望沸腾的情况下,同意李旦上表逊位,接受文武百官的请求,决定改国号为″周″,同时自立为帝。大家尊称她为″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可是,皇位的继承人选,却引起了武承嗣和李旦之间的明争暗斗。武承嗣便与酷吏来俊臣结成一伙,诬赖李旦造反。李旦在武则天的同情下,免遭非命。 长寿元年(692),狄仁杰等五大臣,被来俊臣告发图谋造反,狄仁杰被贬。后来来俊臣又诬告太平公主、庐陵王谋反,但被反告为收受贿赂,来俊臣成为阶下囚,狄仁杰又被召回重用。 . 武则天一直为立太子的事而烦恼,狄仁杰被询以此事,则答以:″皇上內有贤子,外有贤侄,该立何人,皇上自定″。长安五年(705),武则天后宫宠幸的张易之兄弟,横行朝野被狄仁杰砍头以后,张柬之也帶领宫廷卫队迎请太子,和狄仁杰共同要求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武则天正在迎仙宫养病,只有宣布放弃皇位。太子即位,恹复名号中宗,武则天成为大唐太后,中宗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
中宗登基以后,象征大周的一切都被一一撤除,百官官名,国家旗帜,甚至改过的文字也都恢复以前的样子。这位叱咤风云二十三年的女皇帝,在中宗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开人间。 武则天的一生,就是在矛盾斗争中打开出路。她泯灭人性地毒毙长子李弘、追杀次子李贤、逼走三子李显、咸吓四子李旦。这些作风对她而言,就像当年不得已打倒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上宫仪的情形一样,只是保护自己的权宜之计。武则天最被人非议的是,她得权不以其道、杀人心狠手辣以及荒淫的私生话。但是平心而论,她所受到的批评确实超过她所应该接受的赞许。
在武则天从政的一生中,"为政以其道″却弥补了不少过失。她最重视的就是官吏人才的选用,除了一批恶名昭彰的酷吏外,她的大臣大多是忠直有识之士,狄仁杰、张柬之、李昭德、魏元忠只不过是较著名的,他们为着大唐、为着百姓而对抗恶势力。纵有酷吏乱政,但大周政权却没有因此而动荡,社会也沒有因此而混乱。这足以表现出武则天的宽宏大度、知人善任的良好政治风范。甚至称誉中外的唐玄宗“开元之治″,也是拜武则天培育的人才之赐呢! 武则天一向重视真才实学,反对考试作弊,这种态度促使她发明“糊名制″。以往科举,因为试卷皆标有考生姓名,因此常有请托、贿赂的情形。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武则天采取试卷糊名方式,一方面可减少流弊,一方面准确测出真才实学,此乃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改进。除了科举之外,武则天为了开放仕途,便设置"试用官″、″员外官″和″自荐官″三种途径。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的确有效果,凡是贫穷者、不滿现实者,皆可借此表现自己,一展长才,减少无谓的反叛与动乱。武则天驭人有术,在她掌政五十年间,″以君子来治世、以小人做耳目″,做到″大臣不敢逾权过分、酷吏不敢悖乱国威“。
宋朝人修的《新唐书》骂武则天骂得很厉害。但是,在大骂之后也还是不能不说一句公道话:″僭于上而治于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僭不僭上不干我们的事,″治于下″三个字却是武则天的定评。评论武则天应该要从″治于下″这一点出发,从她当时对百姓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出发,从她对生产的作用是推进还是阻碍出发。 (本文笔者,是中华书局版《古今人物逍遥游》的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