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姐”被离婚 | 婚姻如何避免最坏的结局?


《婚姻故事》里,
“寡姐”为了报复丈夫出轨,
与撩妹高手车震,
嘴里却喊着:“你只能把手指放进来!”

《被光抓走的人》里,
谭卓精神恋于黄觉,
黄渤知道后,
报复式地在酒店开好房间,
欣喜又担心地等着女同事,
可最终还是在各种踌躇中,
选择离开。

“寡姐”后来在剧中把婚离了,
是通过律师,
双方撕得血淋淋的,
痛不欲生。
都说中国式离婚是“扒一层皮”,
国外又何尝不是?
一旦找了律师,
是很难平和分手的。


律师收了钱,
就要帮你争取到最大利益,
于是不可避免地就要去寻找对方“罪证”。
原来可以容忍的小瑕疵,
一下子被无限放大。
这种泥沼般的撕逼大战,
对双方和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有两幕特别令人震撼,
第一幕是二人即将离婚前在房子里相互咆哮,
之后都流下了泪水,
从未意识到如此痛恨对方。

第二幕是“寡姐”在离婚后,
看见前夫的鞋带松了,
反而很平和地蹲下,
替他系好。
这两幕太令人唏嘘了,
为什么人在婚姻之内,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痛恨,
各种指责对方。
而一旦解除了婚约,
反倒卸下了包袱,
看见会觉得像亲人一样,
变得非常自然。
难道,
错的不是婚姻中的人,
而是婚姻这个“枷锁”本身?
要想解决婚姻里的种种鸡毛,
只有一种办法,
那就是像亚历山大那样,
用剑斩开“戈尔迪乌姆之结”,
才能获得重生?

亦或,
像《被光抓走的人》里的黄觉一样,
与妻子没了感情,
干脆双双进入“自由开放沙龙”,
其实就是变向的换妻俱乐部?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
那么,
到底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变得越来越坏的结局?
《82年生的金智英》被誉为2019年度韩国神作,
金智英一直努力去做父母期待的“好女儿”,
职场上温顺隐忍的“好女人”,
以家庭为重的“好妻子”。
可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如意,
连她的丈夫也说,
“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可是,
有谁能了解“全职母亲”金智英每天都经历了什么,
有谁能听得见她心里的呐喊?

影片的最后,
丈夫醒悟了,
泪流满面,
“不是你出现了心理问题,而是我!不是你该去看心理医生,而是我!”

虽然这个醒悟来得晚了些,
还算抓住了最后能够挽回的尾巴。
但是,
真实生活中有多少男人能做到“醒悟”呢?
发生在这部电影之外的事情,
更令人震撼。
该同名小说2017年出版,
被称为韩国社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仅两个月就刷新了韩国年度电子书的最高售出记录,
创造了实体书百万销量的奇迹。

随之引发的还有大范围的争论,
媒体是这样形容的:
仅仅一本书,就把韩国年轻人撕裂了。
在如今仍是父权社会的韩国,
很多男性将此书定义为“女性主义”,
铺天盖地的恶意评价席卷各大网站。
更不幸的是,
只要有韩国女星在网络上公开表达对此书的喜爱,
却立刻遭来绝大多数男粉丝的强烈谴责与脱粉。


一时间,
网上展开了沸沸扬扬而漫长的探讨。
很多人都认为,
不应该把它拍成电影,
但还是拍了,
导演金度英是女性,
而且让曾出演《釜山行》的孔刘、郑裕美再度携手合作,
算是顶住了压力。
女性需要学会觉醒和被社会认同,
开始成为近年来韩国电影的一股清流。
回过头来看《婚姻故事》,
同样也是女性觉醒问题。
“寡姐”在车震时喊着“听我的!用手指!”
并不是想对挽回婚姻那有那么一丝留恋,
而是要从这时开始真正以我为主,
听自己的。

她离婚后主动蹲下替前夫系鞋带,
也只是看见了,
顺手帮忙而已,
并不是“我要讨好于你”。

因此,
她对这段婚姻选择结束,
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她真的找到了自我,
开始正视并追寻自己拥有和希望达到的价值与意义。
离婚案里无胜者,
有的只是受害人。
韩国是父权社会,
美国就不是了么?
矛盾一直存在的,
只是看你如何对待它们。
“寡姐”家在LA,
丈夫在纽约,
典型的两地分居。
“寡姐”选择了跟从,
只在偶尔的周末才会回来。
还有,
让“寡姐”一直忍让的,
是事业上的从属。
丈夫是戏剧导演,
她是演员,
贡献越来越大,
但戏份越来越少。

而且,
她发现丈夫和另一个女同事不对劲,
后来果然被坐实了出轨。


这一个又一个的分开的“种子”,
其实已经在不同时刻埋下了。
而这一切,
只是为了让最后的分崩离析变得不那么难堪而已。
而最后的离婚撕逼大战,
还是变得非常“难堪”,
似乎一遍又一遍地拷问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
离婚前后有两幕不易察觉的镜头,
已经很反讽地给出了答案。
一幕是丈夫确实有才,
曾得到过65万美金的麦克阿瑟天才奖,
为此也很自得,
看上去轻描淡写地告诉妻子,
其实心里无比骄傲,
潜台词是:“看,跟着我,你才有价值!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
而他,
甚至连自己妻子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


另一幕是“寡姐”离婚后,
没过多长时间,
就获得了代表业界最高水平的艾美奖提名,
而且不再是以前的演员身份,
而是导演。
这时的前夫,
辞掉了百老汇导演工作,
回到加州来当教授,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他嘴上说“恭喜”,
内心却是非常震惊的。

原来,
妻子真的不依赖于他。
没有他,
她发展得更好。
遇上她,
是应该珍惜的幸运,
而不是多了一个生活保姆和情感累赘。
只不过,
相较于《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丈夫,
他的醒悟晚了一些,
“寡姐”已经有新男友,
结束了因他而寡的单身状态了。
如果时光能回溯,
相信丈夫一定会明白之前始终不理解“寡姐”说的一点,
“我是你的妻子,你应该为我的幸福着想。”

而那时的他总是不以为然,
没等她说完就回应,
“得了吧,你以前很开心,只是现在改口说自己之前不快乐!”

而时间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
他后来在儿子房间读着妻子写好的内心独白时,
潸然泪下。
“查理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不像我,
有时会不知道。
我对他一见钟情,
我永远不会停止爱他,
即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这时候,
距离他在离婚前夕与妻子争执时吼出那句:“每天醒来,我都希望你死了!”
时间隔得并不长,
而其中的感触和体会,
却相去甚远。


作为一个中国人,
从小到大,
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
婚姻里,
总有人要做出牺牲。
那么,
到底是谁牺牲?
为什么一定要牺牲一个成就另一人?
牺牲就一定带来婚姻完美么?
换句话说,
为什么要纠结于“牺牲”这个词,
而不是相互成就?
如果不能成就,
那就不要迁就,
就像“寡姐”那样,
离开,
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这一点,
中国和韩国很像。
女性,
在婚姻中不能总是成为那个作出主动牺牲的人。
同样的,
男性也一样。
《被光抓走的人》最后,
黄渤和谭卓没有离,
守住身体的忠诚,
让他们最终有底气在厨房各自说了那句,“我和Ta没得事。”

而导致“寡姐”愤然离去,
让她耿耿于怀的最后稻草,
还是丈夫的出轨。
婚姻里的种种鸡毛,
确实很容易疲倦,
但有些底线是一定不能触碰的。
真把婚离了,
回过头来看。
种种鸡毛都是理由,
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底线。
婚姻到底是什么?
它作为一个属性,
应该怎样“限制”我们的生活?
其实,
婚姻一定是趋于乏味的,
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属性。

如果在日常中不把它等同于“枷锁”,
仍然注重自我实现,
而且更多地换位思考,
达到共同实现,
或许会好很多。
婚姻的本质,
不是束缚和献祭,
而是构建一个家。

家是什么?
是相互尊重和珍惜,
令各自放松自如,
也是需要共同经营的地方。
因此,
判断婚姻是不是还要存续的标准,
其实并不复杂。
能尊重和珍惜么?
自如么?
还有必要共同经营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就不成为一个家,
也不存在再继续苦守的意义。
而如果你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也请警惕。
婚姻里,
别作恶,
因为都需要还。
婚姻里,
也别鼓吹“牺牲至上”让别人奉献,
还视而不见,
那是莫大的自私。
多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开,
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与正视,
你的成就不只是你的,
也是Ta的。
这才是你能否取得“成就”的定义,
也是婚姻避免最坏结局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