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手艺你了解多少?

做 秤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但凡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熟悉这句歌词。小小的杆秤竟然被赋予国之重典,不得不说杆秤的担当是何其重要。
杆秤大家都不陌生,小到几两几钱,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斤,一根小小的木杆,几个圆秤砣,就可以精准地计量出各种物品的重量,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杆秤的此起彼伏间达成,良心与公平顷刻间定格在秤星之间。
做秤是“百工之首”, 在过去一度是“金饭碗”。而最近我看见的两位做秤人却都已五六十岁,令人唏嘘的是他们都没有了徒弟,难道这种我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吗?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传说是范蠡所制,根据杠杆原理,借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天象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又添加“福禄寿”三星,重定16两为一斤,并暗喻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做秤如做人,秤物如秤良心”却始终是做秤人信守的底线。



制作木杆秤是一门精细手艺,包括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打眼、磨光、校秤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必须小心谨慎,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
弹线定星位是做杆秤的关键程序。打磨好的秤杆上先用墨线画一条直线,找一高处悬挂着,然后拿起一个法码放进秤盘,在一头用秤砣来回移动,定好精准的刻度位置,就用小刀小心地在上面做上一个细细的标记。法码一级一级地增加,刻度也在小刀下一点一点地增多。刻度定准后,用一个手工的钻孔具,一个小孔一个小孔地钻好,再将细铜丝插入秤孔,剪断、锉平,用锤子敲实。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做秤既是木工活,还要懂数学和物理,一杆称重15公斤的秤,要钻300个星眼。而做好的一杆秤,因大小卖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


随着电子秤、弹簧秤、案秤、托盘天平的相继问世,用杆秤的人群越来越少。而我却对杆秤有着更深的情绪,老家是萝卜之乡,小时候常常随着父亲推着满满一板车的萝卜进城去卖。买卖中,买家看到秤平了些,忙叫嚷着加点加点,父亲倒也大方,马上换个大点的萝卜,秤一下就翘起来了“您看,秤高高的,不吃亏了吧”朗朗笑声里,买卖双方各得其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动作也显得格外痛快。看似简单的买卖,却更像人情世故的豁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