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读书笔记
2019年的我读完了26本/部书,另有2部在读。我将今年的阅读体验与你分享,若能给同样爱读书的你一些启发,我将非常感恩。
今年的书籍分类是:【神奇知识】【历史】【哲学/思辨】【人物/故事】【政治/社会】【文学/小说/生活】【心理/实用】【经典重读】【在读中……】
我的2019 top 推荐(不分先后):《夜航船》《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 集异璧之大成》《战国歧途》《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当呼吸化作空气》《被讨厌的勇气》《活出生命的意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漫长的告别》。
【神奇知识】
作者:【明/清】张岱
我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呢?刷知乎时看到一个问题 “你见过美得不可方物的别称或雅称是什么”,有个回答是: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著百科类图书《夜航船》。看过书后,便知风有四时风、花信风、石尤风,纸鸢因之以起;春有端月、元日、贺正,金吾不禁,桃符屠苏。全书都是精华,而我最爱的章节,是「伦类部·父子篇」。内容太丰富,直接上图。 (省略图) 从此以后,寝室内部的父子之争,就没有落过下风。 比如,舍友高数及格时,我会骄傲地夸:“第一眼见你,便知是天上麒麟儿。” 再比如,相约黄焖鸡的时候,会说:“你我乔梓之情,区区十九块五毛六,不足挂齿。” 想当年,“我是你爸爸”这种话,真没文化。 To Knowledge. 作者:周师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681477/answer/73437831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哇,读了这本书,连“我是你爸爸”都说得清新脱俗。想我高中时班上的男生,三人行必有六对父子,全班都是爹。那时候若有人读了这本书,必能爹得别开生面自成一格。
当然,读书不是为了占人便宜或者掉掉书袋的。这本《夜航船》是古代文化段子的大集合,特别适合无事的夜晚读上几页,最好再围着小火炉,吃点下酒菜。
这本书里的知识着实无用。比如我现在会辨别凤凰了,可与屠龙之术齐名,你尽管嘲笑我这一点用处都没有,连装都装得毫无诚意。
但世上有这样一些人:我们将琐碎的时间用在了“无用”的知识上面,于是我们了解花鸟的雅称,懂得典故的来处,看星星时知道哪颗是“玉衡”哪颗又是“开阳”,记得伏羲的琴和梁鸿的琴各叫什么名字,知道曾经有一个和我同名的姑娘解开一首白水诗,于是解了管仲的忧愁。这个世界上出现过,也存在着那么多那么多美好而有趣的事情,怎么舍得错过呢。
合上书的我们在真实的人生中忙碌。若有一天,我们在夜航的旅船上相遇,可畅谈一夜,话题如星斗般璀璨。
此为《夜航船》。
作者:【美】侯世达 译者:严勇 / 刘皓明 /【美】莫大伟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被称作“神书”,因为它奇妙的构思,精巧的行文结构,和强大的跨学科连结。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巴赫的音乐,看似不搭界的三个领域被串联起来,并以此衍生出对数理逻辑、计算理论、人工智能、语言学、生物学、音乐、绘画等话题的讨论。
对于有相关理论和科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有些部分可以跳读。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因为我十分欣赏这种驾驭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和跨领域迁移知识的思维方式。这是我理想中的知识架构应该有的样子。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完全应该大胆地运用在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里(例如,从巴赫的无限升高的卡农跳转到递归算法)。
我特意注明了译者。本书的原作语言是英文。由于原作包含了非常多的英语言文字游戏,所以在翻译时既要保留文字游戏的实际意义,同时又要将原文移译成自洽的汉语言文字游戏。因此,本书有多处翻译在字面意思上完全不对应,却传递出原文的思想。在阅读时,你会不止一次地深深怀疑这怎么能是一本英文书呢。非常非常钦佩并感谢译者。
3. 《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
作者:【荷】Frans de Waal (明年起荷兰的缩写是不是就该变了?)
所谓大开眼界的一本书,不过如斯。我喜欢这位作者的态度:人类是很聪明,但也自以为是,不要高估了自己,更不要低估了其他动物。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如果我们听得懂动物的语言,它们可能就是这样控诉我们的,“愚蠢的人类!”
推荐所有喜欢动物的朋友,想要理解你家喵星人和汪星人的朋友,想知道人类在理解动物这件事情上做过多少错事的朋友,都来读读这本书吧。
【历史】
作者:【西汉】刘向 (编订)
我发现现在很多的影视剧里都会有个人语重心长地说一句“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初听不错哦,第二次听还行吧,第三次听……嗯,编剧朋友们,《战国策》里除了这句话还有很多耀眼的句子和有趣的故事,不考虑用一下吗?
我个人觉得读《战国策》不必为了从中学多少东西。想解闷的话就当读了几个故事,想动动脑子就仔细品品策士们的纵横捭阖。
说“读过”这本书其实挺虚的,因为读了也不是全记得住;记得住的也没处用;有处用的也不会用;会用的可能也不敢用……但这本书里也不全是阴谋和机变啊。《赵策》里赵武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叔父公子成极力反对,赵武灵王劝说叔父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 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
“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这些话就算放到现在,也可谓醒世箴言吧。
2. 《战国歧途》
作者:刘勃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作者的文笔极好,有一种气沉丹田娓娓道来又不拖泥带水的分寸感,而且妥善地划分开了史料和个人感想,读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有一种“啊说得好有道理,不做笔记我简直亏了一个亿”的感觉。君权,贵族基础,地缘政治,战略,士人阶级,等等等等,都融会贯通在作者的分析里。这种四通八达的自如感让我想起了《枪炮、病菌与钢铁》。
说两个我不翻笔记还记忆犹新的点吧:
- 秦国的思路是远交近攻。这是兼并统一的思路,先把邻近国家吃掉,再慢慢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齐国的思路其实是远攻近交。这是完全相反的思路,实质上是争霸的思路,保障同盟(往往也是周边国家)的安全,我不打,也不让远处的国家打。所以秦、齐两国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背道而驰的。秦国要统一,齐国只想和秦国分头为王。
- 很多人批评白起,说他过分残暴,会激起其他六国的反抗心理,延缓了秦国的统一进程。这是秉承了孟子的观点,认为统一天下靠的是民心向背。其实维持统一才需要民心,而缔造统一,不妨全凭武力。
全书高能,强推。
作者:万绳楠
这本是我的扫盲书。原本对魏晋南北朝史不了解,尤其是八王之乱之后,除了一些名人典故我基本就啥都不知道了。陈先生的观点和论述给我一种大刀阔斧地劈开再抽丝剥茧地丰富肌理的感觉,让我在这团波云诡谲的时代迷雾中看到了一些清晰的脉络。我相信,单一的历史事件和表面现象往往都是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一本好的历史书一定会涵盖这方方面面的讨论。
多说一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想起以前读黄仁宇。仔细想想我觉得二位先生的论证思路是不一样的。黄仁宇先假设历史的必然性,然后用充分的史料去论证这种必然性。陈寅恪则是会先收集整理所有相关的史料,再从中分析剥离出其独到的见解。
【哲学/思辨】
作者:【法】卢梭
这本书快读完的时候我正巧在佛罗伦萨。走累了坐在咖啡馆里读着这本书,我突然觉得它恰好与这座文艺复兴发源的城市搭配了起来。
关注人,关注社会结构中每个层面的人,思考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进化过程中我们拥有和失去的东西。“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不知是原作的风格限制还是翻译的问题,书中有些段落显得过于啰嗦,需要用心甄别和总结作者的本意。这本书的实际部分只有约六成,开头是殷勤的问候,后面是大幅的注解。注解对理解本书的影响不大,可不必跳读。
2. 《沉思录》
作者:【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这本书是去年读了《罗马人的故事》之后就一心想读的书。全篇皆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自我对话和鞭策,发乎内心,语言质朴,非常适合在碎片时间和睡前阅读。
奥勒留所在的年代是不安生的,战乱频仍,灾难不断,整个国家内忧外患,经济和政治上的颓势都无可避免。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军营度过,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风烛残年。大概正因如此,奥勒留才能深入灵魂,拷问自己,写出富有哲学思考意义的《沉思录》吧。
【人物/故事】
作者:【美】保罗·卡拉尼什
这本书的作者,在他终于拿到了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和数百万的科研经费,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同时也拿到了第四期肺癌的诊断书。2013年确诊罹患肺癌,2015年去世,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既是医生,也是患者。
这本书写得平和而真实。平和在作者静静地描述患病前后的生活;真实在他传达了所有我们能够想象的和不能想象的一个将死之人应该有的感情:恐惧、无奈、脆弱、消沉、不舍,直至平静而勇敢地接受自己的死亡。
读这本书时可以真切地体会出一个生命渐渐消逝的过程。尤其是到后面,作者的病情急剧恶化,整本书不得不急促地结束。最后的20%是他的妻子完成的。在作者去世的那天早上,家人和朋友围在他的病床边,他说自己“准备好了”,于是注射好吗啡,撤除所有的辅助仪器,作者安详地选择并走向自己的死亡。
我们的文化好像总是在避讳谈论死亡,但这难道不应该是人生的必修课吗?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教我们学会谈论、理解和接受死亡。
2.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奥】维克多·弗兰克
很多人会把这本书划归到【心理/实用】的范畴。我踌躇了很久,最终还是把它划归到了【人物/故事】类下。我觉得本书所提出的“意义疗法”是建筑在前半部分作者亲身经历的集中营的故事之上的;而引导人理解并找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层面,也是哲学层面的命题。
就像书名所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是要靠每个人活出来的。作者提到的活出意义的三个途径是:做有意义的工作, 体认价值(如关爱他人),和培养面对苦难的勇气。
作者在集中营的时候,天寒地冻,他穿着漏水的破鞋做苦工。他满脑子想着晚餐会不会多几粒豆子,一会儿会不会被分到一个陌生又凶残的狱头手下……然后他意识到这些想法琐碎而无益,于是开始从职业角度分析研究自己的精神状态。
没有多少人可以在那种状态下保持这样的思考和专注。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在坚强地熬过了集中营多年的炼狱生活后,悲痛地发现他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而尽管承受着巨大的伤悲,他也没有忘记发挥自己心理学的天赋和专业知识,去帮助同样遭遇不幸的人找回生命的意义。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美】乔恩·克拉考尔
简单概括下这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Chris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离开家人,不带存款,烧掉现金和身份证明,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之后,只带了必要的食物和装备,计划在阿拉斯加荒野生存半年。他最终没有成功,死在了阿拉斯加的丛林里。这个故事得以发表和改编成电影,是因为Chris的日记,和在他走进荒野之前,萍水相逢的一些人的记忆。
我无意臧否这个年轻人的选择和行动。事实上,自这个故事发表以来,有过太多的人批评Chris不负责任,自大狂妄、幼稚到家,发表这样的故事简直会带坏年轻人。
但是这本书依然长踞在《纽约时报》的畅销排行榜上。我觉得这世上有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Chris,这个小小的Chris有过心潮澎湃的时刻,愿意感受来自未知的召唤,幻想义无反顾,哪管前方巨浪滔天。如果你的心中住着或者曾经住过这样一个Chris,这本书值得一读。
作者:【德】安德烈娅·武尔夫
中学的时候学等温线,学跨越全球的植被和气候带,学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学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差异,学洋流……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洪堡这个人,更不知道这所有的知识,是洪堡用他的双脚走遍了这个世界,丈量了每一片大洲的土地和山脉之后才发现或总结出来的。
洪堡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他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一块一块,一个大洲一个大洲,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整体。他启发达尔文踏上了“小猎犬号”,由此开始他的物种起源之旅;他的好友歌德每次和他共度几天就会开心不已,因为“自己的见识又增长了数年”;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即便是在转战南美大陆时,也不忘记带着洪堡的著作时时阅读。
即使是在当时科学界群星璀璨的欧洲,人们依然称他是“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式的全才”,甚至尊称他为“大洪水后最伟大的人物”。你看,这世界上的人都喜欢造星和造神。但是洪堡,我觉得他至少担当得起“人类之光”这四个字。我想,在我们忘记了这个人,却享受着由他而始的自然观甚至宇宙观的时候,不妨读读这本书吧。
5.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奥】史蒂芬·茨维格
十四个小故事,十四个改变了人类文明走向的瞬间,涉及的事件和人物包括: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歌德创作《玛丽安巴德挽歌》,黄金的发现带动了加利福尼亚淘金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由死转生,第一支走到南极的队伍,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君士坦丁堡沦陷的夜晚,亨德尔奇迹般创作《弥赛亚》,《马赛曲》的诞生,第一条跨洋电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列宁秘密回国并发动十月革命,西塞罗为维护共和政体而死,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政治生涯。
每个故事都写得很精彩,全书非常耐读。
6. 《历史的温度 —— 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作者:张玮
和《人类群星闪耀时》一样都是小故事,但每篇更短,适合睡前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更注重事件本身和事件中戏剧性的转折,这本《历史的温度》更注重人物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选择。本书涉及的人物很多,在此不赘述了。
【政治/社会】
作者:【美】塞缪尔·亨廷顿
这是本老书,但我觉得非常适合在眼下这个时间节点认真阅读。作者在二十多年前所推测的国际社会的发展走向现在看来基本都是符合事实的。虽然作者对非西方文明,比如中华文明的理解稍有偏颇,但我觉得这不影响本书的价值。读的时候可以尽量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世界公民,或许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意图。
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在国外的这些年,尤其是长期和传统的欧洲人打交道之后,有时候我能明确感受到我们之间存在着超越个人思维差异的东西。我和大部分欧洲朋友好像很默契地不去深入讨论一些非常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可能大家都没数对方在底层逻辑上到底有多护卫自己的文明背景吧,一旦聊崩了可能就真没法做朋友了。这种感觉有时候非常别扭,但这种“别扭”也让我学着既包容体谅,也丰富自己。
作者:【德】恩斯特·康托洛维茨
这应该是我今年读的最难的、耗时最长的一本书,有时可以说是非常痛苦,因为我的基础知识储备十分不达标。整本书我觉得我大概只懂了30%……就不瞎分析误导人了。推荐对西方政治、现代国家的形成、中世纪历史等感兴趣的朋友试一试。另外,前言过于冗长且打击阅读自信,我觉得可以跳过……
【文学/小说/生活】
作者:【美】雷蒙德·钱德勒
这是一部你读着读着就会忘记它其实是一本侦探小说的作品,因为作者的文笔太鬼魅了,所以说钱德勒能凭侦探小说就被列入经典文学殿堂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的建议是,能读英文原版就一定要读原版。如果要读中译本,我个人推荐读客·海南出版社2018版,姚向辉译。这本书的前面几章可能会有点沉闷,大概过了100页就会好很多。读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慢一点,或者和书中人一样,喝杯螺丝起子。
来品品原文的语言魅力:
“You bought a lot of me, Terry. For a smile and a nod and a wave of the hand and a few quiet drinks in a quiet bar here and there. It was nice while it lasted. So long, amigo. I won't say goodbye. I said it to you when it meant something. I said it when it was sad and lonely and final.“
钱德勒是个诗人啊!
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奥】史蒂芬·茨维格
好多编者给茨维格的不同中短篇小说集都起了这个名字。这些集中收录的小说各有不同,但一定都有最著名的那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所以我不说别的,只说说这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不长,25000字左右,认真读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功夫。这篇小说的文字是能打在人心上的。“……我的孩子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这个世界上,我除你之外再没有一个可爱的人了。但是对我来说,你又是谁?你,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像是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身上如同踩着一块石头。你总是走啊,不停地走,却让我在等待中消磨一生……一年只要一天,悄悄地、悄悄地继续活在你的心里,就像过去我曾经活在你身边一样……我求你这样做,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请求,也是最后一个……永别了……“
推荐一首纯音乐,Les larmes d'automne,弹钢琴的朋友们可以走起,非常搭配这篇小说。
3. 《白夜行》
作者:【日】东野圭吾
很神奇的,我拖拖拉拉一直到今年才读这本书。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七年前在香港读《基督山伯爵》时的那种感觉。当时,从中环转车回家时,因为手中的《基督山伯爵》正读到最酣畅淋漓的部分,明明不是第一次读,明明知道后面所有的故事,却还是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它。于是我在中环的某个角落里,从晚上十点半直读到十二点半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这次也是,晚上回家等车的五分钟里,正读到了一处扣人心弦的部分,不想被公交车的吵闹和上上下下惊扰,于是转身折进咖啡馆,多待了一个小时才走。
《白夜行》对我来说属于后劲很大的那类书。那天上午读完最后一个字,我走出门,只觉得昏昏沉沉和怅然若失。这就是一本好书能给人的代入感和微醺的感觉吧。
4. 《宋宴》
作者:徐鲤 / 郑亚胜 / 卢冉
对,这就是我一边读还一边跟着仿制宋代吃食的那本书。不多说了,喜欢研究饮食文化的人应该都会喜欢这本书的。
5. 《中国最美古诗词》
作者:陈引驰 (编著)
我觉得偶尔背背诗挺好的。远的不说,单单是那千余个汉字的意思和它们天马行空般的排列组合所精准表达的意蕴,就可以组成读诗的全部原因。
【心理/实用】
作者:【日】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来,维也纳的三大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弗兰克)。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的作品。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体现的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观点。
这本书首先否定了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决定赋予那段经历的意义。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完全相反,阿德勒坚持“目的论”,认为我们愿意赋予一段经历某种意义是为了达到一个具体的目的。
举例:出于原因论我们会说“因为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对他发了脾气“,但是在阿德勒目的论的意义下,这句话应该是“我对他发了脾气,是为了用愤怒这种工具来造成我对他的权力压迫”。
我很喜欢这个思路。从原因论到目的论,真可谓“从当年的一根筋发展到现在的两头堵啊”。而且比起原因论,目的论更主动,也更能训练我们做事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
延伸下去,这本书又探讨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推荐阅读,且推荐与《活出生命的意义》一起阅读。
作者:【美】布莱恩·费瑟斯通豪
算是有些干货的职业指导书籍,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应该尽早阅读尽早受用。
可能是个人习惯,外加一些文化背景的原因,我还是比较喜欢稳准狠给建议,辅助以几个小例子的行文风格。这本书对我来说稍微有些啰嗦。我觉得可以适当跳读。
【经典重读】
作者:【明】洪应明
我16岁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惊为天人,只觉字字珠玑。11年之后再读这本书,竟有相当的内容已是有所保留,甚至不太赞同。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我的思想境界还比较浅,也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做更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思考。
再进一步讲,16岁的我还有不小的读书的虚荣,会想读哪些书显得更酷,作文里写什么句子才更高级。27岁的我读书则踏实多了。我会想在我所处的环境下到底要怎么理解或者怎么化用这些箴言才是合理的。我绝非全然理解了这本书中每句话的意义。这恰也是本书的一处玄机所在:必得时时阅读,时时思考,才能有适时而适世的理解。
2. 《孙子兵法》
作者:【先秦】孙武
这本书不必多说了吧?经典到连特朗普都在推特上发《孙子兵法》中的金句了。
这是我第二次读《孙子兵法》,依然觉得很多内容还是只明其表,不懂其里;可以纸上谈兵,不能实际应用。以后还是要反复阅读的。好在这本书薄得很,字面上也不难懂。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孙子兵法》真的只是行军打仗治国平天下才需要的吗?不如先读读看吧。
作者:【日】盐野七生
11月我在亚平宁半岛一路南下的时候,想起我正走过的路大部分也曾经是汉尼拔南下的轨迹,于是便又读了一遍这本《汉尼拔战记》。我记得去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喜欢汉尼拔和他的军队千骑卷平冈的前半部,以及他与西庇阿对战的几个部分;而这一次,我更感慨于汉尼拔怆然失意的最后一小部分。
历史学家李维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亚历山大大帝被神化得太厉害了;他之所以这么耀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死得够早。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比,汉尼拔活了他两倍的岁数。虽然完其一生,他的光环不如亚历山大大帝夺目,但他是仅次于大帝的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而正因为他享常人之寿,人生经历更为完整,对他的评价才让我觉得更踏实。
很多英雄是要靠第二枪才能鉴别出来的。而汉尼拔是那个每一枪都屹立不倒的英雄。
【在读中】
作者:【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这本书可以算做《孙子兵法》的西方姊妹篇。知道这本书是某次看任正非的访谈时听到他提起,于是很好奇地开始阅读。目前只读了大概四分之一,感觉还不错。和《孙子兵法》相比,我觉得《孙子兵法》更倾向“不战”而《战争论》更主张“战”。想起两句话: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宗教或是价值观,而是它们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经常忘记这一点;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我要吐槽一句,《孙子兵法》只有大几千字,《战争论》一共大几十万字……为什么不能把句子写得简单一点……难怪你们德国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战败国,哼。
2. 《毛泽东选集》
作者:毛泽东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朋友圈里貌似有好几个人都在读毛选,也不知道为啥。我当时正好刚结束一本书,于是就势读起了毛选。
这套书我读得超级慢,估计它将会是我未来一两年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持续阅读的作品。这套书的好处就是语言直白立刻能懂,而且不太需要上下文,随便翻一篇都能读下去,也能随时停。我觉得这是一套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阅读的书。不要看到太祖的名字就望而却步,理解这本书可以完全不涉及政治和时代背景。
好啦,今年的读书笔记就是这样了。在此非常感谢给我推荐了众多好书的朋友们。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读好书吧。
新年快乐。
提拉米苏二小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两个关于名字的小故事 (1人喜欢)
- 低能量人的顿悟时刻 (1人喜欢)
- 【2024读书笔记】当我们读书时,我们到底在读什么?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