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书新年贺词:连接个体,传递人性与爱

12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有些旖旎,但并不喧嚣。全世界都在准备跨年、回望过去、立新的flag。一些人在异乡盯着抢票软件急不可待,一些人剪了短发,一些人准备搬新家,一些人拿到了B轮融资,一些人刚刚关掉了公司,一些人在街边的酒吧里彼此推心置腹,干完一杯后又吹了一个新的牛逼。
那些默默坚持的人仍在坚持,坚守的人仍在坚守,迷茫的人仍在迷茫。所有人在这特殊的时刻,迎来新的一年。
过去这一年,渔书将图书送上5200米高峰,拥有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阅读点;联合《攀登者》推出联名文创产品......



这些在无数“渔友”和前辈们的支持下走过的路程,都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变得格外明晰。
过去这一年,我们也见证了无数渔书读者的温暖瞬间。
图书循环,“渔友”们正在路上
1
赵宁教授从南京大学退休后,跟随女儿定居湖南。这个著作等身,尽一生教书育人的老先生,不久前在渔书共享书店了解到渔书图书循环理念后,感慨万千,当即决定将自己家的三百多册的图书捐赠出来参与循环。
他说:“这些书都很好,相信它们在渔书会被更多人看到。”



2
武汉渔书幸福阅读空间的顾客汤先生,每个月都会带着爱人一起来捐书。爱人身体不好,所以汤老师都是一边推着轮椅,一边拿着装书的袋子,几次下来,几乎快把家里的书搬空了。
店员在整理清洁汤老师的书时发现了夹在书里的两张胶卷底片,然后在网上找了家洗老照片的店铺,帮忙把照片洗了出来。老照片回到汤老师手里,把他拉回了那个年代。汤老师和店员聊起了照片里的人,景,和八零年代武汉市唯一一家可以洗照片的照相馆。
汤老师说:“有些记忆,既属于个人,也属于一个时代。”



3
老家在广西农村的姑娘方晓雨自渔书徐汇旗舰店落地便开始成为这里的“忠实粉丝”。方晓雨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喜欢读书,每次去县城都会和爷爷把附近的书店都逛一遍,老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新开了什么书店都门儿清。
如今她常居上海,但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看着家里越来越多的书就时常会想它们应该怎么办呢?难不成一直束之高阁吗?看到渔书书店,看着架子上或新或旧的书就彷佛看到自己搁置的书也鲜活了起来。于是她毅然将这些书寄到了渔书书店,让这些书终于找到存在的意义。
在这些温暖的人和他们所做的事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人性的闪光面。我们庆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并参与到渔书的图书循环中来。

渔书书店:传递人性与爱的光辉面
1928年,时任中国公学校长胡适推荐26岁的沈从文去中国公学任教,从而认识了他的妻子张兆和。
从此沈从文对张兆和展开了猛烈的追求——被数次拒绝却仍坚持不懈。1932年,沈从文径直去了张兆和苏州的家里,而当时带的礼物,全部是书籍:一大包音译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俄国小说。还有一对漂亮的长嘴鸟的书签。沈从文回到青岛后不久,张兆和即拍电报给他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此后,书店成为见证沈从文和张兆和爱情的地方,文学和书本让他们彼此越来越近。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这一场与书、信件有关的恋爱,终于修成正果,成为美谈。
毫无疑问,书店是一座城市的侧脸。千万个大街小巷也因为书店的存在而拥有了温润之气。而连接个体、传递人性与爱的光辉面,这也是全国上百家渔书书店存在的另一个意义。2019年,也是渔书书店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的重要一年。在不同的城市,我们见证了同样的爱与光。
渔书读者小菲,2019年7月份在沈阳渔书书店认识现在男朋友,他们从一本共同喜爱的《托洛亚妇女》相识,到如今已经开始筹备婚礼。
而另一位渔书书友亚新,遇到了多次在渔书徐汇书店捐书的姑娘林淼,这个善良真诚的安徽姑娘,已经成为亚新的“特别关心”。
“爱情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对方都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写在最后
分享、持续、共振、相伴成长——这是刻在渔书骨子里的精神内核。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守住初心,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扎根并寻找自己栖息的领土。我们有幸遇见了千千万万个参与到图书循环的“渔粉”,他们也成为全民环保阅读的星星之火。
而在这个告别和值得期许的时刻,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做到真正的“断舍离”。如果您认同渔书的图书循环理念,并有意捐赠图书到渔书书店,以温暖更多热爱阅读的个体,您可以将看完的书通过渔书服务号菜单栏【捐书买书】-【捐书】分享给更多需要它的人。同时,也可以在渔书平台下单,通过捐书二折券买到更便宜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