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西游记》小考各一则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 。
那妇人道:“干娘裁甚么衣裳?”王婆道:“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头先要制办些送终衣服。难得近处一个财产,只见老身这般说,布施与我一套衣料绫袖绢段,又与若干好绵,放在家里,一年有余,不能勾做。今年觉道身体好生不济,又撞着如今闰月。趁这两日要做,又被那裁缝勒掯,只推生活忙,不肯来做。老身说不得这等苦!”那妇人听了,笑道:“只怕奴家做得不中干娘意。若不嫌时,奴出手与干娘做如何?”那婆子听了这话,堆下笑来,说道:“若得娘子贵手做时,老身便死来也得好处去。久闻得娘子好手针线,只是不敢来相央。”
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说道:“你两个做得好事!”西门庆和那妇人都吃了一惊。那婆子便道:“好呀,好呀!我请你来做衣裳,不曾叫你来偷汉子。武大得知,须连累我,不若我先去出首。”回身便走。那妇人扯住裙儿道:“干娘饶恕则个。”西门庆道:“干娘低声。”
针线为媒,丑事成,却不知这般伎俩耍过几回。
吴俗小儿遇可羞事,必齐拍手叫‘阿癐癐 “。这“阿癐癐”却不仅是小儿才用,大人也用得。
周沧州南皮县丞郭胜静,唤民妇,托以缝补而奸之。夫至,缚胜静鞭之。主簿李懋往救,胜静羞讳其事,答云:忍痛不得,阿癐癐;胜静不被打,阿癐癐。 (《坚瓠甲集》卷三引《朝野佥载》)
引文里的“托以缝补而奸之”,正合王婆的伎俩。 《西游记》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 。
八戒道:“可怜啊!出家人那里有甚么盘缠?”行者道:“若无盘缠索了去!跟着我走!”呆子慌了道:“长官不要索,我晓得你这绳儿叫做追命绳,索上就要断气。有有有!有便有些儿,只是不多。”行者道:“在那里?快拿出来!”八戒道:“可怜,可怜!我自做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斋僧,见我食肠大,衬钱比他们略多些儿,我拿了攒在这里,零零碎碎有五钱银子,因不好收拾,前者到城中,央了个银匠煎在一处,他又没天理,偷了我几分,只得四钱六分一块儿,你拿了去罢。”行者暗笑道:“这呆子裤子也没得穿,却藏在何处?咄!你银子在那里?”八戒道:“在我左耳朵眼儿里揌着哩。我捆了拿不得,你自家拿了去罢。”行者闻言,即伸手在耳朵窍中摸出,真个是块马鞍儿银子,足有四钱五六分重,拿在手里,忍不住哈哈的大笑一声。那呆子认是行者声音,在水里乱骂道:“天杀的弼马温!到这们苦处还来打诈财物哩!”
八戒把碎银子藏在耳朵里。宋朝的《鸡肋编》引后汉“狡兽藏粮食于耳颊”,实在巧之又巧。
后汉王延寿作《王孙赋》云:「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小儿。储粮食于耳颊,稍委输于胃脾。同甘苦于人类,好哺糟而啜ㄤ。」柳子厚作《憎王孙》,其名盖出于此。馀谓自王公而次侯,故以王孙寄之耳。
《坚瓠集》引祝枝山( 1461~1527 )《志怪录》,提到了老媪耳中出“绢帛屑、丝花、谷粟、稻粱”,老偶耳中出“五谷、金银、衣服、器皿”。吴承恩 (约1500~1583) 比祝枝山小,他也许看过祝枝山讲的故事?这种耳中藏物的故事大概挺受欢迎,陈继儒也提过。
陈眉公《见闻录》:无锡谈愉号十洲。一日偶挖耳,耳中得银一小块,重一分四厘,人传以为奇。后观祝枝山《志怪录》,则耳中得物更有奇于此者。葑门一媪,年逾五旬,令人剔耳,耳中得少绢帛屑,以为偶遗落其中。已而每治耳,必得少物,丝花谷粟稻梁之属,为品甚多,始大骇异。年七十有八而卒。每收贮所得物,三十年中。物逾一斛。又永乐中,吴郡一老偶治耳。于耳中得五谷、金银、衣服器皿等物,凡一箕。后更治之无所得。视其正中有一小木校椅,制作精妙,椅上坐一人,长数分。亦甚有精气。 (《坚瓠余集》卷一)
至于盘瓠是耳中顶虫,鬼把人魂推出耳中,婴蜺季夏藏于鹿耳,猬见虎则跳入虎耳,那就是另一种故事类型了,却也可以说明耳中藏物并不是难事。 长簟兀坐待伯乐
南充
2019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