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错季”旅游给你带来过哪些惊喜?
查看话题 >日本风物记 | 淡季的京都才是最好的京都

到京都,本来赏枫的。无奈估错了日子,未曾领略到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色,看到的几抹殷红也仅是局部的,星星点点。
但庆幸的是,此时的京都正值十一月初,刚从十一黄金周的喧嚣里沉静下来。加上天气逐渐转凉,树叶凋零,整个城市的颜色随之黯淡,如同刚从热闹舞会回到家的姑娘,换下华美的礼服,擦去满面的浓妆,还原真实的模样。没欣赏到京都的“红”,但邂逅到京都的“素”,另有一番滋味。



京都表面上是个热闹的、适合观光一般的城市,实际上她真正牵引着我的还是精神和心灵方面的。千年庙宇、佛法禅宗;一方茶席、几盏清茶;钱塘澡堂,浴衣和服;町家老屋,传统手艺……无论宏大还是渺小,都可以透过外在感受其内核。京都,是感性者的福地,最适合创作的人。
和过往的旅行一样,我喜欢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京都,是适合慢下来的地方,景点打卡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留下充足的时间,不急不忙,用身心灵去感触眼前的日系。淡季的京都,以我的体验,最适合闲云漫步的有三条线路:以鸭川为线条的沿途岸边,以南禅寺为中心的周遭,以丰国神社为重点的一带。


鸭川线路:千年来的京都血脉
只要在地图上稍稍观察下京都的概貌,就很难不被鸭川吸引。这条三十一公里的河流像京都的血脉一样,从平安时代流淌到今日。晨跑、散步、骑行、遛狗,现代京都人的每天生活与它紧紧相连。




鸭川流经京都的最中央一带,地图上显示呈“Y”字型,由“贺茂川”和“高野川”在出町柳站旁的“鸭川三角洲”汇集,之后往正南方流经。数十座桥梁横越鸭川,串接左右两岸的道路,成为特殊的风景。三条大桥、四条大桥、五条大桥这三座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桥梁就架在这里。
三条大桥是三条通的一部分,也是日本最初的石柱桥,江户时代修筑驿道所用。认识这座桥,还是通过福士苍汰和小松菜奈主演的电影《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两人初次约会就是在三条大桥。为此,我专门找到福士苍汰站在桥上的位置,留下一张电影巡礼的照片。

相较三条大桥,五条大桥的名声更大。相传日本人所爱戴的平安时代的英雄源义经和弁庆,就是在此不打不相识从而结为主仆的。为了纪念这段故事,桥头特别放置了二人的雕像,而这两个造型看起来本就卡通的雕像被《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收录进来,广为人知。除了这尊雕像,这部剧场版柯南还将整座五条大桥当做故事场景,柯南和服部就来到这里追查杀人案。



透过和十六年前的动画对比,不免觉得无论是时间的过隙,还是季节的更替,京都仍以她的姿态以不变应万变。京都象征着日本传统,保留了最正统的日本文化和美学,在外国人眼里她是最容易认识、也是观光价值最高的地方。但对大多日本人而言,京都无非意味着陈旧、老派、固步自封,是一个逐渐凋零老去,没有与现代接轨的都市。
即便没有东京的动感,但京都也并非“静止”的,她有她的步调和节奏,正如眼前的鸭川,涓涓流淌。因为鸭川,各种不同速度的移动方式在城市中心展现出一种特殊的方向性与自由感。鸭川扮演着城市的开关,帮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城市化回归个人的生活领域,在一草一木一水一土的生活里发现哲学发现美,这是日本人的强项。



河岸两畔杨柳依依,走累了在岸边席地而坐,眺望远处的山,聆听眼前的水,不由生出“河光山色长相守”的心情,难怪情侣们会将这里视为约会圣地。
到了黄昏时分,这里就更具韵律感。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国人敲敲打打唱唱跳跳的来卖艺,穿着学生制服的男孩女孩吃着零食有说有笑,下了班的上班族相约在河畔喝着啤酒互吐苦水,临河的咖啡店和居酒屋全部亮起了灯,大桥上的汽车开始排成长龙……一条河川延伸出的城市风景动人且充满生命力,拥有这条鸭川,是一种奢侈的财富。




南禅寺线路:处处可寻的日系美学
南禅寺线路指的是包括南禅寺在内、以及它附近的蹴上斜坡铁道、动物园、平安神宫、堀池桥和持笼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定义的,而定义的标准,就是因为这条线路完全符合了我对京都的期待和想象。
着重说一下给我视觉印象最深的堀池桥和持笼桥、蹴上斜坡,以及南禅寺。


堀池桥和持笼桥两处桥挨得十分近,但它们并不是景点,而是我在《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中看到的心仪的场景。堀池桥和持笼桥都是石桥,前者较宽,是悬空桥,后者较窄,底下有支撑,两条共同跨越的河流叫做白川。正如村上春树在旅行随笔《假如真有时光机》中所言,日本人有爱架桥的习惯。确实如此,在京都,类似这样的小桥流水数目不下上千。
不仅桥多,神社也多,凡是来过京都的人,都会被“三步一寺,五步一神社”的奇妙氛围所震慑。就拿眼前的堀池桥来说,狭窄的区域内都坐落着一座三谷稻荷神社。

神社旁是京都传统的町屋建筑。所谓町屋,又称町家,是指旧时商人的家,多是前店后院的格局,商住一体,有特殊的建筑样式:最前面的商业待客空称为“店”,中间一块狭小的中庭称为“坪庭”,后面居住的空间称为“奥”。日本很多电影里都出现过这种町屋。町屋宜住宜商,有自己的空间,也有自然的展现,有顾客盈门,也有生活温馨,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侘寂之美。
京都是庶民生活审美的勃兴之地。环顾两座桥的四周,不由称赞这句话吐露出的精华。墙内的枝干卯足了劲儿似的伸出墙外,像是在炫耀它那柔韧的线条,叶子渐黄,但未凋落,搭配着碧蓝的晴空和阳光照射在河面上的潋滟波光,一幅素雅恬淡的画卷就挂在眼前。


难怪那么多男男女女乐此不疲的穿着和服踏着木屐晃荡在京都,京都的确是个需要盛装出席的舞台。正是有了自然和人文相和谐的舞台,前来寻美的游人们才有了展现和诠释的空间,美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欣赏。
当然,也不必穿着和服非要拥堵在清水寺、二年坂那些游人扎堆的地方拍照,类似堀池桥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实在太多,只要怀着探寻美的心情,是不难找到的。



如果旅行时间有限,没有办法亲自探寻,那么去持笼桥周边的蹴上斜坡走走也好。
蹴上斜坡全称蹴上倾斜铁道,是条已被废除使用的旧铁路,每到三月暮樱花盛开时节,这里都会被前来赏樱的游客围得水泄不通。而眼下,秋神裙摆一摇,京都的万物逐渐褪色,光线变弱变柔,六百公尺长的斜坡铁道显得有些寂寥,加上两侧铁栅栏和地上的灰色石子路,使得此处产生某种和“枯山水”相似的枯寂意境。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是川端康成,大概会写进带有“物哀”美学的小说中,如果是谷崎润一郎,或许会写进带有“阴翳”风格的作品里。记得有人描述过,日本文学都相似的意象,如同“雨中昏黄的小灯”:深秋傍晚,天降绵绵秋雨,独自一人夜行,蓦然看见前方有一盏灯,发出的光微弱昏黄,基本照不清什么,但却聊胜于无。
阅读日本文学如此,品味日本风景也如此。一条失去原有功能的废旧铁道,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在人们的生活里,“与古对话,与物有宜”,京都把从古至今的体系固守得很好,从中还可以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文化。



蹴上斜坡不远,就是京都名刹之一的南禅寺。建于镰仓时代的它论名气,不及清水寺、金阁寺,前来参观的游人自然也不及那两处的多,但是它的观赏价值并不低,一迈入寺门,就仿佛来到了一番新的天地。
歪曲伸展的树干和木质结构的寺庙建筑相得益彰,橙色的叶子和落日时分的光线碰撞在一起,天色渐暗使得殿堂楼阁从远处望去只留下轮廓的形状,也让门外的风景和门内的人像剪影一样愈来愈幽暗。南禅寺邻山而建,如果将整座寺院视作庭院,那么整座山恰如它的后花园,从山上到山下,被树木紧紧环绕,而每片区域覆盖的叶子颜色并不相同,放眼张望,像是集结了所有季节的颜色。南禅寺,收集了四季的表情。




游走在寺里,不由感叹日本人对自然细腻的敏感。他们因樱花绽放和飘落而感动,因盛夏草木飞长而喜悦,学会分辨蝉鸣鸟声,愿意聆听秋风扫落叶,此外,他们食时令之物,依季节举行祭奠,信件往来中不忘致以四季的问候……相较文化一衣带水的我们,日本人更擅长与自然共生、对话。这不禁令我联想到之前从“三联生活周刊”上读到的对日本的分析:
日本人生息的世界观非常狭小,几乎没有大陆国家那种宏大严峻的自然景观,只接触到小规模事物,并处在温和自然环境包围中,由此养成日本人纤细的情感,他们乐于追求小巧玲珑的东西,而不像大陆国家一样强调宏大。







丰国神社线路:接一接京都本地人的“地气儿”
丰国神社线路包含丰国神社和神社前的小公园。丰国神社,是我在步行前往三十三间堂时偶然遇到的。在大阪的大阪城公园里也有一个丰国神社,知名度远比京都这个高。但正是因为对京都这座丰国神社一无所知,没有期待值,最后的体验感却出乎意料。
名曰神社,但在我看来这里就如同当地人的古玩市场,鲜有外地游客参观。登上台阶,从“丰国大明神”的牌匾下穿过,就仿佛穿越回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但走近细看,发现在地上摆放的货物和商品与中国古玩市场大有不同。中国古玩市场展示的物品大多是“大件”,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沧桑的,系出名门的,无论是真货还是赝品,卖家都能滔滔不绝,言之凿凿。而我在京都丰国神社里看到的古玩却基本都是“小件”,更偏向私人的、出处不明的,卖家根本不在一旁盯着货摊,或在看书,或在戴着副老花镜做些别的手工活,看到有真想买的客人他们再过来。那些玩物更像是从分类垃圾箱里捡出来的,破旧的洋娃娃、皱巴巴的画报书刊、貌不惊人的盆栽……在中国估计挂到闲鱼上都无人问津,但在这里却被当地人反复把玩、观察。




看来,这种对于旧物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日本人的生活观。而今,日本社会比中国以更猛烈的速度进入第四消费社会,即一个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从崇尚欧美、向往都市到强调日本本土和地方意识的消费社会形态。一言以蔽之,即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去繁为简、环保节约越来越成为日本社会消费的理念,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人口锐减和老龄化严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丰国神社前的小公园里,我拍下了几张很能代表我感触的照片:一位老人背着食物来公园吃午餐,不一会儿,一群穿着制服高中生样子的男生女生来公园里嬉闹,荡着秋千,相互追赶,老人始终默默注视着他们。因为坐在老人的后面,我无法看到老人的神态,但是却给了我想象的空间:这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个个笑逐颜开,当他们学有所成后要面临的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当他们渐渐老去,日本社会又将馈赠给他们一个怎样的晚年?



日本人有个说法,“第三次的京都”,意思是通常第一次去京都是学生时期的校外教学,第二次去只到特定的观光景点,一直到第三次才能慢慢观察到这座古都大小巷弄里有些什么有趣的事。就像为漆器刷油漆,一遍,两遍,三遍,越刷越有层次。
而对当下欲望激增、新鲜感犹如昙花一现的人们来讲,“第三次的京都”已经有些难了,能在“第一次的京都”里感受些内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