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观影记:被女儿拒绝的父亲
卡车司机法兰克被黑帮老大罗素赏识,从此走上黑道。
小姑娘佩奇被杂货店主推了一下,坐在家里闷闷不乐。父亲法兰克看到女儿不开心,拉着女儿去找店主算账。他狠狠的把店主摔到玻璃门上,把店主的手掌踩在地上摩擦。佩奇躲在一边,目睹这一幕,从此看的父亲的眼神发生了变化。
罗素膝下无子,很喜欢佩奇,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黑帮老大,他甚至慈祥而主动对她说:佩奇,有什么需要我为你做的吗?无奈佩奇对他却冷冰冰的,如同对父亲法兰克一样疏远。法兰克圆场说:佩奇是个敏感的孩子,她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我做的事——那些枪杀案。
法兰克越来越得罗素赏识,被介绍给他们在政界的高层—工会主席吉米做事。
一次漂亮的任务后,法兰克得到了吉米的认可,同样被喜爱的,还有吉米的女儿佩奇。
吉米教佩奇打球,单独为吉米买冰淇淋,宣告着他对佩奇的喜欢。与对爸爸法兰克和罗素的冷漠疏远不同,佩奇很喜欢吉米,同吉米玩耍时,她开怀大笑,收到礼物时,她欢快大声的说谢谢。甚至还有样学样的在班级演讲中,宣传吉米在工会的高尚和贡献——吉米许诺给工人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养老金。
圣诞节,罗素送了佩奇一双漂亮的溜冰鞋,佩奇面无表情,在法兰克的提醒下,才低下眼睛说了一声谢谢,没有称呼。而罗素显然偏爱这个孩子,除了溜冰鞋,还给她准备了现金,当法兰克再次提醒佩奇要说感谢的时候,罗素制止了他:没事,一次感谢就够了。
但真相是,吉米与罗素、法兰克干的是同一档买卖,罗素和法兰克所有的罪恶吉米都有份儿。只不过分工不同,吉米负责光鲜,并用此形象争取工人的支持,从而从工人身上获利。怪只怪,法兰克和罗素做的是杀人放火的脏活儿。
小女孩儿,还看不清、也不愿意承认这背后的真实。她只接受自己看到的表象,由此表现出自身的喜恶。
仰慕虚荣,喜欢“伟光正”,崇拜大人物。多么熟悉,年少时,自己也曾是这样的佩奇。那时是宣传机器的顺民,渴望成为振臂一呼万人仰慕的光明人物,信奉着漂亮的伦理,希望在主流的、正统的事业上取得认可,成就功名。
那时鄙夷非正统,鄙夷蝇营狗苟,厌恶暴力、欺凌和没有风度。讨厌那些背后的、不见天日的,被主流舆论所贬低的行为,不屑与之为伍。希望自己能远离这些事这些人。不屑于走后门、找人办事,想像宣传里说的那样,只要努力、听话,就能得到别人垂青,最后得到公正的对待。
我自己,就是活脱脱的佩奇,甚至如今还散发着佩奇气。但我不完全讨厌曾经的自己,就像罗素原谅佩奇的无礼。因为这还不是坏,只是天真未祛。谁不怀念天真呢,毕竟天真打破后 ,人就来到了真正的地狱,为了活命,只能无休止的争斗。
竞争注定了,富贵是零和游戏,和和气气不能发财,靠付出得到怜悯,是行不通的。怀念天真,但莫贪恋天真,只若佩奇无生天。
就像法兰克讲的那个故事:两名战俘努力拼命的挖地,希望完成任务后就能得到怜悯,其实根本得不到。听话不是筹码,别人不会因此改变主意。成王败寇,战俘,是用来杀的。战败了,就会死。伟人说过:打仗不是请客吃饭。
知女莫若父,对于佩奇的心理,父亲法兰克的描述很经典:
——“对佩奇来说,吉米跟罗素或瘦子不一样,甚至跟我都不一样。
其中一个原因是吉米没有绰号,比如“剃刀”或“驼背”,“黄鼠狼”、“悄悄话”。
对她来说,他在帮别人,她在帮助别人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没有踩别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