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之建筑与哲学
说到哲学,大家或许会想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苏格拉底的“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格尔的“存在就是合理”等等。其实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透过哲学我们试着更了解和改变自己,哲学很有趣,它不存在不同学科的限制,它能和任何一个专业联系起来,并起到指导作用,对于设计来说也是如此。
1
我们来聊⼀聊建筑现象学,“现象学”这个概念,源于哲学领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正式创立。胡塞尔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之后也有德国哲学家⻢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以及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现象学⽅⾯的研究,对后来的建筑设计理论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胡塞尔 德国哲学家
⼤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可是“现象学”的现象其实指的就是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与现象学相关的⼀些词汇诸如直观、体验、感受等⽅⾯来理解它。胡塞尔提出体验是真实知识的唯一来源,它第一次把人的主观体验提升到与科学实验里的观测一样的地位,也就是说它更在乎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局限于人的五官同时也涉及到人的精神意识和直觉。所有原始的直接的直觉都是认识的合理来源。
2
⾄于建筑学中出现象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社会基本完成战后重建,此时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变化,之前为了满⾜快速重建出现的低成本快速建造的房子仅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此时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们开始提出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精神层⾯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城市
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精神层面的方法来解决,建筑这个时候需要体现它的情感需求或者说美学功能,这些需求包括建筑环境的可识别性、街道空间的安全性、建筑空间的归属感等等,因此在1960年年代西方建筑界出现了一个理论研究的高潮。
1980年诺伯尔·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了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设计就是造就场所。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

诺伯尔·舒尔茨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3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的建筑场景来看空间的场所性是如何被表达的,第一个建筑场景是我很喜欢的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的室外庭院,大家看到这个场景,一定会在脑海海中浮现出诸如秩序、静谧、永恒等感受,总之是一个令你过⽬目难忘的场景。这得益于建筑师当初对于这个室外庭院“一片叶⼦也不要”的坚持,任何多余的树木或者花草都不会带来现在这样的空间感知,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这样空间的诞生跟建筑师对场所的理解和直观想要赋予的体验感受息相关,而这些当然也和建筑师多年的设计经验和⽣活体验相关。由内心的主观感受来指导设计的生成,这是现象学给予建筑设计的有力支持。

路易斯·康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室外庭院
第二个建筑场景是瑞士建筑师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卒姆托希望来浴场放松的⼈们可以体验到如同朝圣般的静谧空间,就好像教堂空间所具备的神圣感,所以浴场内部的空间光线昏暗、材料纯粹,加上水汽和雾气的弥漫,营造出放松而又饱有神秘感的空间体验。建筑空间营造的氛围不在于材料的多少或是光线的明暗,而是这一切加起来都刚刚好。这个浴场空间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卒姆托 瓦尔斯温泉浴场
第三个建筑场景是刘家琨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一个街区尺度的城市综合体⼤院,建筑师在设计中提出关于集体记忆的思考,最终⼤院呈现出建筑语言的公共性和文化的感召⼒,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集体性、向心性的社区。建筑师在具体运用建筑语言之前,总能为⾃己的作品建立起⼀一个鲜明的“意象”。⼤院的这种形式会让人联想到很多概念,例如四合院,社会主义大院等,这里承载着大家对过去的记忆,记忆转化为⼈们希望或是正在体验到的某种空间氛围。在大院⾥,每个⼩的场景都被个⼈记忆和体验赋予了特定的性格和意义。



刘家琨 成都⻄村⼤院
现象学需要我们思考我们的主观感受,直面我们对周遭环境产⽣的直觉,⽽这种直觉带来的改变和科学同样重要。设计离不开哲学,我们的⽣活同样离不开。
欢迎各类工作体验有偿投稿,详情请咨询 微信suchenchen1209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在Eisenman Architects事务所实习是怎样的体验?
在UNStudio, KCAP, GroupA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图文编辑:刘晨
图文排版:MONO
-
wink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1-15 09: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