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笔记(三)浑源除了凉粉还有什么 | 永安寺 · 悬空寺
离开应县 ,前往浑源

浑源这个名字,总是和凉粉一起出现 来到这里,当然要吃盛名在外的浑源凉粉啦 被带来蔡家酒楼,据说创始人是清宫御厨,百年老字号 山西的辣和陕西的有些像,看着喷火,吃着香而不辣

更喜欢这道土豆拌筱面,口感很棒,神奇的是,看着很辣,吃着还挺淡

晋菜的口味和我们那儿挺像的,分量更大,包子和我拳头一样大 意外的是红烧肉是我最爱的甜口,不是说北方不吃甜嘛? 红烧肉的下面居然配好了它的最佳搭档——米饭,山西厨师太贴心了哈哈

吃饱喝足,去下一个目的地。
藏在巷子里的水陆画
永安寺,当地俗称“大寺”,藏在县城东北角一片居民区的巷子里。


还没入寺,在山门外莫名有点皇家气象哈哈


寺内布局非常规整,天王殿、配殿等均为明清遗构,左右有钟鼓楼各一座



登上钟楼,地上有一枚摔碎的鸽子蛋 抬头一看,嘿 梁上有个家,这只鸽子丝毫没有被我们打扰,安静的像一尊木雕

在钟楼上可以看到斜对面圆觉寺的砖塔
圆觉寺,当地人俗称“小寺”,砖塔始建于金代,明代重修,是大同地区唯一一座密檐塔。 顶上有一只鸡,哦不对,应该叫翔凤,随风转动,是古代的测风仪。

远望恒山山脉,近观明清鸱吻


出了天王殿,一座漂亮的五开间大殿便跃入眼帘 金色和蓝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褶褶生辉,殿外罕见的制有“庄严”两个大字,庄重又奇妙。
游客们都去了几公里外大名鼎鼎的悬空寺,这里游人寥寥,清静的很。时间和空气的流动仿佛都慢下来,一行七人在天王殿的月台上,静静地观赏对面这座“传法正宗之殿”,一边等着工作人员带我们进殿参观。

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元初, 浑源 籍的 永安 军节度使高定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 永安 军节度使,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 “ 永安 寺”。高定之孙高璞捐款在寺内建造了这座“传法正宗殿”。
“传法正宗殿”的屋顶采用了皇家的黄色琉璃瓦,在当时不合规制,有僭越之嫌。有人说是高定父子想谋反,又有说法是殿内供了皇帝万岁的牌位,官员在此朝拜,也合情理。
这里的张所长说,因为建造永安寺的主持法师是元代王室成员的老师,有了这层关系, 永安寺才有了很多看似僭越的规格。



匾额“传法正宗之殿”这六个字,据专家考证是元代大书法家雪庵和尚所题,为国内绝品。

两侧的对联是张所长自己写的,有三种不同的断句读法,挺妙的,大家可以品一品,我只记得其中两种。



不一会儿,文管所的张所长来了,看得出他是从内心热爱着这座寺院。张所长说:“我们的态度是【低调宣传,高调保护】,希望来的人越少越好。” “不准拍照,不准摄像,不准用强光照射” 提完这几点要求,张所长拿出钥匙打开了殿门,带我们入内参观。 这些要求,大殿的门锁,以及殿门方格后面覆盖的遮光麻布,都是为了保护殿内四周的壁画。 老实说,我报了古建研学团,就是怕如果我一个人来这里,所长不给开门哈哈
尊重保护,不拍照,下方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侵删
进入殿内,一股潮湿的味道,明亮的光线随着殿门的关闭被隔之在外。 大殿的佛像在时期被毁,之后这里被征作粮仓,壁画得以保存。
迎面而来的是在内地寺院中十分少见的藏传密宗十大明王像,占满整个北边墙体,左右各五位。 在绘制时,有两路画师分别负责一侧,以帷布遮挡,壁画全部完工后,才拉开帷布,一较技艺高下。那会儿的员工激励机制

按密宗的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 自性轮身是真身本相,正法轮身是我们平时常见的菩萨身像,而教令轮身是菩萨的“忿化身”。 菩萨为教化众生,而特意呈现怒相,以摧伏邪魔,使人迷途知返,也就是对面墙壁上绘制的十大明王。 每位明王的右上角,绘有一尊小小的菩萨 ,那是菩萨变身明王前的本来面目。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下面这幅,如来佛的化身——大威德不动尊明王,菩萨撕开了狰狞的面皮,露出了本来的慈悲面容。


水陆法会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活动。 大同地区处在北方边疆,常年战乱,厮杀激烈,为安抚超度亡魂,水陆画盛行。
殿内除了北面的一组“明王演法”壁画,其余三面墙上还绘有天地人三界水陆法会,共计882个人物。 南面与殿门同侧的壁画,因为光照最少,色彩保存最好。
张所长举起照射灯,上下小幅度挥动,但见光线扫过之处,画上的众人物忽然变得立体起来。 大家发出惊叹声。 张所长解释说,这是因为壁画采用了“沥粉贴金”的绘制工艺。
沥粉贴金,就是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上金箔,使图案有立体感。




永安寺的壁画华美绘制的背景,是将士战死沙场、血流成河的现实。
大殿为砌上明造,中间有两处精美的盘龙藻井,四周是天宫楼阁小木作。 我想我一定没有认真看,因为我以为之后在华严寺可以看到更为精美的天宫楼阁,万万没想到那是在藏经柜后面根本看不到

走出大殿,绕到殿后,见到后墙上有四个巨幅大字“虎啸龙吟” 后来在泉州承天寺也见到小小的“虎啸龙吟”,不知这个词与寺院有怎样的关联和含义?
本以为是直接绘制上去的,后来发现是浮雕


诶 ,我想了想还是简单写一下悬空寺吧
匆匆而过的悬空寺
悬空寺,如果我自己来的话可能会跳过这里。来之前,已经搞清楚了建造原理,对我而言,这里最有趣的是建造方法,而不是建筑本身。 始建于北魏,重建于明清的悬空寺,在建筑外观上没有什么看点。 人超多,排队半小时,游览十分钟,没意思。

悬空寺所处的山崖,上方向外凸起,建造时又向山崖内凿壁,等于横过来的“凹”字,上方有了天然挡雨的屏障。

木桩是后期加上的去的,实际并没有接触固定到下面的岩石,更多的是给人心理上的稳固感。

下图中横着的木头便是悬空寺建造的关键。

先在岩壁上凿出平台,接着凿出深达数米、内大外小的洞孔 然后,将浸泡过桐油的铁杉木打入洞孔 木头的一段事先打上了楔子,当木头进入洞孔末端,楔子便会将木头撑开。 这样,木头便卡在了洞孔内,和现在的膨胀螺丝一样。 木头的三分之二在山体内,每根可以承受数吨的重量。 建设好这个平台之后,在上面架设柱子、梁枋等木构件,像搭积木一样建造完成悬空寺。
各殿之间用栈道连接,上下两层 不走回头路的走一圈,有些地方还是蛮刺激的,旁边的护栏只到大腿 同行的一位小哥说吓得腿都软了

斗拱与椽子上的彩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银河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