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洛伊德传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精神分析家写的东西都这么烧脑,还是碰巧我看过的几个刚好不善于写通俗读物,又或者是翻译的原因,可惜我蹩脚的英语还不支持我去看原著,也就无从判别。好在,传记先生很忠实的记录了所有他所能找寻到的弗洛伊德过往的印记,加上他与弗洛伊德几十年的交情,足够应付我们方方面面的好奇心。
为了有目的的狙击,我列了几个点,它们是:
1、家庭环境,父母、兄弟、关系密切的长辈
2、儿时的迹象与志趣
3、为什么会走向心理学之路
4、个人性格的形成与稳定
5、夫妻关系、情史、子女情况
6、导师、同门、竞争者
7、理论思想和思想变迁
8、怪癖或爱好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四十岁时娶了第二任妻子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莉亚,一年后弗洛伊德作为八个兄弟姊妹中的长兄出生,然而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个孩子,上面还有比他大二十岁的两个同父异母哥哥。他出生的时候,他大哥已经有了一个小男孩,所以他一出生就面临和他侄子争夺大人宠爱和关注的危险局面。这也许为他做精神分析和自我探索埋下注脚。
他的父亲雅各布温柔慷慨,以羊毛交易为主业,母亲阿玛莉亚性格活泼,在教育子女上表现严厉,弗洛伊德4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定居,此后他的一生基本在那里度过。一个不算富有的家庭,在孩子们一个接一个降生后变得更加拮据,所以弗洛伊德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金钱方面的压迫,这种压迫伴随一生,哪怕他成名后都还在为生活费用烦恼,这里后话另说。
童年的弗洛伊德没有太多的故事,关于伙伴,关于调皮捣蛋,都没有,因为他本人销毁了所有证据,唯一知道的是他有很严重的藏书癖,成年后他是一位徒步旅行家,爱好滑冰和游泳。
大学时的弗洛伊德和所有人一样也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境。他是犹太人,所以前途并不光明,政治和军事,都不是靠一腔热血所能够的。在当时,似乎只有医学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养家,又能获得社会体面。虽然弗洛伊德说是因为听了布鲁尔朗读了歌德的《论自然》后决定学医的,一半一半吧,他喜欢的是智力方面(心理),而不是体力方面(生理)。
当时,弗洛伊德还有一件特别着急的事他想把它完成,那就是和他订了婚的未婚妻结婚,他们在1882年订的婚,职业的不明朗外加经济困难让他们到1886年才结成婚。所以至少在三十岁以前,弗洛伊德还不关心精神分析,只关心生存。
那他大学都干了什么了呢?弗洛伊德的大学课程排得相当满,每天至少八小时以上,还不包括课外阅读实践时间。课程的涉略从解剖学到生理学和病理学、再到生物学、胚胎进化,甚至哲学、神话学、文学、宗教学....所以他花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呆在大学。
毕业后,他先去了布吕克的实验室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了维也纳全科医院,在布吕克的争取下拿到了奖学金,前往巴黎向沙可学习催眠,在此期间开了自己的私人诊所挣生活费,与布洛伊尔保持密切交流,发现了催眠的局限性和宣泄疗法的可行性。
弗洛伊德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也是个极度自律的人(好多那些个家都特别自律,每日作息如同课表),不喜欢被束缚,追求头脑清醒和永不停歇的思考(所以他抽烟,但不醉酒),也许这些凑在一起,加上对人类本质的兴趣(或者说童年复杂关系的探究),驱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世界。
他本人一直怀疑自己的智商(如果那个时候有IQ测量就好了,还蛮好奇他的智商指数),因为他拿数学没办法,但物理好像还不错,和爱因斯坦聊得来,有语言天分,懂八国语言,好几门还是自学。很多人看照片会认为弗洛伊德是个严厉的人,一脸络腮胡子加深邃眼神,适合用来吓不睡觉的小孩。但实际上他从不与人争辩,关心家人和朋友。
弗洛伊德成名算是晚的,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使他崭露头角,获得维也纳范围内的讥笑和不理解(性的关系)。1900年,《梦的解析》问世,也没有溅出什么浪花,虽然后期这本书被翻出来重新轰动了一下,但当时它确实是滞销了。1902年,成立星期三小组,开始有了自己的支持者,阿德勒、荣格、兰克等都曾是其中成员。1905年,发表《性学三论》,唾弃声达到高潮,此后是先驱者们的接受和谩骂并行。1913年发表的《图腾与禁忌》开始趋于平和,1923年的《自我与本我》被广泛认可。
最大的争议在性这部分,起初还因为此和布洛伊尔关系破裂,后来荣格和阿德勒脱离或多或少也与这有关。谁会承认自己对父母有乱伦企图?谁会承认自己的一切行为背后都是性的驱使?这简直是日心说挑战地心说,将人作为高等灵种的权威一扫而光,比达尔文说人是猴子变的更耸人听闻。至少达尔文物竞天择听起来人是进化的优胜者,而弗洛伊德的研究一下子把人判回了猴子形态。
而且,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人所诟病的是他没有科学实证,所有都来自自我分析和少数病理性案例观察,这在严谨的科学家眼里显然是不成熟的癔想。但大多数时候,科学需要想象来指引方向。所以在精神分析成气候之后,他们也就只好憋屈地默认精神分析的理论存在和繁衍。
弗洛伊德身边来来去去换了三拨人。布洛伊尔是第一波,阿德勒、荣格、兰克是第二波,琼斯是最后陪伴的那一拨。当然他的一生中也有很多位贵人,不仅在金钱上资助他,还为他进行铺路。
1923年,佛洛依德被诊断为口腔癌,此后16年大大小小经历了几十次手术治疗,其间痛苦不言而喻。但探望弗洛伊德的朋友们却发现他依然乐观、温和、坚持写作和接诊。他坚持接诊是因为他要用工作收入来支付开销,好像一天不工作就要挨饿似的。很难想象成名后的科学家居然也会有财政困难,他大部分费用都用来投资当时创办的一个出版社(专门出版精神分析相关杂志著作)。
但他的金钱观特别正,他认为钱总是要花掉,尤其在健康、教育、旅行上(他真的很喜欢旅行,每年都有一次长时间的或和家人或和朋友的旅行),但每次花钱都需要认真对待。
有人说心理学走着走着会有股哲学味儿或玄学味儿,心理本是个难以琢磨的,要加以科学刻度考量,这不就是上帝造人过程的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