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二零一九年·个人观影总结
第一次写年度观影总结,打算以后每年都写,如果有时间的话。
2019年一共观影278部,比去年多了3部(2018年观影数量有修正,由273更正为276),其中2019年新片共计89部。
看电影部数最多的月份是八月,月内一共看了35部电影。

电影院观影共46次,对《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利刃出鞘》这三部影片进行了二刷;对《蓝白红三部曲之白》和《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完成了大银幕上的二刷,在此要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

观影总结主要包括四部分:年度观影十佳、年度新片十佳、年度最失望的十部电影和年度五佳院线电影。其中年度观影十佳是我在2019年内看的所有影片中选出来的;年度新片十佳的限定范围为电影首映时间为2019年,而因为19年新片还有很多没来得及看或者还没出资源,所以这个十佳是暂定的;年度最失望的十部电影是我个人在看之前抱有一定的期待,但成片不如我意的,并不是十差(同样,限定是19年新片);年度五佳院线电影的限定范围是除各种电影节/周/展以外的院线影片。
年度观影十佳
No.10 我们,动物
太惊艳的处女作,视听满分,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沉浸式的享受。Jonah多次超现实的梦境/幻像和对虚幻实体化的铅笔画(暴力淫秽而又焦虑困惑)的动态描摹,充满了一个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呐喊,对性意识和自我存在的思考与觉醒,以及对万般尘寰的臆想。
No.9 龙虾
一次对集体极端行为/主义极大的讽刺,一边是崇尚婚姻而对不婚者进行动物化低等劣汰的流放,另一边则是高举单身主义而对亲密行为者进行酷刑打击,墙里墙外完全相背离的社会信仰;在社会构建上,前者的描绘更充实有趣,充满了诙谐讥讽和戏谑,强行寻找与制造相似点而达到配对要求,把社会结构死板、包容性差体现的精准且赤裸裸。
No.8 一次别离
手持摄影教科书级别的运用,在几乎丧失了“听”的语言下,在“视”上做到了极致,晃动的镜头透视着人物心境的焦虑和人际交流的阻隔,包括家庭的崩溃、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左右为难的道德困境。现实主义就是如此贴近真实生活,对生活诸多细节的映射不免地让人陷入沉重的压抑。
No.7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细微差错而导致一系列不可预料的后果,人物的命运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导向下前行,人物神情的描摹和情绪的表达通过镜头在不断延展和传递,而最让我钦佩的是路易马勒在25岁就创造出了如此杰出的剧本。
No.6 将军号
默片时代喜剧的代表作之一。伟大的、值得与卓别林齐名的巴斯特·基顿,对战争场面的驾驭,对空间结构的操纵,以及对喜剧元素的运用能力超群,把火车这个道具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玩出了百般花样,想象力叹为观止。
No.5 日落大道
一个被好莱坞新时代抛弃的人渴望重新回到万众瞩目的镜头前,欲上天堂,奈何自欺欺人堕落地狱演变成魔,整日浑浑噩噩地活在第一任丈夫/管家奥斯卡编织的假象中,不愿接受被时代遗弃的现实,电影片尾诺玛在众人瞩目之下步下楼梯的场景,堪称经典,完美地道出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唏嘘。作为一部黑色电影,比利怀德依旧展现出其非凡娴熟的大局掌控能力,节奏/转折/冲突处理拿捏得当,从始至终的旁白并不惹人厌,反而是一种助于剧情推进的手段,用朴实易懂的文学话语道出了游离于新旧时代的讽刺。
No.4 尼伯龙根:西格弗里德之死&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
英雄之死的悲歌,孀妇复仇的执着。一部宏大的史诗。
No.3 双重赔偿
采用倒叙自述的手法揭露一场爱恨纠葛利益纷争的谋杀事件,电影在叙事节奏上不紧不慢,恰如十分的转折以及情感描绘,男女主之外的若干配角也都在导演安排的戏份比重上发挥到了最佳,稳重的令人非常舒适,相比于好莱坞如今在叙事和人物刻画上相对浮躁的态度,实在今非昔比
No.2 幽灵马车
惊叹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如此复杂嵌套的非线性叙事结构,非固定比例画幅/矩形圆形画幅/黄蓝红多色调/双重曝光手法的运用无疑彰显着电影超现实主义的光辉和视觉艺术的多元化先锋,借此构建了强大的虚幻梦境和挣扎的内心世界;后人为默片的重新配乐更是抒情层面上的锦上添花,或舒徐柔美,或激昂叛乱,纷乱的音符也为电影中的宗教神性与忏悔救赎进行了普世的洗涤,将看似超脱于世俗的大彻大悟赋予芸芸众生间最纯朴的博爱;“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彷若呓语,如饮醍醐。
No.1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拜服,德国表现主义的开拓者和代表作,该片对电影艺术的贡献是里程碑式且不可磨灭的!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初观看时从始至终的惊叹和钦佩,抽象扭曲的人物神情和妄想世界,尖锐先锋的线条和图案,癫狂放纵的精神与现实影像。难以想象这是诞生于一百年前的作品,它直接影响了后续至今众多关于精神分析悬疑片的创作,可惜的是,多数后来者只是对剧作(更多的是结尾反转)的迁移,而丧失了对最核心表现手法的再利用和再创作。
年度新片十佳(暂定)
No.10 日光之下
虽然是导演长片处女作,但成片完全不露青涩,这不仅得益于影片背后主创阵容的强大(剪辑、配乐、摄影还有娄烨副导的加持),也完全是导演极具个人风格和大局掌控能力高超的体现;中文名《日光之下》,而英文名直译过来则是《智齿》——更为贴切,影片内核也是讲述一个“智齿”的故事,女主在三人关系中被赋予了智齿“可有可无”这一标签属性,让三人关系从最初的模糊朦胧逐渐走向危险崩溃的边缘,其中暧昧情感上平衡的建立和被打破最为迷人。
No.9 仲夏夜惊魂
年度最邪典影片。阿里艾斯特的镜头是在太棒了,以致于我可以沉迷于部分的极致享受而忽视电影整体带来的感受。
No.8 戈梅拉岛(欧盟电影展删减版)
惊讶和惊喜,惊讶的是柯内流波蓝波宇居然换风格了,回想起当初观看《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和《警察,形容词》时对前半段令人昏昏欲睡的长镜头和慢节奏的耐心,而这次,波蓝波宇拍出了一部偏类型片,对自身以往的创作形式进行大规模推翻,兼顾犯罪、悬疑、爱情以及导演拿手的喜剧元素,讲述了一位双面间谍的故事。电影按照故事核心角色被解构成了八个片段,观众在观看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捕捉每段故事间的联系与纽带,以便对故事进行完整的拼接,正是如此,电影才变得神秘有趣,多线与多角色的交合碰撞出不可预料的化学反应,片尾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灯光秀下男女主两人面面相对的无声传情更是一次属于波蓝波宇式的浪漫,这是罗马尼亚新浪潮与类型片的一次融合尝试,这也是惊喜。
No.7 我们
乔丹皮尔延续着在首位呼应、双重含义和阶层隐喻上的精彩,虽然在故事性上不如逃出绝命镇在铺垫和反转上惊喜,但凭借着巧妙的构思和结合当代"天外魔花"的白色恐惧与更高级阶层对立的引入,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种族矛盾,而是泛化到了富与贫、精英与下水道和任何流动性的对立面。
No.6 少年的你
曾国祥的导演能力远超我的预期,优秀的视与听,镜头语言实在高级,很少在华语片中见到如此凌厉生猛的(碎片化/交叉)剪辑和(窥视/特写/镜面叠影/手持)摄影,还有大胆的消音处理,将观众的心放置于犹如绷紧弓上蓄势待发的箭一样,随时都有情绪迸发倾泻的可能,贡献出华语电影近些年最佳沉浸式体验;同样超出预期的还有两位主演,完全经得住特写大镜头的考验,在面对不同危急关头,神情和姿态也都做出了最佳的应对,同时弥补了影片在某些剧作上的缺陷(台词/母女支线);影片在后期有些收不住的赶脚,有多处明明可以作为完美留白收尾的桥段,却在其之后仍有下文,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向审查妥协的手段吧。
No.5 利刃出鞘
英伦风范的美式悬疑喜剧,布景精致,配乐风趣,非常具有张力和生机的类型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前后照应,充满着隐喻政治的讽刺对白;《利刃出鞘》再一次证明,推理片的核心不在于结局有多么的反转和出人意料(尽管这很必要),而是在于戏剧化的过程,它的成功是对唯结果论者的一次重击。
No.4 寄生虫
同样是演绎阶级差异,《寄生虫》选择了和《燃烧》截然不同的方式。《燃烧》是精神层面上的,从意识上的存在与空虚一步步地打破平衡,后劲大;而《寄生虫》更倾向于物质上的抗衡,借助精心设计的戏剧荒谬的台词和剧情转折来揭露阶级差异,观赏性更胜一筹。虽然因此缺失了更深层面的思考,但作为一部类型片,它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和优秀,这也毫无意外寄生虫成为了近些年韩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没有之一),希望2020年奥斯卡上它可以有所斩获。
No.3 婚姻故事
2019年最佳群戏;Adam Driver成为我今年最爱的男演员,请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No. 2 燃烧女子的肖像
个人认为大概是新千年以来最好的女同影像,所有溢于言表的情绪几乎都在清幽静谧的布景之下暗潮涌动。格子斗篷背影→抖落兜帽→海边静走→倏地奔跑→崖边骤停→首次回眸,一系列升温式的肢体递进伴随着场景由黝黯的室内过渡到敞亮的海边,牢牢勾住了旁观者求知的心欲,也将二人首次相逢描摹地极具张力,随后峭壁上试探性的窃视更是将那种悸动的情绪推向首个波峰;作画并非单向的捕捉,而是神情和思绪的双向传递,这也是影片在创作和表达上的利器,表面克制却又不失骨子里的波涛汹涌;一切的思绪都有其归宿,编剧借俄耳甫斯神话将这种情感由“人的暂留”解读为“回忆的永存”,歌剧院里《四季》交响曲的奏起,悉数思绪又回到了钢琴上的那首残曲,长达数分钟爱洛依丝神情的特写将影片的最后时刻逐步推向高潮——“她没看到我”,一切都封存在了昔日。
No.1 痛苦与荣耀
待看清单:
戛纳系:《悲惨世界》《看不见的女人》《大西洋》《必是天堂》《巴克劳》《隐秘的生活》
柏林系:《同义词》《少年黑手党》《过境》
威尼斯系:《我控诉》《关于无尽》《被涂污的鸟》
奥系:《1917》《小妇人》《原钻》《纪念品》《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
金马系:《热带雨》《阳光普照》《夕雾花园》
…………
年度最失望的十部电影
年度五佳院线电影
按照观影时间排序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