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第11版 一些有用的方法论
David G. Myers
方法论:
第一章:
强有力的恶意情境有时会压倒善意,使得人们附和谬误,屈从残暴。
我们需要科学来帮助我们区分真实与幻相,区分真正的预测与简单的后见之明。
第二章:
由于赞扬别人比批评别人更自在,我们往往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了自我意象。
当原因有点微妙时,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我们会忽视一些重要因素,而夸大一些无关因素。
尽管内隐态度改正起来非常缓慢,我们仍能够通过重复练习来形成新的态度,新的习惯态度就能够代替旧的态度。
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高自尊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
与自尊建立在内部因素(如个人美德)上的人相比,自尊依赖于外部因素的人的自我价值感更脆弱。
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开发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自我控制会随着练习而加强。
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人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像自尊一样,自我效能感会随着辛苦付出换来的成就而增强。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控制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挫折。
当你学会在某一生活领域发挥意志力时,也更容易抵制其他领域的诱惑力。
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
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自我怀疑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缓解焦虑。
真正的谦卑是不太在意自己。
第三章:
为了纠正信念固着,人们应该解释相反的观点,对各种可能结果的解释都会促使人们仔细考虑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技能的最初都要有意控制去遵守规则,这一过程会逐渐变为自动化和直觉的过程。
为了降低过度自信,应及时反馈。
为了降低规划谬误的过度自信,人们可以分解一项任务成几个部分,并分别估计完成每个部分所需要的时间,这样所估计出的完成时间会更现实些。
为了降低过度自信,应让人们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迫使他们去考虑无法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
绝大多数人对已做事情的悔恨比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少。
对完成某事的积极强化通常更有效,而且负面效应也更少。
快乐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关爱和敏捷;不幸的人更倾向于自我关注和陷入冥思苦想。
环境间的差异超越了个体间的差异。
一些人会欣赏的东西其他人却不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尝试,在遭到拒绝的时候,要再试一次。
理想化有助于减缓冲突,保持满意度。
第四章:
内隐记忆能够因经历而改变。
内隐偏见普遍存在;内隐偏见存在个体差异;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当我们观察个人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这一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一个更好的预测个体行为的指标是,了解个体的行为意向和他们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与控制感。
我们最好改变个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以使其养成某行为习惯。
最好的用来预测行为的态度是可接近的(很容易想到的)和稳定的。当态度是由于某种经验而建立的,而不只是道听途说,它们就更具有可接近性,更持久,更能引发行为。
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
当一个人的话语缺乏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言语就会变成信念。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即登门槛现象。
在我们答应一个小要求之前,考虑一下之后会发生什么。
对他人的积极行动会增加对那个人的好感。
如果你想要更爱某人,就先表现得好像已经爱上他了。
如果我们将道德行为立法,那么我们就能在目前的情况下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态度。
缺乏安全感、思想保守的被试更喜欢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当人们拥有选择权时,或当他们可以预见行为结果时,态度—依从—行为的效应是最强的。
用于引发期望行为的刺激应该刚刚够就好。
老套的行为造就了老套的思想。
第五章
人们往往会创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我们期望某人外向、敌对、聪明或性感,我们对待此人的行为就会引导他按照我们的期望来行动。保守的环境往往是由保守主义者创造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视为自由的能动者,把他人视为环境的受动者。这样我们看待自己时会更强调自我效能,与人交往时我们会寻求理解和追求社会改革。
第六章
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是自己的看法。
处于同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倾向于有许多相似之处。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变色龙效应)。
模仿行为能令他人喜欢你,有益于你与他人的交往。
我们很容易漠视那些与己无关或失去个性的人。而如果对受害者进行个性化,无辜的受害者就会博得更多的同情。
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战胜道德。
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在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中,个人自身的特点往往没有自我感知到的情境重要。
只有在试图打破这些社会束缚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它们的强大。
社会情境有时会导致普通人赞同谬误或参与暴行。
对恶行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做恶。拖延同样是对恶行的无意识放任,会造成自我伤害。
解释不代表原谅,理解不代表宽恕。
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越不确定就越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人们在公共场合要比私底下更可能从众。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后的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
公开的承诺往往会使人们难以后退。
社会拒绝令人痛苦。
我们应朝向公有社会的个人主义迈进。
第七章
中心路径的说服引起的行为变化比外周路径更持久。
外周路径的说服通常只能导致肤浅而短暂的态度改变。
说服之前赞同对方的观点;在介绍时突出自己在该领域里见多识广的专家身份;在说服时显得信心十足可以增加可信度。语速较快时,专业性和信赖性都会增加。
我们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更可能做出回应,而与他人短暂的谈话也足以增强我们对此人的喜好和对其影响的回应。
光鲜的外表及相似性具有吸引力。
人们对于来自自己所属群体的信息回应更好。
如果说服与个体的品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有关,那么相似的说服者最具影响力。而如果说服的主题是判断事实,不相似的人的确认能增强信心。
有教育背景或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说服;而不感兴趣的说服对象则会选择外周路径。
说服对象如果心情愉快,信息的说服力更强。
说服信息如果能引发说服对象的消极情绪反应,也有说服效果。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
形象化的宣传经常会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如果人们感到恐惧或者威胁,往往会响应更有争议、有蛊惑力的领导。
在顽固分子已有信念的基础上建构信息,这样才能使他们不再那么过激。
对那些已经持赞同态度的人来说,正面说服更有效;而认可并反驳反面观点的说服则对那些最初持反对意见的人更有效。如果说服对象了解反面观点,务必进行正反两面的说服。
首因效应:如果两种信息接连出现,并且接受者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反应,那么最先出现的信息最有利;近因效应:如果两种信息在时间上是分离的,而要求接受者在第二种信息出现后立即反应,那么第二种信息最有利。
说服力强的演说者所传达的信息不仅要引人注意,还要容易理解、令人信服、容易记忆并且引人注目。思虑周详的说服必须同时兼顾说服过程的所有环节。
仅仅是暴露在不熟悉的环境刺激中就可以引起偏好。而且只要重复宣扬就更容易让人相信。
句子押韵也能增加流利度和可信度。
与被动形成的态度相比,基于经历的态度更加自信、稳定,更不容易改变。
多数媒体影响都包括两部流程:媒体——意见领袖——普通大众
如果你不想遭人反驳,请勿引起对方警觉。
如果人们受到干扰而无暇反驳时,言语的说服力会增强。
理解一个观点就是相信它,直到个体能够主动摒弃最初的自动接纳
在别人进行判断之前,先对自己的立场做出公开表态(事前承诺),可以抵御压力。
能够接触到各种观点的人辨别能力更强,面对说服力强而非说服力弱的辩论时更可能改变观点。
效果不佳的说服不如没有。
第八章
有时候我们会主动去寻求去个体化的群体体验,从中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与他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很多冲突的发生都是由于冲突双方总和观念相近的人交流。
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会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群体成员对别人观点重复得越多,他们就越可能在不断的复述中认同这些观点。
在群体讨论中,有说服力的论点往往决定了那些涉及事实的问题;而社会比较会影响那些涉及价值判断的反应。
如果你决定做爱默生说的一个人的少数派,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嘲弄——特别是你所提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并且群体正试图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时。即使多数派知道反对的人在事实或道德上正确,他们可能仍会讨厌此人,除非他们改变自己的立场。
人们或许会认为你提出异议是由于心理反常。
明智的领导者通常与多数派站在一起,并且谨慎地施加自己的影响。
第九章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通常源自被称为stereotype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准确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我们所期望的。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discrimination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在于偏见。
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会滋生敌意行为,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源于偏见。
racism种族歧视和sexism性别歧视是制度性的歧视举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是如此。
性别化的语言却会产生性别不平等。
多数人一方面感受到无所不在的顽固偏见,一方面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偏见。
白人倾向于拿现在的情形与充满压迫的过去相比较,于是感觉到了迅速的根本性的改变。而黑人则倾向于拿当下和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相比较,由于那个理想世界还没有实现,所以他们感觉到的改变相对较少。
压迫的历史痕迹——自我贬低——清晰地浮现出来:女性对女性存在偏见。 对女性最大的偏见发生在产前。
对女性下属有着刻板印象的强势男性会给他们许多赞赏,但相对较少的社会资源,进而降低了她们的工作绩效。
我们会认为其他群体能干,或者是亲切,但通常不会兼而有之。我们敬重那些地位高的人所拥有的能力,同时喜欢那些欣然接受较低地位的人。
偏见似乎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而是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ethnocentric种族中心主义者普遍拥有权威人格的倾向——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
具有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权威人格的个体特别容易出现偏见和刻板印象。
在经济衰退、社会巨变、日子变得艰难的时候,权威主义倾向也会急剧高涨。
偏见并非病态人格的反映;它只不过是社会规范而已。随着潮流的改变和新规范的演进,偏见便可能消除。
一个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汉形象。
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尚未可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即替代性攻击。这种替代性攻击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
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社会民众就对民族多样性和反歧视法案持更开放的态度。繁荣时期,民族和谐更容易维护。愤怒激起了偏见,没有愤怒就没有偏见。
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Gause’s law高斯定律认为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偏见就会产生。
人们会采用terror management策略(蔑视那些不断挑战他们的世界观、使他们感到更焦虑的人),并进一步强化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让人们想起死亡也能够影响重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度。
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而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
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
刻板印象有时能提供获得信息与付出努力二者间的一个较好收益率。刻板印象代表着认知效率,这是快速做出判断和预测他人如何思考和行事的简便方法。
仅仅区分出群组,就能造成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外群体同质效应(他们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们)(包括own-race bias本族偏差或同龄偏差)。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同样,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力量越弱,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越少,我们的刻板印象也就越严重。
有时我们会错误地认为他人的反应是针对我们的独特性的。(以为被差别对待——自我感觉变得不一样——曲解他人的行为方式和评价)
把自己看成流行偏见的受害者,其消极意义在于,会使自己生活在刻板印象的威胁、想象中的对立等压力当中,因此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其积极意义在于,偏见知觉为个体的自尊提供了缓冲,(人们并不是针对我个人)。知觉到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让我们做好准备参与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少数群体的个体越独特,多数群体就越会高估这一群体的人数。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的身份和个人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它通常是正确的。但有时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会产生虚假相关。我们预先存在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我们把男性与女性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他们的天生倾向。人们越是认为人的特质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刻板印象就越强烈。
stereotype threat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只要感觉到偏见就足以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少数群体,这种陌生环境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与注意力,导致我们心理与生理机能下降。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中,你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你证实这一信念。
媒体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
人们在评价个体的时候,往往比评价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一旦某人认识一个人,那么刻板印象对判断这个人的影响微乎其微。人们可能具有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但在评判特定的个体时又会忽略这些刻板印象。
第十章
身材壮硕的男性在饮酒后攻击性明显增强,但酒精对女性和身形较小的男性几乎没有影响。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酒精还会让人将模棱两可的行为理解我挑衅。
什么都不做反而比发泄怒火能更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攻击倾向。
攻击行为增强了攻击性。
报复从短期看可以减少张力,甚至提供快乐,但从长期看却能激起更多的负性情绪。
那些能够把对“你”的指责重组成“我”的信息的人,以一种能使别人更好地做出积极反应的方式交流他们的感受。
厌恶体验,如期望破灭、人身攻击等都会导致敌意性攻击。所以,避免给人们以错误的、不可达到的预期是明智的。
惩罚攻击者的效果不那么稳定。只有当惩罚措施严厉、及时并且确定,当它和对期待的行为进行奖励结合起来,而且接受者不愤怒这样的理想条件下,威胁性惩罚才能消除攻击。只有致命的攻击是冷静的工具性攻击,我们才能期望通过重点惩治来杜绝此类行为。
鼓励强化期待的行为,积极而非消极地表达观点
第十一章
浪漫的爱情常常更像雏鸭的印刻,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熟悉诱发了喜欢。对各种新异刺激的mere exposure曝光都能提高人们对它们的评价。
对自己名字的喜爱程度是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可靠预测源。
超乎寻常的比较标准使我们低估伴侣和我们自己。
存在physic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
吸引力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最大。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如果那些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与我们的道德信仰具有强烈的关系,我们就会更加不喜欢并且远离他们。
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物先前的批评之词时,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
频繁的赞扬会失去价值。
保持坦率而真诚的关系——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更可以持续地让对方感到满意。
那些互相理想化的伴侣过得最开心。
reward theory of attraction吸引奖赏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
深厚的伴侣关系是亲密无间的,这种关系使人们能真实地展现自己,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这时,信任取代了焦虑,使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而不需要担心失去他人的友情或爱情。即self-disclosure自我表露。
我们会对那些向我们敞开胸怀的人表露更多,但是亲密关系并不随之即来。 亲密关系的提升会创造很强的激情感觉。
隐藏自己的身份就会令自己感觉很差。
自我表露可以轻易地帮助个体建立对他人的亲密感。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使帮助者有选择地只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但这些人的需要不是因其自身的疏忽所导致的。
如果人们对对方产生了同理心,就会更信任对方,也会与对方合作。
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 在有罪犯行凶的危险情境,出手干预可能要冒受伤的危险,此时的旁观者效应较小。
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
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事件和承担责任就应当可以增加他们的助人行为。
任何能凸现旁观者个人特征的事情——个人请求、目光接触、告知名字、预期的会面——都增加了帮助的可能性。
自我意识高的人更经常地将理想付诸于实践。
负有内疚感的人愿意提供帮助。 door-in-the-face以退为进
贴上乐于助人的标签能强化人们乐于助人的自我形象。
仁慈和邪恶一样,通常都是逐步发展而成的。
不道德的行为滋生不道德的态度。
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过度辩护效应:当对一种行为的反馈过度时,个体可能会将行为归因为外部反馈(奖励)而非内在动机。因而奖励人们本来就会做的事情反而会削弱内在动机。
我们可以通过引出人们暂时性的积极承诺,使其得出自己乐于助人的结论,从而更倾向于提供帮助。
第十三章
惩罚他人,看上去似乎是个明智之举,在实验室里却会产生反作用。惩罚通常会引发报复,也就是说那些实施惩罚的人往往会升级冲突,造成结果的恶化。惩罚者所认为的自卫反应,在被惩罚者看来却是进一步的攻击。而当被惩罚者有机会回击的时候,可能会回击的更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在以牙还牙。
在战争时期面对一个明确的外部威胁时,我们的群体归属感高涨。 甚至仅仅是想象群体灭绝或因此产生的恐惧往往就可以让一个群体更加团结。 superordinate goals超级目标是能够将群体的所有成员团结起来、共同合作来完成的目标。
激烈的讨价还价可以降低对方对你的期望,从而使他们愿意降价。但有时也会被反咬一口。
避免破坏性的争吵,非暴力沟通是暴力和欺凌的替代品。
和解,直到足以消除倾轧。graduat逐步、reciprocat互惠、initiative主动地tension reduction减少紧张,即GRIT。
第十四章
关注于自我的焦虑只会让你更沮丧。
将统计预测和直觉预测相比较时,统计预测的结果往往更准确。尽管统计预测有时不够精确,但是直觉更不可靠。
抑郁心境导致负性思维。负性思维导则抑郁心境。 当轻微的抑郁症患者将注意转移到一些外部任务上时,他们的心境就会变得明朗起来。
社会焦虑:当我们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只要你不再拿外在因素为成功找借口,一事成,则事事成。
治疗师需要将事物用来访者能听得懂的方式得到其同意,而不是用引起争辩的方式来说明,并允许来访者有时间有余地做出反应。
亲密关系带给我们最大的痛苦,但也会给予我们最大的欢乐。
第十五章
当律师以叙事也就是故事的形式提出证据时,陪审员最容易被说服。 热血的人类确实有过早判断的倾向,而这种过早的判断确实影响了他们如何解释新信息。
第十六章
一旦人均收入达到20000美元左右,更高水平的国家财富就不能预测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了。 当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时,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情绪随收入增加而增多,但当收入超过这一数目时便不再增加。在忧虑和悲伤等消极情绪的消失也存在类似情况。
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是亲密关系、权利感和胜任感。
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人其幸福感可能越低。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是以social comparison社会比较为中心。 快乐同样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比较,特别是与属于同一群体的人进行比较。我们感到好或者不好依赖于我们和谁相比较。
降低我们的比较标准,从而冷却我们对奢靡的狂热追求,并恢复到满足状态。 意识到他人的境遇更糟糕能让我们更看重自己的幸福。 同想象中较差的自我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也是一种提高满意度的方式。
那些有助于真正美好生活的东西——亲密牢固的友谊、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思维习惯、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永久常在、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