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地方美食
查看话题 >东北往事,一片吃心之哈尔滨
考试季一过,学校里人就变得稀疏起来,平时吵吵闹闹的CU一下子冷清了不少,大部分本州本国学生都回家过圣诞了,剩下的大部分是我们这些“歪果仁”以及仍战斗在科研一线的老师之类。学校趁着最近人少开始了大范围的清扫维修,等春季再开学,就又能以焕然一新的模样迎接学生们。
虽然时不时会和国内的同事朋友聊天,但大部分时间由于时差以及目前各自状态的不同,并不像在国内时交流那么多,反正从朋友圈也能大概知道大家目前的状态如何,也就不需要那么紧密的相互汇报了。掐指算算进村已经100天有余,果真对国内的思念惊涛骇浪般涌向我,最强烈的还是那些从小陪伴我长大的好吃的。哈尔滨虽然离我的老家还有120公里,但从小到大基本每年都会去个十来次,也算得上我在东北最喜欢的城市之一。简单记录一下从小到大那些记忆中的美味,弥补一下相隔万里吃不到的遗憾吧。
其实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去哈尔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小时候晕车很厉害,如果是坐汽车去哈市,我一路上的两个小时一定会吐个七荤八素,火车又要早起,起床气严重;再一个就是我妈绝对是逛街界的顶级高手,她能从早晨七八点钟一刻不停的逛到下午四五点钟,而且走路极快,我作为小跟班稍不注意就不知道我妈走了多远,以至于每次去哈市逛街都会成为我单日体能消耗最大的一天。后来长大一点爱美了,就开始磨着老妈多去几次哈尔滨,在陪她购物之余我也能物色点我喜欢的衣服,而且哈尔滨总是有很多不同的好吃的在等着我光顾,也成了我总心心念念的动力。
每次去哈尔滨,第一站一定是哈尔滨老火车站前街的“美味坛肉馆”,这店至少有25年+的店龄,真的是从小吃到大,之前在白钟元的节目里也有看到这家店露了脸,觉得白老师真的是有品味,这么本土的苍蝇馆子都找得到,不知道是什么神仙指路来的。美味坛肉店面很小,国营气息浓郁,20几年了,真正扩张好像只有过一次。通常去他家吃砂锅都是要排队等位子的,啤酒箱子、冰箱盖之类的地方都有人坐在边上吃饭,再大的老板,到这也都没啥架子了。他家店一直开的牛气,早晨几点上班下午几点下班都是准点的,春节放假也总是放的特别长,常常是大年初八到了门口发现人家十五以后才上班。他家服务员大姐都清一色的白衣服白帽子,脸上没啥职业化笑容,嗓门又大又尖还带着几分嫌弃。可就这样,客人还是络绎不绝,没办法,他家砂锅是真的好吃。其实这店的菜品一直没啥创新,就两种套餐,一种酸菜锅,一种豆腐锅。我小的时候每次都是要酸菜的,老妈要豆腐的,酸菜锅里面有一两块排骨,炖的松软入味,豆腐里面则是肉丸子,基本都被老妈挑出来扔了,她总是执着觉得外边的“看不清楚形态的肉”都不是好肉。听起来这两种砂锅配料挺简单,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吃过了那么多家砂锅之后,还是觉得她家这两种锅的味道最好。曾经她家的坛肉也是超级好吃,五花三层的肉上盖着一层浓浓的肉汤,舀两勺到砂锅和饭里,真的得好吃到飘飘欲仙。可惜这些年也许是工业养殖的猪肉味道打了折扣,这坛肉的味道越来越寡淡,不过比起别的的坛肉,她家味道依然是好的。配着砂锅坛肉,当然还得吃点儿蒜,这才是正宗东北吃法。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不管天南海北,如果有机会去吃,而且千万记得嗑点蒜:)
吃完坛肉从哈站往南岗附近的商圈走,一定会路过一个“北北商城”,其实现在这个商场已经很破落了,但在90年代,那儿还是个很气派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商场里有卖一种小小的石头面包,在冷掉的时候超级硬,但简单加热后真的奶香浓郁又软有香,即使多年没吃到了,我依然能记得那个面包的口感和味道。
再沿路往秋林方向走(对,就是那个红肠很出名的秋林),会路过一个很著名的菜市场,叫做“奋斗副食”,这个菜场现在还存在着,跟道里区的道里菜市场一样,比一般的菜场高大上很多,全部是在室内经营,而且有种国营的赶脚,所有营业员都是统一着装,当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也会略高于外面。在这个看似国营菜市场的里面,隐藏着几个特别有名的美食,首当其冲的就是传说中的“奋斗大串”了。虽然也是从小吃到大,但我始终没想明白,一个点烤串,是怎么烤出了碳烤般的口感与风味。奋斗大串是名副其实的大串,一个很粗的竹签子上一共也就4、5块肉,其中还包括一两块肥肉,但每一块肉都是直径超过2公分的大尺寸,咬在嘴里肉感十足。东北人口味重,上面撒的芝麻孜然辣椒粉盐面儿也特别足,调料混着肉香,真的是非常过瘾,我通常吃三串绝对就顶格了,如果带着黄总回去,他还是战斗力会更强一些。除了大串儿,奋斗副食里面的土豆泥饭包、熏肉大饼、粉肠以及凉拌牛筋面也都是特别的好吃,在奋斗副食还能买到真正的里道斯红肠,如果怕买到假货的,可以去奋斗副食排队试试。
哈尔滨的南岗区和道里区是由一架霁虹桥连接,从奋斗副食出来逛逛秋林、远大和松雷购物,又可以调头跨过霁虹桥,再去道里区转转。道里区最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央大街,以及中央大街附近的索菲亚教堂了。 中央旧称中国大街,它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其雏形。 中央大街由面包石铺成,小时候听说老人说曾经在中央大街的石块下面全是黄金,但在东北沦陷后都被偷了去,也不知是真是假。到了中央大街附近,好吃的就开始变得多元化,毕竟异域风光的建筑之内必然也有着极多异域特色的美食。不过小时候的我去那附近,吃得最多的却是老昌春饼和马迭尔冰棍儿。春饼嘛,顾名思义,在东北是立春的时候必吃的食物。烫面烙薄饼,卷上酸辣土豆丝、酸菜粉儿、香辣肉丝、绿豆芽三丝以及葱丝甜面酱,再点上一份儿西红柿蛋汤,那就是最好吃的立春大餐~老昌春饼除了有这些老几样,还有特别好吃的熏肉大饼,也是我每次去必点的好吃的。马迭尔冰棍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现在在北上广也能吃到正宗的,不过最地道的吃法,还是应该在冬日飘雪的午后,走在中央大街上,啃上一根硬邦邦的马迭尔冰棍儿,一路去看索菲亚教堂前飞翔的鸽子呀~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好多好多还在的或者消失了的哈尔滨美食没有提到,比如自助餐教父级餐厅“元太祖”,90年代火爆冰城,但近些年早已没了踪迹;和美味坛肉一样牛逼哄哄的道外老万饭馆,就那几种下水还卖的贼贵,但又贼好吃;中央大街旁边小胡同里的小昆仑老菜馆,圆笼排骨不知道为啥就是简单又美味;还有闫守一大腰子,烤火大点就香而不腻;随处可见的烤冷面,谁家做的都是一样的酸甜劲道等等等等。也许是因为家在东北的特殊情感,也许是和老妈一同经历的时光宝贵、美好又有限,即使后来万水千山走遍,哈尔滨的这些美味依然在我心里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是我一生的美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