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导师应该具有什么特征?

问:一个真正的导师有什么特征?
答:稳定居于自性之中,以平等眼神看待一切,于一切时、一切地及一切境界中无可动摇的勇气等等。
问:一个热诚的弟子又有什么特征?
答:对去除哀伤并获得喜悦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一切世俗享乐的强烈反感。
问:指导的特征是什么?
答: Upadesa,这个字意指“接近那地方或座位”(Upa,接近desa,地方或座位)。本身就是存在、意识与喜悦( sat, chit, anand)的化身的上师,使弟子避免因为接受了感官的色相,脱离了自性而遭受到众乐与诸苦的磨难,并且毫无分别地帮助他们植根于自己的真实本性。
Upadesa也意味着将遥远的事物显示得如在目前。它使弟子明白了梵(自性)并非如他以为的遥远,而且离异于他,而是极近,且与他无二无别。
问:如果上师真是一个人本身的自性( atman),为什么有教理说无论一个弟子如何博学,或拥有如何的神通,若无上师的恩宠,他便无法获得自性的了悟( atmasiddhi)?
答:虽然在绝对真理中,上师的境界即是一个人自身的境界,对因无明而变成个人的灵魂的自性来说,无有上师的恩宠而想了悟其真实状态或本性,是极为困难的。
所有心理的观念,只由真师的临在便能控制。若有人做慢宣称已见学海之涯,或有人做慢宣称能显神奇之迹,只要上师对此等人说:“是的你学到了所有该学的,但是你学到了你自己了吗?而你,你能够显现神奇的行迹,但是你看见过你自己了吗?”他们将在羞愧中默然俯首。因此很明显的,唯有借着上师的恩宠,而非其他的成就,才能了悟自性。
问:上师的恩宠有什么征象?
答:它超越了语言与思想。
问:果若如此,为什么有人说弟子是借由上师的恩宠才了悟了自已的真实状态?
答:正如象于梦中,见狮惊醒,无疑地弟子亦会因上师慈悲恩宠的眼光,而由无明之眠醒悟到真知之境。
问:有人说真正上师的本质即是至尊的上主( Sarvesvara),这样说意义何在?
答:个人的灵魂欲求达到真知之境或者神性(Isvara)之境,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地锻炼虔敬之心。当个人的虔敬之心臻于成熟时,等同于个人灵魂,而又是它的观照者的上主,将以人的形体现身,借着它的存在——意识——喜悦这些自然的特质祝福弟子,将他吸收到它之中,根据此种数理,上师能真正地被称为上主。
问:那么,有些伟大的人是如何不经由上师而获得真知的?
答:对有些成熟的人,上主以真知之光照耀并传给他们对真相的觉知。
问:虔敬( bhakti)的终极,以及真理( siddhanta,亦 saiva siddhanta)的道路何在?
答:在于去学得这个真理,即一个人借着身、口、意这三项净化了的工具之助,以上主的仆人的能力,以无私的虔敬行使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上主的行为,并且学习远离“我”和“我的”两种感受。
这即是真理的修行人( saiva- siddhantins)所谓的无上虔诚(para- bhakti)或是活在为神的服务中(irai-paninittal)。
问:智慧( jnana)之路或是吠植多( vedanta出自印度奥义书的一派哲学)的终点何在?
答:在于了悟“我”与上主(Isvara)实无分别,并且从自己是行为者( the doer; kartrtva,ahamkara)的感受中解脱出来。
问:那为何说这两种道路是殊途而同归?
答:无论手段为何,目的都在于消灭“我”和“我的”两种受,而且两种手段是互相依存的,此之消灭,必亦导致彼之覆亡;因此,为了要达到不可思议的静寂之境,不管是将“我”之感受去除的智之路,或是将“我的”之感受去除的虔敬之路都适用。
所以无疑地,虔敬之路与智之路的终点乃是一个。
注:只要“我”存在,接受上主的观念就仍是必要的。若有人想要容易地得到他现已遗忘的这种无上的认同( sayujya),接受这个结论实是适当的。
问:自我的特征是什么?
答:具有“我”之形式的个人的灵魂就是“自我”。具有觉性(chit)本质的自性没有“我”的感受。无觉知的身体也不拥有“我”的感受。
在觉性的存在与无觉知的存在之间,虚幻的自我神秘地出现了,这即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若是以任一手段将它消灭了,真实的存在将能如实被见到。此即名解脱( mok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