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为什么你越唠叨,孩子越对着干?
说起唠叨,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了,那简直就是唠叨的鼻祖。
作为成人,我们会反感唐僧式的唠叨,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不知不觉的对自己的孩子唠叨。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你越唠叨,孩子越跟你对着干。这是为什么呢?

01.父母的唠叨,有时是一种变相的比较和贴标签。
父母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了。”所以,“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是所有的人童年最讨厌的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家长总有办法找出比你强的人,然后用他的事迹来念叨。比如,“老王家的孩子钢琴过10级了,你却什么都做不好。”“隔壁家的小花又考了第一名,你怎么老是不进步。”
你总是唠叨别人孩子的好,自以为可以激励孩子成长,实际上,在这样的比较模式里,把自己的孩子说的一无是处,严重影响了孩子自尊心,打破了孩子的成长节奏。
当唠叨变成时时的对比,孩子总感觉到不如别人,很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恶性循环,原本听话的孩子都不愿意再听话了。

02.父母的唠叨,易使孩子忽略倾听。
朋友家孩子一直以来表现优异,但是朋友还是喜欢念叨他。每次考完试常说的话就是“怎么这样的小错误都会犯啊!”“为什么不努点力考一百分呢!”
结果,原本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每次朋友一念叨,就会表现得不耐烦,小动作也多了,经常做作业的时候偷玩手机,也没那么喜欢黏着妈妈了,更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反复听到家长同样的话,一旦习惯就内心开始抗拒。当家长一说,就会在脑中想方设法躲避,尽可能想着与当前唠叨毫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忽视掉父母的声音。

03.父母的唠叨,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也经历过唠叨。小时候每做一件事情,父母总喜欢跟着唠叨。我要是做好了,就在那感叹“还不感谢当初我的唠叨,不然你肯定做不成。”一旦事情没做好,唠叨就变成了“当初我唠叨你总不听,现在吃亏了吧!”
对我好的话我肯定听着,但是这种持续性的唠叨除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激起我的情绪反抗外,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一般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有时候,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就等于变相的单方面指责。有时孩子明明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父母的唠叨就等于把功劳拿走了;而当做错时,父母的唠叨又变成先见之明,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极大伤害。

孩子的能力获得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不要奢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每一个孩子成长进程的快慢都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在某个年龄段“都会”或者“应该”是什么样。
可以理解父母渴望孩子快快成长,努力成才的心理,也懂得父母管教孩子的不易。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唠叨不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过分的唠叨更可能会适得其反。
《智慧父母》,让您学会以最恰当的方式管教孩子、滋养孩子,支持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动力,成就孩子的丰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