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个人观影最佳
今年是第一次在网上发自己的观影最佳。算是一种分享吧。(原文来自知乎)
今年看的电影数量感觉没去年那么多。当然,自己是完全没有统计过的。
算是挺忙碌的一年吧。上学,打两份工,还要跟家里人处理关系。因为以上种种,我被诊断出了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现在还在调养中。
今年算是把自己生活做到最简化的一年:上课,打工,娱乐和电影。从今年秋季开始,对观看各类影视作品的欲望直线下降,每天都是疯狂打游戏来填充时间。但是心中莫名的还是对电影有种依赖和渴望。所以一放假,发了疯一样的看。虽然19年最后还有几部李安没看完,但也算是弥补了一点自己心中的遗憾。
趁着暑假,终于把提姆波顿之后的蝙蝠侠系列,MCU,Xmen系列和DCEU都给看完了。总体而言,今年的小丑我不喜欢,但还是一剂强心剂。期待小丑女和神力女超人。
7月份的时候,看完了昆丁全部作品。最喜欢的还是低俗小说。不过最不“昆丁”的作品当属好莱坞往事。我在昆丁电影里面学到最多的,可能还是motherfucker的正确发音。这里提一下没有上榜的阿尔法城,导演戈达尔。这电影看的我筋疲力尽......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去消化这些新浪潮导演的作品。但是里面的一些表现手法颇为惊人。我也明白了戈达尔为什么被那么多人追捧了。
看过的大部分新片都比较无感。这里提一下几部。爱尔兰人个人感觉唏嘘会更多吧。片子本身除了有关联到一些政治事件之外,整部片下来挺散的。几个老戏骨再牛逼,也无法弥补情节上的平缓。算是今年比较可惜的一部。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今年院线印象最深的作品。不过它没有进榜单,主要是我更喜欢其他的几部作品。现在国内引进,有机会的朋友我还是推荐89岁伊斯特伍德的这部作品。
剩下的,就看排名吧。
1.
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上课看的作品。
很意外。它跟我印象中的黑人电影很不一样。里面的黑人不是什么fuck machine,也不是什么毒贩子,更不是什么白人幻想中的黑人形象。
他们是要在这块排斥他们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的人。他们在这过程中有人丧失了自我,有人拉帮结派,有人归顺他组。
正是这多层面的问题混合在一起,具象化到了荧幕上。最后,大家还是落入到了自相残杀的局面。很真实,也很可悲。
美国的黑人问题,或许一开始就不是问题。只是大家还是没完全把他们当人看。
2.
豆瓣有短评说,这是美国中产的悲剧。有那么一定的道理。
这几年美帝采取的保守政策,最受打击的,也是中产。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影片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碎。努力也突破不到上一层,大部分美帝中产都是莱斯特的状态。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了激情。留下的,只是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本片非常平滑的从一个色情轻喜剧转变成了一个反美国梦的悲剧。
3.
网飞的主打剧。大卫芬奇指导。
就算只是去看下芬奇对对话戏的拍摄和设置,就值得了。
4.
美国新浪潮代表作。马丁巅峰之一。
里面充满着狂气。对于纽约灯红酒绿和淫乱肮脏的夜晚的描绘,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也涉及到了越战带来的PTSD以及政客面具下的虚伪。
马丁对于社会的窥探和捕捉十分的准确。
5.
主题上,跟出租车司机有本质的区别。出租车是对政界和现实的控诉。而喜剧之王是现实对人的摧残。马丁用了十分滑稽和荒唐的人物诠释整个故事。但是我一点都笑不出来。因为今天还是这个逼样。
罗伯特德尼罗就是演员的代名词。
6.
刘伟强担任摄影的出道作之一。
一开始徐锦江被人砍的场景,已经可以感受到旺角卡门的气息。色彩分明,冷色调,降帧拍摄和手持。
7.
其实我觉得白兰度在里面演的很一般,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用公路片的形式来拍。情节异常的紧凑。
而且越进到林中深处,人性的复杂体现的越来越多,对于神明的意念越来越偏执。人,也越来越接近原始。
啊,那首The End,真的是秒的恰到好处。
8.
里面对烂尾楼居民的刻画,十分具有香港气质。但是我目前没办法来解释这个气质的定义和特点。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气质今天已经没有了。
9.
听说,mall那场戏,杜琪峰就拍了几个镜头和拍了几个小时。因为赶时间和成本控制。
但是出来的成品,就值得票价了。
10.
第一次接触Louis.CK。没想到会是一个这么抑郁油腻的中年人。刚好这几年不就出事了吗??
说回来,我很喜欢里面传统观念跟现代观念的冲突。这个大家族不断在争吵,背叛,自我和自私中度过每一天。这不就是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现状吗???
最后的结局,是精神病发作的Peter砍了Horace一刀。看似巧合,其实,不也真实吗???
11.
女性执笔的剧本我看的不多。但是Phoebe对于男性的刻画没有一种厌恶感和自我怜悯的气质。这点我是十分敬佩的。
男女问题,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解决。但是Phoebe算是站在一个很中立的角度去刻画。
尽管第二部有点“失了智”。但还是无法阻挡整个系列的大红大紫。
12.
The Wire的前身。根据小说《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改编。讲述的是Baltimore警局的日常。
大部分的场景就是办公室。所以这部电影的调度只能用惊人来形容。手持带来的真实感我真的是欲罢不能。
强烈推荐看一次第五集,这是这一季最完美的代表。
而里面的巴尔的摩,今天也还能看到。因为它就没有变过,只是从城中转移到了城郊。
13.
年度最佳。真的没想过会是这一部。
或许是侯孝贤监制的原因。里面99%的镜头都是摆拍。一个特写都没有,全是远景,中远景,中景和近景。
正是这一层的摄影,带出了极其真实的刻画。影片的调度也颇有意思。
如果说香港黑帮片是一种极致的浪漫,那台湾黑帮片就是极致的真实。两个少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慢走。他们不是不想降落,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脚,而是这片土地没有他们能融入的空间。
我不知道该说这是一种无奈还是叛逆,他们想做一只狼,那是因为他们有枪有冲劲;但他们都是肉做的,他们挡不住子弹,挡不住社会对他们的吞噬。
最后阿国被人扔在岸边,没有了父母,没有了朋友,没有了烦恼,没有了生命,也没有了阿兜仔。他活着时的全部,只有那本日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