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的廉价群租房,比你想象得残酷
年复一年的春节又临近了,对于回家过年的人来说,抢票又成为了让人头疼的一件事。
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发来一个帮抢求助,还有很多人不得不通宵排长队去窗口买票。
你没穷过,你不知道而已
有人在网上提问:“火车硬座和卧铺相差仅一百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硬座?”
评论区内网友很是感慨:“很遗憾,绝大部门家庭还没有达到火车票自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每年。
换算成月薪还不到2000块钱,怎可能多花100多元享受舒适的几个小时呢?
也难怪,有人会问:为什么火车上吃泡面,不买热腾腾的盒饭?为什么大热天等公交挤地铁,不打车出门?
原因还不是只有一个:穷。
看过一个数据,说中国的本科率大概只有4%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中,也就只有4个是大学生。
可为什么我们感觉,身边个个都是大学文凭呢。
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身边工作的人是根据简历挑选出来的,基本上对学历有所要求。
上网聊天、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也很难相信生活中会有穷苦大众的存在。
一两百块钱可能就是一顿饭钱,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是全家人一周的生活费。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16年回家,想和父母显摆一下自己新买的苹果手机。
结果父亲先说,自己资助了乡下的一所小学,建了一块操场。
他开玩笑地问:“我怎么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富二代了。”
父亲说:“建个操场也就五千多块钱,但孩子们就能开心地玩了。”
他看了看自己的手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当我们感叹生活艰苦时,有些人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那些生活在廉租房里的人们
你见过凌晨1点的廉价群租房吗?
刚来北京租房子时,我跟着中介去见过。一栋大楼上密密麻麻遍布着窗户,一个窗户就是一间房。
走进大门,抬头是四方方的天井,常年看不到亮光。昏暗的楼梯通向不知名的地方,需要等很久才能看清周围的环境。
每层楼都有无数个大门并列分布着,门挨着门。打开一个屋子,只有一张小床、一个桌子和一个卫生间,两个人在里面转身都很困难。
有位摄影师,为了记录生活在群租房里人们的生活,在这里生活了5年。
这里比我看见的那种房子还要小,床只有1米长,连腿都伸不直。
浴室是公共的,墙壁上长满霉菌,甚至站不下一个成年男子。
在这里生活的,有一部分是备考学生,在房间里读书从早到晚。
有的是患病的病人,用仪器延长着生命。
有的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只能在这里度过余生。
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看不见的阴暗角落,还有很多人在负重前行。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被一位姑娘刷了屏。一位来自贵州的24岁的女大学生,体重才43斤。
父母相继去世,弟弟又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姐弟俩只能靠每月300元的低保生活。为了给弟弟治病,她用糟辣椒拌米饭,吃了整整5年。
上大学期间,她还申请了助学贷款,每天要做两份兼职。
终于,长期积劳成疾加上营养不良,她病倒了。
为什么要住在这么小的房子里,不会压抑吗?
为什么要天天吃糟辣酱拌米饭,是肉不香吗?
我们身边有太多难以理解的事情,可这就是真实的现实生活。
2019虽苦,但终于过去了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部纪录片《差馆》。
周浩导演用镜头,记录下2010年和2011年春节前夕,一个公安局里的普通生活。
在这个火车站的公安局里,每天有络绎不绝的人来求助,每个人的问题都很具体。
可警察坦诚地说:“这里面99%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
有一个卖烤饼的大叔被抓,还显得挺高兴。周浩问他:“进来了怎么还这么开心。”
大叔苦笑着说:“如果不能在外面卖东西,对我来说里面外面都一样。”
两张烤饼卖两个能赚一块钱,即便知道火车站不能卖东西,但他指着肚子说:“这里要吃东西嘛,小孩要吃东西嘛……”
还有位大哥,从救助站领了一袋泡面,跑到公安局要热水。没有佐料,只是热水泡面块。
面对镜头,大哥笑嘻嘻地说:“我的钱全部寄回家了,我搞忘记留车费了。”
原来,他每个月在广州打工能赚2000块钱,但为了过年前把钱全都寄回去,就到救助站蹭吃蹭喝。
你能说他自私吗,看着他碗里无味的面,脸上笑呵呵的表情,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周浩说:“在拍这个片子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多文盲。”
即便是枕头发霉、缺衣少食,也抵挡不住生活中的小确幸。
就像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因为成绩优异拿到奖状,妈妈承诺会给买辆自行车,他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工作一天的环卫大叔,怀里抱着一大堆银杏叶,像个孩子一样,在飘落的叶子中转圈圈。
辛苦一天的建筑工人,蹦蹦跳跳的前行,即便没有特别开心的事,快乐也一定与你同行。
无论2019有多么艰难,至少她过去了。新的一年,无论如何,都请保持滚烫的热情,让温暖继续,常怀期待,开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