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天堂地狱在人间
(一)鬼、神
你最怕什么?
怕死?
小孩子看到地上的蚂蚁,总是要上去踩一脚,蚂蚁死了,他们并不难过。
再大一点,自己养的小狗小猫死了,会嚎啕大哭,伤心很久,惹得父母感叹:“比死了爹妈哭得都凶”。
再大一点,长辈去世,会深感意外,因为总是来不及告别。唯一的再会,便是梦里。
但人终有一死,来自泥土,归于泥土,干干净净。
可是死了的人去哪里了呢?
美国诗人玛莉·伊丽莎白·弗莱(Mary Elizabeth Frye)的诗也许能说明问题: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别站在我坟前哭泣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长眠。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我在劲吹的千风中,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散落在皑皑的雪原。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我是温柔的秋雨,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滋润金黄的麦田。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我是百鸟盘旋的黎明。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我是点缀夜晚的群星。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我在绽放的百花中,
I am in a quiet room.
妆点宁静的屋檐。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我是高歌的飞鸟,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留存于美好的人间。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die.
我不在那里,我从未长眠。
怕鬼?
既然死后终将化作沉泥,就无所谓鬼了。人们之所以怕鬼,大概是因为怕他们没死干净,再从棺材里爬出来,或者怕他们身死心不死,想继续活在你我中间。
你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即便他什么也不做,只存在着,就足以令我们毛骨悚然。
听过最害怕的鬼故事,大意是有人说,自己明明一个人住,可是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感觉牙膏用得比以往快,手纸也是。直到突然有一天,中午吃剩半碗的饭,到晚上碗空了。
然而“死鬼”却是个娇滴滴的词,被女人用来骂男人的。
与鬼对应的便是神了。
神是什么?是威力无边的圣人?
从小到大,影视剧中的神仙总是衣袂飘飘,腾云驾雾,长生不老,逍遥自在。且不论如何翻云覆雨,光是那一副怡然自得的面容,就让好生羡慕。
人说别人活得快活,会说“活神仙”、“赛神仙”。其实神仙未必快乐,私以为长生不死大概是对一个人最痛苦的惩罚。
鬼在地下,神在天上。
鬼在受苦,神在享福。
人在中间,上敬神,下怕鬼。所以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二)天堂、地狱
天堂什么样?
天堂里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一切痛苦。可天堂里也是人来人往。
天堂在哪里?
古人以为在头顶。如今科技发达,连小学生都知道乘飞机飞离地球后漆黑一片,并没有金光普照的天堂。
地狱什么样?
地狱里有刀山,有火海,有人间的一切痛苦。《十八泥犁经》的十八层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轻重而排列。每一地狱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
古人以为在脚下。如今人们四处建楼,掘了多少王侯将相的坟墓,也睡得好好的。
我们谁也没有死过,于是无法从别人口中得知地狱天堂真正的样子。
地狱也好,天堂也罢,不过是智者为了鼓励人少作恶,多行善。给那些看惯了好人无好报,恶人多享福,今生看不到希望的人一个心理安慰:“你别看那谁谁谁行了一辈子善却没有好报,他死后上天堂了呢。你也别看那谁谁谁丧尽天良却尽享荣华富贵,他死后是要下地狱的!”
信鬼神者,作恶有顾忌,行善有盼头。不信鬼神者,只顾今生不管死后,不怕下地狱,不求上天堂,大概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作恶行善全凭一个良心。
文明越发达,科技越进步,信鬼神者越少,不信鬼神者越多。
我不信鬼,但是怕鬼,怕死。
我也不信神,但是渴望修炼品行,利己利人。
(三)善恶无间

《罗生门》是第一本看了连连作呕,描绘人间地狱的短篇小说。
日本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京城仿唐长安城而建,里圈城墙为子城,外圈城墙为罗城,“罗生门”即罗城正门。作品讲述战争年代,饥荒连连,一个家奴苦于无家可归,在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借用译者林少华的话:“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同名电影《罗生门》则由黑泽明改编,背景取自《罗生门》,情节取自作者的另一篇小说《密林中》。而今常说的“罗生门”,则因了这部电影,指真相扑朔迷离,当事人各执一词相互矛盾现象。
《罗生门》不禁让人发问:人可以有多坏?
这要看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有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恶才会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人一旦别无选择,就只能不择手段了(但在某种程度上,罪犯本身也是整个社会的受害者,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罪)。所以我们常说不要去考验人性。
说到这里,想起高中时,有一段时间,两个男同学在操场橡胶跑道上扔五十块钱,自己坐在不远处若无其事的偷偷观察,他们想看看来来往往的同学,有没有人会捡起来。
小时候看电视,逮住一个角色总要问大人: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到最后死了没有?”
如今过了非黑即白的年纪,开始理解每个人的难处,那些看似丑陋的东西,便多了一份合理和美好,而看似美好的东西,背后不知道藏着多少龌龊。
逻辑思维前几天讲了个故事:
春秋有个著名的诡辩家叫邓析。有一次发大水,郑国一个富人被淹死了。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这家属就去找他赎买尸体,但得到尸体的人要价很高。
这富人家属没办法,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回家吧,那些人他只能将尸体卖给你,别人是不会买的。只要你打定主意不愿意出高价,他拿着你家的尸体干什么?迟早降价。”于是富人家属就踏踏实实回家了。
那这回就轮着那个得着尸体的人着急了,他也来请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对他们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意思是,只要你打定主意不降价,他们迟早得接受。
所以一旦有立场,就难以客观。有时我们常常忍不住说“我要是你,我就……”。那是因为我们只能做自己,不能成为别人,却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设想别人的行为。因为活着就得站着,站着就有方向,有方向就有立场。因此别人的生死抉择,别人的喜怒哀乐,我们最多只能理解,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所以能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已经非常难得了。正如任正非说,每个人努力工作,拼起来就是一个伟大中国。
(四)《罗生门》此书
由于小说《罗生门》知名度最高,于是此书以它命名。此书还收录《地狱变》、《鼻》、《蛛丝》等11篇短篇小说。
个人而言,《地狱变》阅读体验更好,也是看过最惊心动魄的小说。
除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外,人性至恶和艺术至上则是另一特色。良秀为成就艺术而放弃亲情、放弃道德,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此书作者芥川龙之介早年自杀,大概源于对人、对人生的幻灭吧,而艺术之于他这个厌世主义者,大概是漆黑天空中那熠熠生辉的繁星。
美好的东西常常无法持久,丑陋的东西却往往充满魅力。
如果说《边城》是世外桃源,《罗生门》就是人间地狱。
至苦至乐在人间。
至善至恶在人间。
以为善恶无间,人性善恶的明暗之间即天堂地狱所在!
更多原创见公众号:疯言疯语1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