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开埠·历史上的1月1号
1844.01.01 宁波开埠。
1904.01.01 陈虬逝世。

宁波开埠


1842年《江宁条约》约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英国领事罗伯聃1843.12.19抵达宁波,与当地官员协定1844.01.01开市,标志宁波正式开埠。【另见4.17、9.13、11.18】 三江口(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北岸遂发展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是五口中最早的“外滩”。【注:宁波并未成立租界】

罗伯聃

罗伯聃[dān],Robert Thom,1807年8月10日出生于格拉斯哥,翻译家、外交家。1834年起在广州怡和洋行工作,并学习汉文。两三年后承担翻译和英汉文书工作。并将苏州人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译为英文发表(The Lasting Resentment of Miss Keaou Lwan Wang)。1840年罗伯聃将《伊索寓言》翻译为汉文,译名为《意拾喻言》,是公认质量和影响力最高的汉译《伊索寓言》。
英军攻占镇海后,他于1841年10月至1842年5月,任宁波府镇海县民政长官。两江总督伊里布1842年8月在江宁会见他时说:“罗伯聃,我为你在镇海进行的市民管理向你致谢。为此,你在中国博得了伟大的名声。”
参与了《江宁条约》的翻译工作。著有《华英通用杂话》、《华英说部撮要》,为当时最重要的英汉教材之一。
1844年5月5日,被任命为宁波首任英国领事。
1846年9月14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仅39岁。
陈虬逝世


陈虬(1851年10月19日-1904年1月1日),号蛰庐,温州瑞安人,祖籍乐清斗山。清朝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文字改革家,维新派人士。与汤寿潜(字蛰仙)并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并称“东瓯三杰”。
生于贫困家庭,后学医,并热心乡里建设。
1872年,瑞安士绅许启畴、陈虬等20余人倡议合资聚书,在大沙堤建心兰书社,布衣学子可自由检阅图书。心兰书社的始建时间比北京同文图书馆早15年,比上海强学会图书馆早23年。1893年,书社迁至西河桥侧,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重建。 31岁时,他组织求志社。讨论社会制度改革,并撰写《治平三议》。1885年,他与陈黻宸、何迪启、陈葆善合资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公共中医院之一利济医院,以及中国最早的中医专科学校之一利济医学堂。

1895年,他获得温处道宗源瀚的支持,在温州府城设 利济医院分院以及分院学堂。
1897年,《利济学堂报》创刊于温州,是国内最早的高校科技学报。
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保国会,和蔡元培在北京筹设保浙会。 戊戌政变后,避居上海。
1903年,他在温州府城创办了新字瓯文学堂,使用《瓯文音汇》、《新字瓯文七音铎》作为教材,尝试推行拼音化文字改革。

1904年1月1日,陈虬逝世,享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