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孩子爱攀比,背后的真相你知道吗?
闺蜜最近老发愁了,说她家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有攀比心理了。
像往常一样,她去幼儿园接送孩子放学,回家路上发现孩子似乎有点不开心,一边嘟囔着:“小明妈妈给他买了最新款的运动鞋,我也好想买一双,你买给我好不好嘛?”她心里嘀咕着:“怎么这么小就有攀比心理了呀,可该怎么办是好?”还没想好怎么回复,看到路边有卖冰糖葫芦的小摊,“看,有你爱吃的冰糖葫芦”,成功地转移了话题,孩子始终是贪吃的,兴奋地去拿了两串,一路上开开心心地走回家。

原本以为买鞋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突然开始啜泣,哭着大声嚷道:“我好想买最新款的鞋子,我同学个个都买了,就我没有!”
相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烦恼:别人家有的东西,孩子也吵着要买,小孩子的固执在此时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的现象家长一般会给冠上“攀比心理”的帽子,孩子爱攀比,到底该怎么办?
01、儿童的攀比心理时常让父母不知所措
闺蜜的孩子一直都挺乖巧的,可是自从上了中班以来,逐渐出现了要求爸妈给买各种东西,而且价格都还不便宜,这可让都是普通职员的夫妻俩愁坏了。
“这么小的孩子就喜欢攀比,以后怎么办啊?”闺蜜愁道。
儿童攀比心理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的内容包括外貌、穿着打扮、家庭背景、自身经历、才能等方面。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出现类似攀比的行为,可能是害怕被边缘化了,寻求归属的一种需要。
02、攀比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1)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
据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哈特的研究表明:“4-7岁的儿童可能处于自我膨胀阶段,倾向于在所有方面积极评价自己。”
这也反映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对他的认可,想展示出最好的自己,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别人有的那些好的东西,以此来获得认可与归属感。此时的攀比心理大多与金钱财富无关,孩子仅仅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使自己获得快乐与成就感。
同样是溜溜球,一个200块钱,一个600块钱,因为身边的小伙伴们玩的都是600块钱的那种溜溜球,孩子可能就会选择600块钱的那种;孩子的这种境况,就好比一群人都在讨论苹果手机,突然来了一个没玩过苹果手机的人,他能说什么吗?完全插不上话题,气氛略显尴尬。孩子选择600块钱的溜溜球,就是想跟大家都差不多,这种感觉是最舒服的,能让他更好地进入到群体中去,获得归属感。

(2)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绝大部分都需要借助抚养人(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支持,假若抚养人平日里就喜欢跟别人做比较,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不爱攀比吗?
妈妈说:“你咋学不会呢?隔壁小李咋一看就会了?”孩子只能委屈地低下了头。妈妈又转过头跟爸爸说:“我单位小李人家可不得了了,才来单位一年都不到就升职加薪了,今天还买了新车,真拉风,你说你这个老干部都做了十年了,怎么好事都轮不到你?老实巴交的又不懂人情世故,只知道搞你那些个破研究,能当饭吃吗?”
爸爸跟往常一样,深深吸了口烟,把烟摁灭了径直往门外走去,妈妈这会更急了,“说你两句还不乐意了呀?人家就是有本事,年纪轻轻的就当了领导,你瞧你,没本事脾气还忒大的……”

像这样的场景每隔一个礼拜就得上演一场,大人都爱比较谁家孩子聪明、成绩好,谁谁谁有本事能赚钱,又买新车添新房的,你给孩子植入了什么样的思想,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3)社会是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幼儿园里小朋友过生日出现了严重的攀比现象,据调查,当地受访者2001名就有大概70%的家长反映幼儿园攀比现象比较常见。

一个家长感叹道:”以前我们那个年代过个生日就吃碗长寿面,经济好点的家庭会买个蛋糕一家人庆祝庆祝,那会就觉得很幸福了,现在自己当了父母,给孩子办生日会太头疼了,花销太大了。我家孩子班上,有的生日会带全班小孩去马术俱乐部骑马的,还有包了整个儿童剧场演童话剧的,还有带小朋友去五星酒店庆生的,去租带大草坪的独栋别墅……“
每个家庭都有自主选择为孩子庆生方式的权利,不应该盲目跟风,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更应该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周围的人都在攀比,对于判断辨别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以及当比不过别人家的时候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心理。
03、攀比心理需要正确引导
(1)与孩子共情,进行有效的沟通。
根据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所提出的共情理论,共情,即同理心,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共情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有效的手段和技巧。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譬如,孩子回家闹着要买Hello Kitty的保温杯。
妈妈:Hello Kitty很可爱,你很喜欢是吗?
孩子:嗯,我很喜欢。
妈妈:你已经有两个保温杯了哦,再买一个就有三个了,你打算怎么用?
孩子:Hello Kitty的我想带到学校去,小红也有一个一样的。我们是好朋友,要用一模一样的东西。
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呀。你们姐妹俩感情真好。
孩子:嗯,妈妈给我买一个吧。
妈妈:这次可以给你买,可是妈妈想告诉你,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用的东西不一定都要一样的哦,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孩子:嗯,妈妈,我明白了。Hello Kitty的保温杯我不买了,我更喜欢家里的小熊保温杯。

共情的最大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出孩子的问题根源,既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又能引导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孩子并非是在攀比,而是他们心智还未发育成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此时需要父母用共情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来让孩子领悟到别人家有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得拥有,要葆有自己的独特性。
(2)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著名主持人李湘的女儿王诗龄,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费一个月就得六七十万,一件衣服上万,无论什么都给女儿最好的,你说人家炫富奢侈,可是人家父母确实有这个经济实力,换成我们普通人家,如果孩子也要求什么都要用最好的,再拼命可能当下也满足不了孩子,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如果你要买这个的话,爸爸妈妈就会有比较大的经济压力。”或是告诉孩子“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可能还没法满足你这个要求,爸爸妈妈再努力努力,你也一起努力,争取哪一天能满足你这个要求,好吗?”

坦诚地面对孩子,告知事实,而不是回避或者发火骂孩子不应该有攀比之心,孩子并不会因为没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自卑,但会因为父母所传递出来的“你不应该攀比,你不配拥有”而感到自卑。
(3)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孩子的攀比心理有一部分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优缺点,应该学会欣赏自己。
《无条件养育》书中告诉我们: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带评价地描述问题,不管孩子做什么,尽可能正面积极地回应孩子;当孩子做错事了,也要关注他,可以按照原先约定的方法来处理,但别忽略他,让他仍旧知道他是被爱的。一直被爱的孩子内心是有安全感,充盈有力量便不会过多关注于外部的诱惑,自尊自爱的孩子不需要借助外界的攀比来使自己快乐。

孩子的攀比心理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引导,通过家庭教育、父母的榜样作用来让孩子获得生命成长的强大力量。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