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邻居关系(寒假思考之三)
我妈的邻居观
我妈在上海二女儿,也就是我家的时候,每天要视频几小时,跟她的每个邻居。
这些邻居也因为各自的儿女经常不在农村老家,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
但是他们每天都会视频,就好像他们在农村串门子一样正常。
(天哪!我连跟我爸妈视频,我都觉得有些矫情)
对于农村人来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你物理距离的好伙伴,因为很少搬家,大家更是一辈子的朋友。
用我妈的话说,大家吃东西很多都不用买,
这家人家今年萝卜大丰收,会分给各家各户;那家南瓜多了,也会切了分给大家。
会钓鱼的一下子多吊了几条鱼,也是分给邻居。
仿佛物物交换,就能让大家吃个大概。
回到农村过寒假,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动更多了。
有时候吃着饭,隔壁邻居就自助打开你家厨房或者客厅的大门,端着饭碗过来跟你聊天。
有时候,隔壁家的小屁孩会不打招呼地在你家客厅里疯狂的转圈,然后吃起你给的糖果。
只要你饭后散步一圈,整个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就了如指掌。
尤其是像我这种常年不在家的人,
回去一次,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情况,要问上几句。
在这里,好事传千里,八卦也一夜皆知。
比如谁家的孩子今年挣多少钱,
桥头谁家的媳妇坐月子婆婆都没照顾……
农村的邻居根本没有秘密。
我的邻居观
我虽然是个农村土生土长的小孩,但是却从来不喜欢这样的邻居关系。
从小,我就是一个人宅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不出来。
搬进上海现在的小区里五年多的时间,我都确保自己像个隐形人,甚至同楼住的人都以为我是刚搬进来的租户。
去年楼下新搬进来一个龟毛的年轻夫妇邻居,对声音特别敏感,上来找了我没几次。后面冰释前嫌,龟毛的女邻居加了我微信,想要跟我形成一段热络的邻里关系。
我脸上笑嘻嘻,心里mmp,加完微信营业式的回了几次后,然后我就装不认识了。即便在附近的健身房,我看到这两个夫妻,我也会装作没看到,不想有进一步的联系。
谁要跟你形成热络的邻里关系?
我希望家方圆两公里都没有亲朋好友,没有一个有关系的人。
只要周围一个人都不熟,我才能在钢筋丛林里进入一扇门,无论多小多破旧,都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凡尔登湖。
我妈的邻居关系,我一丁点都不想要。只要周围有了熟人,那你个人空间就会有风险。
会有人因为物理位置的接近,而不预约时间,直接登门。
我认为家就是人的延伸,人的状态分为在外营业social状态,和在家放松状态。
一旦有了这种不预约时间,或者临时起意的上门。
就像是让穿着睡衣,一头鸟窝,享受个人空间的自己,突然在没有准备的状态下让别人看到你并不想让人看到的样子。
现在的家,附近三公里住着我老公的一个亲戚。
因为怕钥匙弄丢,原先给过这个亲戚一把钥匙。
一个过度热情又占有欲的亲戚长辈,一开始竟然说要过来给我们洗衣做饭。
……
太恐怖了,有人会在你不在家的状态,看光你的家,就像看光你一样。
还好后面有次大家都没带钥匙,又跟亲戚闹翻了,我们索性换了一把钥匙。
我觉得很多关系无法持续,就是因为有些人无法掌握好关系的分寸感。
一旦老是掌握不好分寸感,触碰到别人觉得你不应该触及的地方,
这个关系肯定会从热络走向冷却尴尬,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跟我妈这一辈不一样。
我们一开始就有互联网,我们的朋友不用是基于物理位置的,只要聊得来,再远也无所谓。
好朋友,一年约了见个几次也可以。
亲戚也同样如此,大家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在应有的场景时维系和经营好关系。
《老友记》、《爱情公寓》、《72家房客》这种邻居就是朋友的关系我接受不来。
这种感觉,就像大家住在大学宿舍里,即便你花了几百万买了房子,你也没有自己真正的私人空间。
如果真的倒霉附近住了一个热情过度又聒噪没有分寸感的熟人,
我想我只能咬紧牙关,赶紧赚钱换房子了。
当然我的邻居观我妈不能苟同,
她每次去上海二女儿家就能认识几个邻居,
就像在农村一样,出去小公园转一圈,回家就能跟我讲一个小时的八卦。
这才是她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