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欧阳询心得
为了跟上一篇标题差不多我还是起名叫心得,实际上应该是经验总结,不光是临欧阳询的经验,也是阶段性的经验。
以前包括我爸妈在内的很多人都跟我说会画画的人写字一定好看,或者说写字好的人画画一定好,他们其实是为了批评和质疑我为什么会画画不会写字。最近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认真练字,到现在练了一个多月,才知道这话为什么不绝对成立,是所有人都没和我说过的、我自己从不会想起来问的原因。有些人写字好是因为在写字的时候会筛选正确的建议,比如在学校初学写字而非书法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说横平竖直才好看。一些同学在写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审美和思考,在受环境浸染的过程中也能形成自己独特、漂亮且稳定的笔体,但他们不常接触画画就可能对画画无从下手。而会画画不会写字,比如我这种,是因为我对画画加以思考(也可能是对着纸愣神儿)的时候比写字要多,我周围擅长画画的人也比擅长写字的人多,所以导致即使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写字的时候要比画画多,但因为字太小太容易完成它的“作用”所以很容易失去观赏性的价值。总结来说,写字和画画能够互相借鉴的相通之处仅在于,同时作为书者和画者的人进行过有方法的对书画作品的临摹,不论是不是有老师指导,临摹的过程都在进行和原作的对比,而创作或者写生都没办法实现书画的共通交融。
初学书法的时候还是小学一二年级,老师当时只交代带羊毫笔,颜体字帖,当时对价格不是很了解但是现在回想起当时用的笔也是很便宜的中白云,可能老师也考虑过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坚持吧,多花钱没意义。我也是没长性的其中之一,只学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又去了一个新的书法班学,还是练颜体,也是大概是那时候听老师说行书才需要狼毫。当时我的理解或许是狼毫很高级,写行书比写楷书的人更厉害,所以我只能在基础羊毫打转了。后来老师卖了我一支王一品斋的新颖中号笔(没印象知不知道是兼毫,因为当时社交障碍很严重,从来听不清别人说啥)花了我20块钱,本来觉得很心疼因为当时很少有什么东西需要花我20块钱(2000年),没想到用了之后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感觉,以至于我20年之后(的现在)重新开始用我已经掉色了的新颖写字,还是马上被王一品斋给圈粉。


现在写了一个多月发现和我当初理解的也不完全一样。羊毫软,狼毫硬,软笔按理来说蓄水能力应该更好(之所以这么个语气说是因为我实际用的时候觉得狼毫蓄水也很可,本来觉得应该不光是毛多少的缘故吧),软毫笔按需要的墨的饱满程度来说比硬毫笔似乎也更难控制,运笔和力量也更难控制。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能从洇的程度看出书家所用纸的大致熟度,墨的浓淡,也能从笔法看出所用的笔是硬是软。用狼毫点一个圆点必然要比用羊毫点一个同样大小的圆点花更多的力气,用羊毫写出字的势也比狼毫要花更多控制——因为势往往体现在做为骨架的长横竖上。简言之,羊毫圆笔易方笔难,狼毫方笔易圆笔难。而羊毫控制好了可以写一切,狼毫却不能。所以一开始用羊毫写,尤其是写欧体这样的字帖,无疑是hard模式。
为什么说hard模式?我写欧体第一天,就感觉欧阳询真的是一个太有自制力的人。他的字99.99%以上的笔画都是一丝不苟的,我印象中刷完第一遍,应该只碰见了一个点画写的跟他平时的风格不一样,他平时的点画都是非常饱满,收笔向来不会出锋。横折勾的下折也都是直笔,比如“勿”字的下折和三个撇都是要平行且等距的,更不要说譬如“書”“兼”“具”“典”“而”这类横横竖竖比较多的字,都是要保证横竖之间平行且等距的。写的手疼,而且很难写的笔直干净。以至于我后期用狼毫写了三天欧体,简直是爽得飞起。
给自己的几点笔记:
1、关于用笔:羊毫写一切确实练力气,但不要排斥享受,有时候累了就不要hard模式了,试试更容易达到想要效果的笔,歇好了再hard也是可以的,毕竟名家所用的也是他们顺手的笔,甚至是定制的笔;
2、关于姿势:坐姿端正好习惯可以保证你时刻可以观察到你的笔的倾斜程度,这样更好的掌握笔触。如果是为了修身养性打坐参禅,的确是该严正一些,但大多数人写字的目的其实和绘画差不多,如果是为了效果,只要写的好看,哪怕你把自己拧成麻花,写出来的好看也OK;
4、关于临帖:不光要注意结构和笔画平行等距,不管笔画多细多密,都要抑扬顿挫的写,这样才会生动灵活;
5、关于审美:不要怕和原帖不像,只要每个笔画都用心,即使和原帖不同也未必不好看,也未必原帖作者不会喜欢临摹者所写字的方式和样子,对比是为了知道哪个更好看,而不是为了成为和原作者一样的人,艺术永远是为好看而服务的。
6、临帖步骤:确定字的中心点,字的上下左右分别是哪一笔的哪,确定字的结构,临摹的过程中每一笔观察笔画的形状,藏锋露锋,方笔圆笔,垂露悬针,长短,撇捺的角度。
-
狼水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1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