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的芳华…

如当初观看电影《芳华》时的心情一样,严歌苓的《芳华》同样是让人回味、使人震撼,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当阅读严歌苓的词句之时,难免会回想起电影中的镜头,却也不得不感慨冯导着实优秀地将故事表达在镜头之上,虽然电影对原著的内容做了些许的修改,但仍不妨评价这个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当然,今天我们不是谈论这部电影,而是严歌苓的《芳华》。
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于上海 , 1970年,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直至 1983年,严歌苓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多年丰富的军旅生涯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而《芳华》正是严歌苓对她文艺军旅生涯的回顾和怀念。故事以成都文工团中的萧穗子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峰和何小萍,小说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刘峰在文工团的这段浮沉经历;第二部分则是介绍何小萍从童年的成长到后来进入文工团最后离开文工团的故事;第三部分讲述文工团解散的数年后,文工团中的各位的一些现状,三部分的衔接那么自然、流畅,足见严歌苓对全文整体结构把握的游刃有余。电影的改编除了对何小萍的身世及部分细节地方有调整外,总体与文章保持了一致。文章中没有用词句来直接讲述那个特定的年代所带给人的影响,却也无处不在的展示着那个特殊年代对刘峰的经历、何小萍的遭遇等产生的伤害。纵观全文,里面没有一个坏人,即使林丁丁害的刘峰毁了名声、丢了手臂。却也只能说各有各的不幸。
刘峰,热情善良、真挚诚恳的男兵。在文工团内任劳任怨、脏活累活什么都愿意干,作为学雷锋的标兵受过中央的嘉奖,可是曾经爬的有多高,就会摔得有多惨。即使他还是以前那个他,可是文工团的每一个人依然不是以前他认识的那些人了,你说他会记恨林丁丁吗?我想他会是记恨的,不过相较于记恨林丁丁,我深感他更记恨的还是自己,因为他心底里就是“雷又锋”,他不会去怪罪任何人,在离开文工团时,看着一箱子装满着的曾经的荣誉,他也会感慨万千。心灰意冷之后,在野战长上,他奄奄一息却一心求死。许多年后,却因为一辆三轮车,与联防办闹起了矛盾,哎!命运没有将他打到,生活却让他低下了头。那样的年代了,许多人都在惺惺作假,可就是刘峰没有,却落着个最悲惨的结局。
何小萍,和许多故事里面的悲剧角色一样,从小打大她不就不被人喜欢,父亲离世后,她鲜有感受到了爱,为了想得到母亲的一点关心,她就一直和生病杠上了,她渴望生病来赢得母亲的嘘寒问暖,后来,她却想用生病来逃避一切,终被一场“假病”害的自己丢下了文工团,或许这也随了她的心愿。在严歌苓的《芳华》中,起初是没有交代到何小萍和刘峰之间的交集,直到有一个男女间的合练,由于何小萍头发茂盛、体汗较多,合练时被人嫌弃都不愿与其共舞,这时只有刘峰愿意与她一起,,而这也在何小萍的心中默默种下了爱的种子,后来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被派去前线,走之前只有何小萍去替他送行,两个不被理解的灵魂,却也最懂得彼此。也因为团里面人对刘峰这冷漠的态度让她对文工团彻底灰了心。在边疆一次的成功演出后收获了掌声,却也在之后重重地摔了下来,她“被”欢送了,而后在野战医院的护士期间因救下战士而被再次捧为英雄。这大起大落也让她精神异常。文章中的何小萍有足够的悲剧,但是却也能够收获到懂他的一位丈夫,令人着实欣慰,只是她的这段幸福来得突然,去的也仓促,在何小萍住院期间,她的丈夫死在了战场上。
多年后的刘峰和何小萍相遇时,就像是周遭了一遍的两个老友,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有时候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一下,为何世界上幸福、快乐的人们那么多,而我们却要遭遇着一切。欣慰的时最后我们依偎在一起。
文章除了开头给我们展示了文工团男女的青春洋溢,自“触摸事件”后,文章的基调就开始压抑,但即使开头极力表现的这种美好却也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事件的到来,这也可以看出“触摸事件”对文中每一个人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去提倡人人都去争当刘峰或者雷锋,他们的事情不过就是特定时期下的一个故事,他们的感情都是极其的晦涩而含蓄,人物也总是需要断定个是或者非。到最后发现没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落个平平淡淡才会找到最终的归宿。在逆境中,仿佛就是整个世界与你为敌,但哪怕只有一个对你投以关心的眼神,你都应拥有活下去的理由,你没发去掌控社会的舆论,左右别人心里的想法,我们要为自己活,为爱我们的人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年龄不能代表青春的到来与结束,芳华可以在任何阶段来书写,而此下,确实做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