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整理:鲁迅的文学世界
本篇日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专业课程 倪伟老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第二讲 《鲁迅的文学世界》的课堂笔记整理,全文共12864字
整理的时候感叹倪伟老师呜呜呜呜实在是讲得太好啦55555555
第二讲.鲁迅的文学世界
提纲挈领——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话题和贡献
一.作为鲁迅文学的幻灯片事件
(1)幻灯片事件简介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到自己弃医从文,乃是因为受了在仙台医专时所看幻灯片的刺激。
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事,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幻灯片事件在鲁迅的个人生活当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以前是一个理科生,后来到日本学医。日本幻灯片→日俄战争期间,抓到了所谓的中国间谍,砍头示众,描画的情景就是一大群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被砍头。
其在呐喊自序当中谈到,其认为身体是其次的(学医的目的),身体再好头脑麻木心灵愚昧 第一要素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改变精神 他认为最能够在这方面起到作用的就是文字。 因此其很快地到了东京和周作人一起提倡文学。
(2)幻灯片存在与否?
日本学者在研究方面求实精神,他们在思考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幻灯片
→包括当时的报纸上,关于日俄战争的报道有一些相关的照片,没有一张照片和鲁迅所讲的幻灯片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大家其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弃医从文张本。
但究竟有没有这样一张幻灯片其实这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在课堂上看到过也不重要,当然问题在于 鲁迅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叙述自己的记忆,来解释其人生当中的重要转折,我们要怎样解释这样一种叙述本身。
(3)幻灯片事件的意义
周蕾:新的话语形态的出现
1.技术化观视
这个幻灯片事件作为一个故事,标志着后殖民第三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话语形态/新型话语 技术化观视 借助于技术化的手段来看的表达方式→这种观视有很多,例如望远镜 在这个各种现代出现的技术化观视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 关于电影的震惊经验,本雅明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里面,电影第一次给现代人带来一种震惊的体验。 技术化观视所带的一种经验就是这样一种震惊的感受,幻灯片也是如此。
2.震惊感
①这种震惊感受来自于何处,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A民族自我意识的产生,这是作为观看者的位置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通过看电影,幻灯片/才发现在现代世界当中作为一个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在于认识到自己以及同胞是作为一种景观而暴露在他人面前,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自我意识。
B幻灯片事件中所包含的多重“看”与被看关系
幻灯片仔细来考察一种看和被看的关系。这样一种观视包含着多重看和被看的关系。
a.被砍头者-围观者:暴露了一种普遍的麻木,对他人以及自身处境与命运的麻木。
第一重画面内部,被看透的人被看,周围的是一群围观,被看透的人和围观地人构成一种看和被看的关系。这种看暴露的是民众的麻木愚昧,对他人命运漠不关心,以及对于自身命运的麻木。这是同质性的。
b.摄影镜头-整个行刑场景:摄影镜头代表的是他者的凝视,这个他者就是以战胜者自居的日本帝国。在这层“看”与“被看”中包含着一种权力关系。
第二重摄影镜头(机器眼,观看方式)——所拍摄的整个行刑场景 这个里面构成了一种看而被看得关系,他者的位置是以战胜者自居的日本帝国,这个摄影镜头 它是帝国之眼 是战胜者的帝国去观看被其征服的人 这里包含着一种权力关系,征服和被征服,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c自我意识的内在撕裂
而鲁迅是在日本教室里面看到了幻灯片,当其在看的时候,鲁迅是在帝国之眼的观看位置,是以他者的眼光来观看中国人。在这个时刻,如果他麻木,他就同质化了。但问题是他是中国人,此时他强烈地意识到,幻灯片当中所杯表现的中国人就是他自己。 自己甚至就是幻灯片当中被反复观赏、戏弄的中国人
他既是看的那一个,同时又是被看得。
这样一重关系,始终看和被看,体现在鲁迅的各种作品当中。
当鲁迅批判别人的时候,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也是被批判的对象。这也是这样一种看和被看的俯视。鲁迅的苦痛也正在于此,即自我意识的内在撕裂,这种撕裂感存在于所有创作当中。
周蕾还认为这个幻灯片所带来的震惊感第二种 和媒介手段分不开。
周蕾认为观看幻灯片的经历,鲁迅认识到电影这种新媒介所具有的威力。 他进而对鲁迅弃医从文做了消极解读,鲁迅已经感受到了新的媒介的为例又重新去搞文学,这是从技术手段的回退,和文字打交道了,逃避了技术化观视,这是一种暴力的逃避。但是同时,回到文学是一种后退。这是它的一种观点,这个观点或许未必能够成立,不能说回到文学就是一种消极的后退
3.竹内好:回心与转向
鲁迅回到文学当然不是说要逃避技术化观视所带来的暴力,恰恰相反,鲁迅从来都是直面暴力的。
鲁迅回到文学,即竹内好认为鲁迅回到文学是一种回心。 竹内好赋予回心新的意义,简单说是一种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自己的内心以后否定那个内在的自我,通过这样一种否从而达到自我的觉醒,需要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达到觉醒。
而与回心相对的一种是转向,转向是向外的而不是朝内,转向是认识到自己有问题、不好而放弃自我,去和自己心仪的欣赏的对象趋同。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脱亚论文化就是最能够代表转向文化的姿态,脱亚论文化构成了两极。 脱亚论,欧洲自己才能学习,甚至自己 才能强大。
因此竹内好时赞扬会心的,在其看来回心是内向的,是以抵抗的方式反思自我,保存自我。回到文学也是一种回心的象征的姿态,是回到自身本原的精神那里,也就是回文学所谓的改造国民性国民灵魂→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本性 只有内在的自我否定,中国人的内心才能觉醒。
文化偏至论当中鲁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文化偏至论》)
用今天的新的东西来重新创造一种传统,传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复古不是原来已经有的古而是带有创造性的,不是单纯的回到古代→而是重新创造出我们的文化传统。 这便是鲁迅一以贯之的思想,始终是坚持自己的基本原则。
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一)深刻的怀疑意识
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首先我们谈一谈其深刻的怀疑意识。
1.黄金世界
我们可以把鲁迅和新青年启蒙知识分子做一个比较,这个比较还是最有名的例子 铁屋子的预言(呐喊钱玄同 )铁屋子是外来打破的,与其喊有什么用,只能在痛苦中死去,这有什么意义呢,只能徒劳地增添他们的痛苦。
但他比钱玄同更悲观,在他看来这个启蒙事业未必能带来一个光变流利的结果,这一点和胡适陈独秀有所不同。 为什么不同,因为陈独秀不是他,他们觉得光明的未来一定会到来。这是他们的坚信,他们称之为所谓的未来的黄金世界。
但是鲁迅并没有因为这样一种怀疑而彻底消极,他仍然积极地投身于启蒙,只不过他不盲目倾心启蒙的乐观。不因为怀疑而取消行动,也不因为有所行动而彻底扫除怀疑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
但是鲁迅并没有表达这个积极的意思,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即使走出了一条路,有了这样一条路就代表了有希望吗 并非如此,这个路也可能是走向天堂也可能是走向地狱,有路并不等于有价值 不能从这句话当中看出有希望,鲁迅不肯承认希望是必然有得,鲁迅从来不是一个许愿家或者是所谓的许诺家。
2.希望和绝望
希望在他看来时是并不一定需要有的,也必然是绝望的,没有希望就一定是绝望吗?
并非如此。用他的说法来说,绝望也是一种希望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本身是因为怀有某种希望才会绝望,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抱有这种缥缈的希望的话,就不会有绝望了。
鲁迅不肯承认希望之必有,却也不承认绝望之必然。
绝望本身仍以希望为内在参照,是以否定的方式承认了希望,所以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同时抛弃希望和绝望即意味着勇敢的去承担人生中的一切。
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是会遇到希望的,这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对于鲁迅而言,其态度是很清楚的。 抛弃对于未来的希望,不要想将来到底会不会好,是不是一个黄金世界,这不用多想。也不用去怀疑对于这个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未来之不可能对于怀疑而深感绝望。希望和绝望二者都值得抛弃,如果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怎么办?
——承担责任,走下去。
3.走的意象
对人生的承担在鲁迅的笔下表现为“走”的生命形式。
在鲁迅的小说里,“走”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走”虽然不是对希望的肯定,但它是对绝望的否定。
走的意象,阮籍穷途之哭 。走到这个歧途,这个所有的穷途而哭,歧途而叹都没有必要。如果没有路,走到草莽之中,荆棘之中也可以姑且去走一走。虽然走起来很难,有荆棘把皮肤都划破了,但没有关系,你走走,这体现的是一种存在的勇气和价值。走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是对人生的一切苦难,包括责任的承担
鲁迅把这种“永远往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过客》的意思……即是虽然明知道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
虽然明知道前路是坟偏要走。
这个过客不愿意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出于对所在地方的憎恨才要出走 现在要返回当然不能,坚决往前走,甚至拒绝小女孩给她布施,布条。这个过而在这里展现了一种不停往前走,永远往前走绝不停止的精神,这是一种反抗绝望的精神。
这个动力是什么,从过客来说,构成的动力是爱吗?是为了爱不断往前吗,是因为恨。
对于一切黑暗东西的憎恨,这个东西也包含着对美好东西的恨,对于黑暗的不合理的不正常东西的恨,反抗内在的动力。 其在信中强调,这个反抗,我以为绝望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的人更悲壮更勇敢。因绝望而反抗,因绝望而反抗并非是真的绝望。绝望是取消了一切主体内在性,是虚无主义的体现。
最后的结尾总是叙述者和其所要批判人物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 走在雪地里,做在月光下,这个意象的确是有意识采用的。
三.《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
(1)《呐喊》、《彷徨》的文学史贡献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呐喊彷徨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小说集,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其贡献在于
1.题材特别
题材的特别,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描绘直接开启了20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并影响到三四十年代的左翼农村题材小说(如沙汀的小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因袭、现实处境和命运遭际的探讨,则直接影响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
2.独特而深邃的表现视角
这个视角就像钱理群先生说的鲁迅所关注始终是病态社会,人的精神生活中的病态痛苦,这始终是精神性的,挖出精神的病痛。最终的目的是接触病理,找出病灶,加以医治。他写农民其重点不在于写物质生活的贫困,左翼文学的作品就会反复渲染突出农民生活的贫困化,而主要关注其精神上的愚昧和麻木。
写知识分子呢,主要写出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内在危机。 在孤独者里面,他对这个对启蒙事业是怀有某种信心的,积极入世,最终以一种复仇的方式自戕的方式向整个社会复仇,但这是没有用的,戕害的永远只能是自己的。这是魏连殳的问题
鲁迅都是有所批判的,都是进入到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当中的,无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是内在的精神状况,特别是内在的精神危机。
这样的写法具有深邃性。
3.成熟、高超的现代艺术
鲁迅的小说一出手都是很成熟很现代的小说形式。
①结构的匠心独运
A. 例如《狂人日记》的框架结构
文言写的小序,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小说主体的外部的框架,不是说是否有其意义。意义大了去了,关于这个框架研究太多了。这个框架构成两种世界的对立,狂人日记的主体是白话文,小序是文言文。
两种语言是两种世界观,两个世界的对立 同时是思想的独立,疯狂和和所谓正统的对立/同样可以翻转文言所谓的稳定正常其实是疯狂的世界,而狂人的白话也许是一个更加正常的世界,这里面开启了一连串可以供我们思考的意见。 这个框架是具有很强意义的生产性。
B.《祝福》的套嵌式结构
祝福的套嵌的结构 套在里面的叙事,这个祝福作品不能简单地去理解,当然有对祥林嫂的同情和批判,也包含着对于知识分子自身的批判。
外面的叙事结构很能充分表达鲁迅对于新知识分子的批判,包括对于所谓启蒙知识分子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其和民众的隔膜上面,看似对于祥林嫂的一切了如指掌,但是其与祥林嫂之间隔了很远的距离。 有
没有灵魂,这个时候很犹豫→有还是没有?这样一种无语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困境,自以为可以拯救民众,事实上没有作用→不能进入民众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 这个鲁迅的套嵌结构对启蒙知识分子的批判
结构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结构总是在创造意义,一个好的结构能创造出丰富的意义
②擅长调动运用叙述的视角来达到反讽的效果,创造丰富的意蕴
A.《孔乙己》
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回顾往事的叙述视角,这样一种叙述视角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重反讽意蕴 叙事的时候肯定不是一个小伙子,其叙事语态来说是高度冷漠的,至少表面上看是比较淡然的。
孔乙己作为一个落魄的读书人 遭受的嬉笑和嘲弄,这个世界真是很冰冷旁观者嘲弄看客们 也与行为表现出这样一种冷漠
这个叙事本身所传达出来的 超然冷漠的姿态,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仿佛也只是随便提提,这个语境本身是冷漠的,值得高度反省与批判的。 这样一种叙事视角包含了丰富的意义,达到了高超的讽刺的效果。
B.《伤势》
《伤逝》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声音,或者说存在着双重的第一人称叙述,主体内容是涓生的独白,但是小说的副标题“涓生的手记”却又表明在小说的主体内容之外,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不发出声音的、作为旁观者出现的隐形叙述者,这种双重的第一人称叙述,把涓生的内心独白推到了一个被观察、被审视的位置上。
小说里面的叙述声音,当然是涓生的独白。对于这种声音我们需要注意,不能完全轻信这种声音,会把涓生的声音和鲁迅的看法等同。这个是荒谬的,鲁迅绝对不会赞同涓生,不会把涓生看作是相似相近的人,其对涓生是有高度批判性的。涓生这个人是具有高度反讽性的人,其抒情语调华丽仿佛真诚事实虚伪。 特别真诚的,也是特别虚伪的。
“《伤逝》中的涓生在叙述他和子君失败的浪漫史时极为伤感,实际上却不明白自己作为典型的‘五四’浪漫知识分子失败的深度,作为小说世界中的一个视象,透露出一种特别的浅薄。小说中使用的那种强调涓生愚蠢的脆弱感情的语言,使这一切更加明显了。因此,借助于主观的叙述方式,这篇小说也是对‘五四’典型浪漫小说的嘲笑。正是这种将自我置于反讽的位置,这种主观紧张与客观距离的结合,形成了鲁迅小说现代化的主要之点。”(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③象征手法的巧妙使用
药这篇作品很有代表性,华老栓 夏雨 坟的意象 乌鸦的意象都是具有高度象征性,也包括人血馒头,都是调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这些意象的调动拓宽了小说的意义空间
④语言简洁精辟凝练
最是用最减省的笔墨叙述——白描的手法 勾勒线条,描画人物
这个祝福里面他写祥林嫂这个,就是高超的白描手法。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
鲁迅在语言上的成就,我们反复说过了,其是把口语和文言放在一起。在两者上,提炼融为一体,达到一种 简洁而不粗陋;凝练而不滞塞
(2)故事新编
1. 《故事新编》简述:以古视今与生命体验
故事新编小说集出版的时期偏后,三十年代中期了,其收录的小说早的 总共八篇里面,其他几篇是三十年代开始写的。
作为一个小说集,故事新编表达了鲁迅对于中国思想传统的批判性思考。 他不会脱离当下去思考中国古代的传统,他永远立足于当下的,中间不存在着壁垒分明的区分
“古”“今”壁垒,找到两者之间深刻的内在精神联系。即以今视古,以古喻今。
他也试图在古和今之间找到一种深刻地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即以今视古,以古代的经验教训来看当下的现象。
这两者是故事新编的基本宗旨,这些作品实际上是鲁迅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基于他对三十年代中国重大历史问题时代问题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古代典籍里面找材料,来检讨自己生活的当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2.具体作品举例
A. 《补天》《奔月》
这是二十年代中后期的作品。
这两个作品集里面,有比较明确的东西,关于先驱者的命运。
奔月里面的后裔,都是古代英雄,创世英雄,他们不被身边的人所理解,是寂寞的。这些先驱者,被寂寞被冷落被误解的命运似乎是一种宿命。这是鲁迅作品里面经常出现的意象。
B.《出关》《起死》
《出关》《起死》是对老庄思想的批评,他认为道家思想的里流毒甚至超过儒家。
这可以看作是对老庄的无为和所谓齐死生的学说主张的一种讽刺。老子某种程度上还是文化依存的现象,不一定是完全讽刺老子,对于老子身边包括孔子在内的一些人都是有所批评的
C.《非攻》
非攻不太一样,因为写的是墨子。鲁迅对于墨家思想一直很推崇,他觉得墨家是实干家,是对于墨子不计较荣辱得失的行为是高度赞赏的。中国需要墨子这样的实干家,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只要认真的去,勇敢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可以了。
D.《铸剑》
铸剑的主体是复仇,对于复仇有很美丽的描写。从后面复仇后的最终结果, 鲁迅总是有自我怀疑,对于这一种复仇是不是真正有用处,总是有所怀疑。这是典型鲁迅的精神姿态。
E.《理水》
理水也是正面赞扬大禹的,过家门而不入,打着文化的旗号只会耍嘴皮子不学无术的学者。里面写的文化 顾颉刚
总的来说故事新编就是大概八篇这样的内容
3.《故事新编》特点
①艺术角度
《故事新编》采用了古今杂糅的手法,打破了时空界限,穿插了大量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使得“庄严”会“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同时并存,互为补充,互相渗透
②总体而言
在艺术来上说,故事新编是古今杂糅的手法,打破时空的艰险,穿插了大量现代的语言 显示了鲁迅幽默风格,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读的最难以理解的,的确已经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四.散文
(一)《野草》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野草》和《彷徨》有着同样的精神气息,即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种精神的苦闷和苍凉。
在鲁迅此时因为卷入北师大风潮,使得其在教育部当了十几年,中年失业,也是增添了很多的烦恼。也是鲁迅生命当中灰暗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这就结成了开在地域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痛苦的煎熬当中形成的思想和情感的捷径。
1. 《野草》的思想内容
①总体概述:反抗绝望
野草主要是描画了孤独的个体,在生与死,明与暗,希望与绝望,实有与虚无之间徘徊,忍受煎熬的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从这些体验当中升华出来的是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②具体例子剖析
A.《影的告别》
第一篇的是影的告别,有焦灼的彷徨感,彷徨于无地,被绝望被虚无所缠绕,这样一种痛苦的体验。后面一些篇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描画了这样一个客体痛苦的经验,经历了内在情感的挣扎,野草当中的主体的情感变得越来越坚强,精神的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B.《这样的战士》
已经凸显了作为战士的主体形象,看穿了挂着各种名目的虚伪的做戏的人的真面目,只举起自己手中的枪,作为一个战斗者一个斗士。从硬的告别都战士,自我主体最终是如何完成这样一种精神升华和转折的?
在野草里面似乎看的不是很分明,但是去细读每一篇,大体上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主体姿态形成的背后的脉络。
C.《过客》
过客形象→自己应该向前走,是什么知识指引你往前走,只是不愿意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那个充斥着黑暗和虚伪所在的地方。对那样一个地方,是怀揣着憎恨的。只能往前不断地走,
某种程度上是对黑暗的憎恶。仅仅只有恨没有爱?对好意的感激也能体现出一点爱,如果说构成野草当中主体转变的动力,就来自于爱和恨的交织,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清晰的执念。
2. 《野草》的艺术成就
就其艺术成就而言《野草》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A夏济安观点:真正的诗的胚芽
所言“真正的诗的胚芽,充满着强烈情感倾向的想象力,有着在黑暗中闪烁的,时隐时现的奇妙造型线条,像熔化了的金属难以判定形状。”
B.普实克:超现实主义因素
普实克认为《野草》类似于波徳莱尔的《恶之花》,有大量的梦,以我梦见开头。对于梦境的书写,具有超现实主义的书写情绪。
3. 野草的艺术特色
①娴熟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幽深曲折地表达了内心强烈、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A.梦作为象征的结构
野草当中这些梦,有七篇是直接写梦。其他的也写了梦的意象,细小的粉红花在瑟缩地做着梦。
夏济安对此的评论是
“如此奇丽,如此狂乱的恐怖,使得它们简直成了梦魇。就是那些没有点明是梦的篇章,也有着那种不连贯的和使现实错位的梦魇的性质。”
很多故事里面也在做梦,包含着梦的意思与其中们在野草当中充满着梦幻的气氛。这样一种对梦境的书写就创造了一个和身边现实有所不同的 瑰丽的超现实的世界,对于梦境的描写也把内心的潜意识活动鲜明地描摹,这与精神分析批评有关。
检讨梦的内容、形式可以铺捉到人自身难以了解的内在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在野草当中反复地写梦,还是有其理论上的人生意识,就是要呈现自己心里暂时无法整理的东西。
在梦境的描写里面,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是互相交融、撕裂、冲突的一面,这样内心复杂的活动,正是体现了鲁迅内在与精神世界的幽深和博大。
B. 对意象的使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如《秋叶》中,里面的意象都有其象征。枣树,天空,星星,粉红色的花,落叶,月亮,夜游的恶鸟,这些自然景象都隐含着象征意义。
这都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意象,北方的雪也不同,是飞旋在空中的,象征着孤独地与恶劣的环境相抗争的反抗者形象,是孤独的自我投射。
这样的意象在野草中非常多,大家读野草觉得困难,很多的意象需要去揣摩它的意义,其象征的意义。否则仅仅在意象的表层意思上徘徊的话,就无法把握其内在的深邃的理想,就是这样使得野草变得极其晦涩,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
②体裁丰富多样
诗歌、小说、戏剧、寓言等多种因素都被吸纳进《野草》之中,使之具有了丰富的色调。
即虽然《野草》整体是散文诗,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诗歌,小说,戏剧,寓言等等。
A.《我的失恋》
《我的失恋》是一首打油诗,有一种说法是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但没必要把它收进野草里面) 如果说能读出什么多么深刻的东西,的确有点困难。
B.《过客》
《过客》像是一出独幕剧,里面塑造了过客的形象。还有一个老头子,一个女孩子,三个人出场,关于过客这个作品。
李欧梵评价道《过客》让我们想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但是其实,这两个作品内在的精神是不同的,那里面是一种绝望,等待等待,等待的戈多永远不会来临。在等待当中,你是无所行动,没有行动不会有意义的产生。与其说是等待上帝的降临,不如说等待死亡。但《过客》则是反抗绝望
C.《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微型小说。
D.《影的告别》和《狗的驳诘》
《影的告别》和《狗的驳诘》是语言。
糅合了各种文类的因素,打造出了这样一个世界。
③语言的杂糅
体现了鲁迅一贯的风格,尤其体现在对文言短语和文言句法结构的运用上。
如《墓碣文》就将白话和佛教语言融合在一起起到了惊人的效果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借用文言短语和使用文言句法,并没有损害鲁迅的白话文,反而使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赋予了散文以一种特殊的韵律。对西方语言的养分的汲取。
鲁迅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和翻译,有时候意思是很难放进常用的句式来表达,要更好表达原来的意思就需要拉长句子,这样就会使得你的书写,这个内在的精密度和质地变得更加细密。
(二)朝花夕拾
1. 《朝花夕拾》与回忆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2. 《朝花夕拾》与《野草》的比较
如果我们把《朝花夕拾》和《野草》作一个比较,很容易发现这两个集子很不一样。
A.《野草》
《野草》是独语,《野草》是说给自己,不是说给别人的话。野草当中有一个对话的结构,有一个说话人和听话人,但这个听话人不是文本之外的,而是内在的另一个自我。不同的自我内在,不同的自我。
B.《朝花夕拾》
如果说《野草》是“独语”,那么《朝花夕拾》就是“闲话”,
这样一种文体规定——闲话体,使得十篇散文的整体风格比较放松 比较亲切 比较自然 这一些文字体现了鲁迅心灵世界当中柔软的一面,但这与所谓的心灵鸡汤截然不同。朝花夕拾在其柔和的一面当中也包含着批判的锋芒,因此,温暖慈爱与憎恶悲怆兼而有之,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3.《朝花夕拾》的基本主题
①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爱一个是死。
所爱之人的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私塾老师,自己的父亲,范爱农 常妈妈都是其所爱的人,但是他所爱的人 这些人间至爱者 一一被死亡所捕获。
范爱农是同乡同学同事,但其最后遭遇凄惨,这是没办法又极痛苦的事。因为所爱者的去世而感受到的极大的痛苦。
正是“爱”与“死”的并存相随,使《朝花夕拾》呈现出温暖与苍凉的双重色调。除了“爱”与“死”之外,对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②对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批判
其中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也是注目,作为启蒙者的鲁迅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在朝花夕拾当中,也能够体现这样一种批判精神。比如说里面的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传统封建道德的批判。
这个批判带有一种杂文的笔法,也有批评家认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体现了杂文向散文的渗透。如果不要把散文或者杂文作为对立的范畴来看的话,所谓的渗透是没有意思的。杂文杂文当然包括散文。 将杂文和散文作为区分是没有必要的。
所包含的东西那么多,可是非常有力量,非常调和,文字极简短,又带感情,令人只觉宁贴,而毫无窘迫之感,他的笔,真是活动极了,像在山峰上跳跃似的,我们看他把那些很不容易关联的印象,加以关连,时而说到以往,时而重归到现在,时而是对‘正人君子’还击,时而又是童心的美梦,我们却没有看出他那文字的驳杂。……中间贯穿着鲁迅的一路的杂感而没令人觉到‘杂’,这就是他的‘巧’。”(李长之评《狗·猫·鼠》)
五.杂文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
1.杂文的分期
①以1927为分期
一般认为,鲁迅的杂文大体上可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前期杂文
以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随感录”为代表,包括《热风》、《坟》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的某些篇章,这些杂文的内容主题是批判旧传统、旧道德、旧制度,带有明显的启蒙思想色彩,可以文化批判来概括。在艺术方面,早期杂文善于运用警句和寓言,有“隐喻的倾向”(李欧梵)。
②后期杂文
一般指1927年以后的杂文,即从《而已集》开始的十个杂文集。后期杂文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明显加强了对当下的思想、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其矛头所向主要不是“旧”,而是“新”,在鲁迅看来,这些“新”是似新实旧,无论表面多么新潮,骨子里仍然是老一套把戏,即对弱者的压迫和奴役。
后期的变化主要是他的眼光不再仅仅只盯住传统了,而是专注于对于眼前现实的批判。以新的面目出现的旧,看似很新 。故鬼新来 所有这些无论是还是旧,还是以新出现的旧,其内在本质具有一致性。是对弱者的凌辱
②1927?
需要指出的是:以1927年为界将鲁迅的杂文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划分。事实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热风》跟《坟》已经有比较大的区别。
同样,在后期杂文中也不乏对旧传统进行批判的文章,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中的《买〈小学大全〉记》、《病后杂谈》等篇,都是批判旧的思想传统的很犀利的文字。
2.杂文与打笔仗
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中和陈西滢等人的笔战文章成为了这两本杂文集的重要内容,这实际上是鲁迅文化论战文字的开端。
打笔仗是其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然后也确定了自己后半生斗争的目标,就是这些特殊的知识阶级。这些从欧美留学回来的所谓启蒙知识分子,总是保持一种看似客观的态度。其所谓的中立实际上是帮闲和帮忙,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客观中立实际上是站在有权有势的阶级里面来压迫弱者,在北师大、女师大风潮表现里面。
通过这个时期的笔仗需要以杂文作为主要的斗争武器和斗争工具,披着进步的外衣的敌人进行斗争。
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人们在憎恶他的;我却明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说得好,“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坟·题记》)
在这段话里,鲁迅明确指出自己的主要敌人是那些他称之为“正人君子”的“特殊知识阶级”。这个“特殊知识阶级”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所谓“旧党”,而是在五四后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力的新知识分子。他们打着“独立”、“公正”的旗号,实际上却有意无意地成为了权势者的帮忙文人与帮闲文人。——三帮文人
况且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_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且介亭杂文·序言》)
3. 鲁迅杂文的特征
鲁迅对文学的理解相当深刻,其自己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文学何为?应当成为变革现实的 有力的推动力量,而不是一个单纯审美的 静观的对象。正如鲁迅的文本一般,文学应当介入到现实当中,文学甚至还应该创造现实。
这是鲁迅精神的体现,概括一下鲁迅杂文的特征。
①强烈的战斗性
其批判锋芒指向了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和压迫。男性对女性的奴役,老人对少年的压迫,社会对个人,多数对少数的压迫,等等,并几乎在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现了这种奴役与压迫关系的延续与再生产。”
②深刻的思想性
A. 批判锋芒总是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的,对中国人习以为常、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心理有深刻的揭露。
这个是鲁迅的深刻性,鲁迅从来都不是小说的审美,其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心理。
B.常常有越出常规的思路,得出的结论往往与众不同,却又令人信服;
这个是其和一般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常常的细小的地方,出人意料的结论。
C.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相同点,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这是一种富于想象力的联想。
D.擅长在个别的人与事当中提炼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从而使“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达成“个”与“类”的统一。
③讽刺和幽默的完美结合
我们说鲁迅的杂文它的讽刺辛辣程度, 鲁迅的讽刺虽然辛辣,其文章当中也时常透露出幽默感,兼而有之→基本上都是冷幽默。 你读懂了你就会心一笑,李长之先生对鲁迅的冷幽默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把鲁迅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作了一番比较,幽默文学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读早期老舍的小 有点油滑的幽默。 因为作者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才知道自己比讽刺的对象要高明,理智的成分的多。 鲁迅的幽默完全是情感和记忆。
归纳为两种 记忆和憎恶
能看出他的绝不放过和绝不释然,总是指出鲁迅的讽刺和幽默总是包含着情感。他的爱憎怒总是极其鲜明的。
④自由挥洒的语言。
鲁迅将日常口语,欧化的句式以及文言中的各种有用成分熔于一炉,铸造成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
“他那种敏锐脆辣的滋味多半是文言中特有的成分,但从他的笔下出来的自然就带上了一种个性的亲切的色彩。”(叶公超:《鲁迅》)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30 03:51:02
-
wzyya_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3 15:00:43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9 15:32:4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2 00:04:38
-
魚野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6 09:10:21
-
Minigolf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30 22:12:20
-
摩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2 23:52:39
-
magnoliaEZ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9 01:34:16
-
愿一生荤素搭配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21:12:05
-
111393691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31 13:37:04
-
盐盐(工作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9 12:54:08
-
一只抖抖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3 09:32:56
-
涛儿读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7 09:16:01
-
圆形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30 06:40:17
-
neverkn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1 12:40:56
-
倒飞出一个傻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1 21:03:17
-
无心倾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1 04:48:39
-
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7 22:06:1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1 20:58:55
-
臭腳小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2 08:09:50
-
Lag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3 19:26:33
-
科科科kk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2 21:35:12
-
念念碎,岁岁念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2 10:44:07
-
善哉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1 20:01:33
-
g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2 20:52:16
-
在上海偷着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7 10:22:30
-
Ashra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7 09:39:01
-
廢物里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5 13:34:21
-
炊事班班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5 11:03:44
-
白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22:55:13
-
薄荷糖管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20:13:08
-
春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9:39:04
-
南郁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9:11:29
-
知名不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9:08:21
-
Ire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45:07
-
asdfgg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45:0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41:17
-
Sommerreis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39:19
-
陈烯炣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33:45
-
龟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31:25
-
川烨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27:16
-
远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23:39
-
羊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21:48
-
Antho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20:15
-
PoPoSwif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4 18: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