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一人:技术会催生新霸权吗?世界秩序不确定性加深
技术革新给国际政治经济造成的影响正在增大。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总结实际上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此,本文将从军事安保和经济两个方面,就现在世界正面临的质变和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网络和太空成为主战场
2018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019年度以后的防卫大纲。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大纲提出提高自卫队在太空、网络和电磁波等新领域的能力。大纲还进一步提出建立横跨多个领域的防卫力。
由于日本面临的安全保障环境发生变化,政府多次修改防卫大纲。近年尤其显著的是强调太空和网络领域重要性。美国成立网络部队和太空部队,特朗普总统提议在陆海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之外设立第六大军种太空军。日本政府修订防卫大纲时参考了这一点。
从历史来看,随着冷战结束,美军战争方式也转变为以网络为主。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大幅提高信息互联互通倍受关注。前线、司令部和白宫通过网络瞬时共享高精度情报,能够以妥当的手段和规模行使军事力量。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也转变认识,在这一领域努力。其结果是,防卫计划大纲明确提及网络和太空领域。
新型导弹带来不确定性
关于伴随技术革新产生的安全保障环境变化,笔者希望指出的另一点是,导弹功能发生了变化。
核武器和导弹原本是战略武器,比起左右个别战役胜负,其功能更多地在于通过拥有导弹影响对方的外交战略。导弹可以直接快速地抵达重要场所,如人口密集地带和军事设施等,防御难度非常大。正因如此,为了不让对方发射导弹,如何开展预防性外交,如何防止事态升级,这种抑制性理论发挥了作用。这是核遏制的基本结构。
但是,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目标。如果建成导弹防御体系,美国当然会处于对苏优势地位。但与此同时,“因为一旦发射导弹就完了,所以为防止被导弹攻击要进行外交努力”的抑制性理论也有瓦解的风险。不过,实际情况是,导弹防御体系并非万无一失,如果数百枚导弹齐发,则导弹防御体系不可能完全进行拦截。所以抑制性理论在相当大程度上得以维持。
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美国推进导弹防御体系开发,建立起精密体系,其他国家则在钻研破解导弹防御体系的方法。这就是近年备受关注的高超音速导弹。此种态势导致日本安全保障变得艰难。日本必须在了解应对高超音速导弹必要性基础上建设防御机制。
“西方国家”一体性已丧失
在讨论技术问题之际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看技术自身发展“使什么成为可能”,还要关注使用技术的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发挥通过新技术获得的能力”。
观察这个问题的一个指标是成本。如果花费巨大成本,或许可以利用新技术制造厉害的武器和建立防卫体系。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有那么强的财政实力。也有除资金以外的因素,例如,根据宪法理念,许多武器是日本不能使用的。另外,为了不与他国产生军备竞赛,即使有技术也不开发装备,或者即使拥有装备但顾及他国立场而不部署,这些情况也是可能的。
美国和中国在这些方面所受制约因素最少。两国是技术革新的国际中心,同时作为大国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较少,国内市场巨大,政治和经济上对外国的依赖程度较低,是相当特殊的国家。因此,现行国际政治结构似乎分为美国和中国以及除此以外的世界两个大层。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与冷战不同。冷战时期美苏各有盟国,建立起东西两大阵营。美苏言行深刻影响盟国内政,两大阵营各自至少在表面看起来是朝着一体化方向行动。但现在,不管美国做什么,盟国自动产生连锁反应的情况已经变得相当少,不再令人感觉到昔日“西方国家”的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