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龙晕染小记
水彩里至少存在两类知识:
技术层面:怎么晕染、怎么过渡出自然的没有水痕的渐变、笔行走的时候手怎么才能不抖,之类的
观察层面:怎么知道这里应该留一点白?为啥这里要画一圈深色还要用清水笔染一下,另外一处却不用?
这周连画了五个马卡龙,对着原图看的时间差不多能烧穿它了,终于对「观察层面」有了一点点感觉。
「画画是在平面表现三维世界」,这里和脑子玩了一个把戏,我们在纸上看见的明明只是一堆「深浅不一的色块」,却会被脑补成立体的,感觉那堆色块有了深度,脑子玩的是:
色块 —> 立体感
但是画画的时候需要反过来:
立体感 —> 色块
忘掉那其实是个马卡龙,可以吃,把它看成纸上的一堆颜色。
这种想法我第一次是在《五天学会画画》中看到的,它提到,还不会画画的人,会凭本能看到马卡龙的图片,认为那就是个真正的马卡龙,这是大脑的「语言思维」在起作用,这时候,你会把马卡龙符号化,不再关心这张图的视觉细节(比如哪里有个白点,哪里有深浅的渐变),你觉得自己已经看了这张图,但是实际上大脑的节能模式会帮你过滤了很多细节,你实际上只会注意到:「这是个黄色、有奶油的马卡龙」(不过,如果这是你第一次见到马卡龙的图片,这种自动简化会少一点)。
但是要把它真的画下来,必须要克服这种「符号化」,让「视觉思维」尽量介入。
我看到有两种办法:
倒过来看。是《五天学会画画》里推荐的,它认为这种可以降低大脑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让自己能逐渐习惯被「视觉思维」接管的感觉,而且作者自己举了例子,很多从来没有画过画的人,让他们倒着画一幅画,基本都能画的像,反而看出来是什么东西之后,就不会画了。不过这个对画轮廓有帮助,对画颜色不一定。
眯着眼睛看。这是素描教程里介绍怎么抽象明暗关系时介绍的,眯着眼睛,物体的轮廓会弱化成调子。比较虚,我暂时也不是很理解「调子」是什么。
这周画的时候,能意识到这两种「语言思维」和「视觉思维」的出现,画最后两个马卡龙的时候,已经比较熟练了,当时画完感觉并不像马卡龙,总觉得这不就是我涂了几个渐变吗?(这时候还在被视觉思维接管),结果吃个饭回来,我去,这个奶油居然还挺有凸出来的感觉的!(出去溜达了一圈,恢复了),可能我还不能熟练得控制,无法自如地切换。